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振消费就差钱

2009-03-09

中国经贸聚焦 2009年5期
关键词:金条内需抽奖

诸 晓

为应对日趋萎缩的消费市场,临近“五一”小长假,一些商家联手抱团,加大了促销力度,促销花样也多有翻新。

最显眼的大概要算上海徐家汇商圈。9大商家推出大力度的抽奖活动,4月30日营业时间均延至5月1日零点,其间将赠送价值32万元的奔驰C200K基本型轿车3辆,以及每根价值约4000元的99金20克金条150根。所有奖品分3次送出,每次抽奖先抽取50根金条,后抽取1辆奔驰轿车。

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别出心裁的大手笔促销活动。消费者单张消费凭证满200元,就可以在9大商场内获得一张抽奖券,稍不留神,名车金条就从天而降,确实诱人。所有的抽奖奖品前所未有地由当地政府拿出200多万元财政补贴,从而开创了商家促销、政府埋单这一引发争议的新模式,从中也让人感受到了政府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而不惜工本的良苦用心。

不过,愈演愈烈的打折促销活动,对于进一步扩大内需能产生多大实际效应依然有待观察。

实际上,就大多数家庭或个体来说,受有限消费能力的制约,消费通常是个恒数。上个时段消费多了,下个时段消费就可能减少;即期消费支出超过预算,远期消费就难免压缩开支。这就是为什么商家打折频繁,销售效益却逐步递减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此,此起彼伏的促销活动看上去轰轰烈烈,对于扭转内需不振总体上往往作用有限。

一国的消费水平提升,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民的富裕程度。美国人靠寅吃卯粮的举债消费制造经济繁荣,现在看来此路不通。中国人储蓄率世界第一,按理可以放开吃喝玩乐,其实恰恰因为钱不多,才尽可能节衣缩食省下铜板存在银行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国民收入今非昔比,大有改善,但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却难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匹配。数据显示,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9年的87.3%降到2007年的39.4%。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0%以上降到目前的不足40%,企业的营业盈余则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30%以上。与此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节节高攀,国库充裕,财富剧增。可国富了,民并没有完全同步富起来,有些地方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有些人反而变得日子更难过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有过一句流行语,叫做“能挣会花”,鼓励人们大把挣钱大把花钱,着眼点也在拉动内需。那时笔者还写过一本《家庭消费艺术》的书,专讲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经济。其实,消费属于人类本能,消费欲望是一种毋须特别刺激的天然存在。关键在于口袋里有没有钱。有钱且钱足够多,吃肉喝酒、披金戴银、置业购车谁不乐意?说白了,启动消费的根本之道,是要让作为消费主体的普通大众钱袋鼓起来,而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商品促销上。

就国民整体而言,现在提振消费什么都不差,就差钱。钱从何来?

一是做加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家财富分配中的比重,这就需要政府减税让利,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真正做到藏富于民;一是做减法,减少国民在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生活上的支出,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们在健康、养老、失业、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后顾之忧。加减之间,老百姓多得实惠,银两逐渐多起来,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具有安全感,自然就有钱花也敢花钱了。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国务院随即召开常务会议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会议共提出八条措施,主要着力点是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消费等方面,包括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等。这显示在当前外需锐减,投资拉动出现边际效益下降的背景下,扩内需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首选路径。

消费即生产。由内生性机制形成的消费需求,是一种真正建立在国富民强基础上的持久递增的消费能力。构建这样的良性循环,尚需假以时日,尤其需要进一步淡化经济决策中的GDP色彩,但由此积聚的消费增长,却是经济发展结构优化的结果,因而能够有效地拉动内需,化解过剩的产能,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经久不衰的动力。

猜你喜欢

金条内需抽奖
开学大抽奖
金条失窃案
大抽奖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如何付工资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
应飞雄的“金条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