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突围者到自由人

2009-03-07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2期
关键词:体制电视节目影视

08年末,编辑部确定了《DV时代》2009路线图针对婚庆,影视工作室/独立制作人、企业/机关,教育四个行业纵向精耕细作,深入探讨这四个行业的技术解决方案、投资/采购经验,创作技巧和经营之道。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影视工作室/独立制作人这个充满自由和活力的节目创作群体时,突然发现:最早一批独立制作人的出现和中国经济30年的风云变迁息息相关。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参桂养荣酒”的广告——这是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之后的八十年代,毗邻香港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得风气之先,采用电影手法和工艺拍摄的电视广告很快替代了“字幕+叫卖式”的电视台自制广告。在中国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珠影厂和之后很多国内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摄影师靠这种“半地下”拍广告的方式找到了新的生存之本。写创意,签合同,拉团队,交活,分稿酬,他们突破体制的限制,成为中国第一批非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制作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吴文光、蒋樾段锦川这些体制内的电视台编导们,在为电视台做节目的同时,利用部分官方设备资源,拍摄了《流浪北京》,《广场》等纪录片。这一批半地下状态制作的独立纪录作品,让世界发现了他们——“吴文光们”终于突破重围,成长为真正的独立纪录片制作人。

在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洗礼中,电视节目走出了电视台播出这曾经惟的发布方式。企业宣传片,产品广告片走进了展览会,走到了商场的销售专柜,也被制作为VCD DVD影碟变成商家的促销品。电视台的编导和摄像师,企业/机关/高校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用国有设备资源,制作了中国第一批商业类视频节目。就像电影《无间道》,这些体制内人±同时拥有了另外一重角色——独立制作人。

2000年前,影视设备高昂投资的壁垒,让这些早期的“独立制作人”在体制内外左突右奔寻求突围:2000年后,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催生了多款高性价比便携摄像机和后期制作设备,投资购买节目制作设备不再是少数大型影视公司的专利,这不但吸引了体制内导演摄影师彻底放弃无间道”双重身份,组建自己的影视工作室,成为完全的独立制作人:同时也让原本从事写作、音乐,美术,IT等行业的人士以不多的投资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一自由创作从此不再是揣在怀中“砰砰”跳动的梦想。

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让独立制作人和影视工作室之间的距离只有步之遥。而今,一台苹果笔记本加上Final Cut Pra软件就是一台高清电影剪辑工作站,如果制作人对前后期设备发烧,用20万甚至更低的投资就能搭建一个完整的高清节目拍摄制作系统。二三同道者,或聘用一两名专职后期技术人员,一个影视工作室就初具规模了。

从影视工作室转型到大中型影视制作公司,从技术和投资上都不是件太难的事情,但是笔者发现这种转型鲜有成功的案例——很多才情四射的导演曾经“浅尝”但随之“辄止”最大的障碍是转型后大量的公司人员和业务管理使他们远离了自己真正喜欢的节目创作,远离了兴趣和梦想。热爱自由的创作人,极少能转型为刻板的管理者。这对影视工作室而言应该是件幸事,或者说这是对独立制作人创作激情的一种保护。也正因此,独立制作人/影视工作室才可能成为节目制作领域最具激情与创造力的创作群体。

猜你喜欢

体制电视节目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