APP下载

架起“生活——数学”的金桥

2009-03-10周红月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梯形长方体规律

周红月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东风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所以,“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知识技能的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揭示出的规律,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储备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去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创设学生熟知的、亲近的、有趣的生活情境,是“生活数学”的一大特点。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当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

二、思维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既然是日常生活的提炼与反映,就务必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而目,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也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润物无声”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三、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

应用题教学一向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乐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就要求我们老师动脑子、想路子紧跟现实生活。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找规律》时,如只让学生瞪大眼睛看书,让他去发现规律。这个就显得很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换一种方法,让学生伸出他的小手,仔细看,手指数和空档数有什么规律?他们会很容易发现,手指与空档间隔排列,且手指比空档多一个这样的规律,还知道如去掉末尾的一个手指,会发现手指和空档数相等。掌握了这个规律,他在学习找规律时就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因为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抽象概念的生活化

大胆地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便于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生活数学”的一大特点。如我校在开展一人一课活动时,一位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在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在对小和尚说:……”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引出“循环”的概念。

五、问题情境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梯形而积等于上、下底之和乘高的一半。梯形面积公式是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后概括而来的,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六、生活中问题的数学化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电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导火索”。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道题:小明想买条裤子,同样的商品文峰超市98元,打八折出售,时代超市118元,打七折出售,请你帮他算一算,该上哪儿买合算?为什么?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真正用于生活的真谛。

猜你喜欢

梯形长方体规律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自卑的梯形弟弟
找规律
巧解规律
找规律
表面积是多少
问题征答
《梯形》测试题
等腰梯形的判定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