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09-03-10汪林元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工具性语文课

汪林元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怎样才能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当地统一起来,切实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协调发展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使得许多教师把语文课变成纯知识的教学和纯技能的训练。在课堂上,系统的语文知识、大量的语文习题和机械的测试训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导致语文学习走人“唯工具论”的误区,失去了活力。其实,语文不仅是听说读写,语文应该有现实的生活、广阔的视野、真切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然而在新课改实验中令人遗憾的是,有的教师为了突出“人文性”,片面“尊重”学生的个体解读,使语文课堂上又出现另一些不良现象:教师忌讳“讲解”,对文章的重点内容、精彩语段,对必须掌握的知识,也不敢讲、不敢抠了;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老师都给予慷慨的鼓励……甚至还有的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和社会历史课。

那么,怎样才能让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让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呢?首先,我们要在观念上真正搞清楚,到底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因为“人文”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学术概念,它有着丰富的但不确定的内涵。所以我们要切实把握“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课的“人文内涵”,诸如“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简单说来,应该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也就是眼中不能只有语文的分数,还要有人的生命、人的发展和人的精神的成长。其次,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语文学习中培养人文素质,决不能通过花哨的形式和另类的手段来实现。因为语文姓语,语文的人文性只能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之中,我们只能在教会学生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自觉感悟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光芒。

二、倡导合作,让语文课堂激情涌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度的关注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吸纳和掌握程度,反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所应有的需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是一厢情愿的灌输,满眼是老师的苦心孤诣,却难得见到学生的心领神会。即便是所谓的启发式提问,也常常会硬拉着学生钻老师设好的套,把一些经典美文弄得支离破散、毫无美感。因此,只有倡导合作互动、达到师生和谐的快乐课堂,才能产生适合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

1、调节师生关系,多一点生命关注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以心理相容为基础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活动。这个过程要能够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共振。其中的主要矛盾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能否首先对学生多一点人性关怀。在课堂上,只有当教师发自内心地关心、尊重每一个孩子时,学生们才能引发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教师还要以足够的教育智慧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以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素养发展。

2、倡导合作学习,多一点心灵对话

从语文的人文性出发,我们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生命本身代表美好和希望,代表活力和精神。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和孩子心灵的对话,也提倡孩子与孩子真诚的交流。但是,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往往只是无休止的字词句篇的抄写、仿写和分析,而看不见孩子们生动活泼地合作互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要大力倡导合作学习,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自我,体验自己在集体成功中的人生价值。当然,在组织引导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上,一是要确保分工明确而且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比较充分,二是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和反馈要及时、得体、精简和富有实效。

三、引导审美,让课堂教学活力四射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段话指明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应当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审美教学去实现。在具体的操作思路上,我们不妨可以聚焦“审美教学”,在语言文字中引领学生不断理解真的规律、感悟善的价值和达到美的境界。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工具性语文课
语文课文
看 淡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世界观(二)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向量的巧用
懂得放弃
三种人生态度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