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山水》剧作阐述手扎

2009-03-07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2期
关键词:份量剧作出场

电影剧作并不是凭空乱造的,它不是小说,成片后的东西再也无法修改。创作时间定死了而且有限。故事是人脑的梦工场,它大体是催唤人性原动力的一个特定的情感激发源,如果在90分钟或者再长一些120分钟里,你能否将展现在流动画面中的故事讲好,这是个颇费脑筋的事。

我自己的电影《山水》剧作的创编,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其实也并非简单。原因是,故事人物与人物关系常常有头无尾或有尾无首或无中生有。特别是无中生有,在叙事上缺乏足够的生活依据,这兢是生造。谁会喜欢?没人爱瞅。

些大师的电影作品之所以很耐看,经典即是因为故事并不繁复而内容却很感染人。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观众为什么会受感染?故事中的什么要素是最能引起观众关注和共鸣的东西?想来想去还是故事本身的叙事成分中的人本要素在超作用。

这两年,我不管多忙,总在写一些小说故事,很短但又要浓缩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内容,那其中的人物出场,他(她)的所作所为,应该具有感染人的份量。什么会让人感染?又有多大的人文份量?总结起来,就是人文关怀,人的生存态度和如何替他人着想。

这正是展开故事铺排情节的关键。在故事中,到底以谁为人物主线?副线或潜在的伏线又是什么?这是首先耍弄明白的前提。然后再说起承转合的不同规定场景的铺排,然后再说人物纠葛的要领如何推动情节发展,这里面就有一个起始,转换直至达到高潮的置换,

紧接着的问题是细节的聚焦,或者说如何在场景的转换中让细节打动观众的心扉,让观众迫不及待的想看下去,这样的起伏有致直到剧终,观众还坐在座位上不肯走。动笔(或PC)只是桌面过程,创编的思考才是再生故事精华的关键。

人文要素,悲与喜的交错是顺理成章的出现于人们熟悉的体验中,然后在影院有限的放映时空中,逐入画境来完成观众各自的心理审美互动和人生价值体现的互动。

电影《山水》的核心是守望与想往的对应。一个小站,一条摆渡的清水江和一个山坳中的村庄,这是三个基本故事源点,然后是几个出场人物的故事展开,如此等等。要紧的是人物以谁为主来推进,展开来又是农乡与都市的对应。社会中人的心灵声画合成的化为生动感人的恢弘的时代交响。

我已在故事的展显起伏中渐进入佳境……

猜你喜欢

份量剧作出场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肚量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瞒天过海
论动画电影的无绝对反派角色剧作模式
出场、占位,及其批判——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学研究
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