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读与试写

2009-02-25张光军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领悟新诗中学语文

张光军

五四新文化时期,新诗应时代的召唤而诞生。它不仅继承了唐诗宋词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它以独特的审美视点和精致的语言形式赢得了人们青睐,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许因为古代诗歌的辉煌掩盖了新诗的光辉;也许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还来不及光顾,总之,中国现代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缺失。本文借此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新诗教学,以求教于同仁。

一、中学语文教学新诗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新诗不在考试范围之内,考诗歌鉴赏,选材囿于古代诗歌,作为诗歌的新诗遭冷遇;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选材侧重于小说、散文,作为现代文学作品的新诗再遭冷遇;高考作文更是将新诗拒之千里。因此,对视高考为一切的多数教师和学生来说,新诗确实成了最没用的东西。然而,新诗相对于古代诗歌来说,因其表现的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所以它跟学生比较容易贴近,那种健康的,体现心灵美、语言美等多方面美的新诗,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作用、感悟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别的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要还新诗以应有的地位。首先,高考、中考要“解禁”,除作文存在着评判上的技术难度之外,新诗完全可以走进诗歌鉴赏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课中;其次,教材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新诗份量,重视那些文质兼美的不同流派的近作;此外,作为语文教师也应带头“去功利化”,用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与智慧的诗歌文本熏染学生的心灵。

二、中学语文教学新诗教学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到了首位,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对于新诗教学,教师应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我把它归纳为四个字:读、悟、述、品。

读。新诗音韵响亮,节奏鲜明,是最适宜大声朗读的。读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首先教师要示范,好的诗歌还需要配乐朗读;学生朗读又分自由朗读、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读应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悟”中读,在“述”中读,在“品”中读。在读中学生不断获得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在读中想象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悟。诗歌语言具有凝练、跳跃、模糊、含蓄等特点。“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述。学生“悟”出的形象是模糊的、粗浅的,只有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对诗歌的感受才会更深切,对形象的把握才会更清晰。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的一幅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一步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说”的能力。

品。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成酒。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诗歌的神韵,领悟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但“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三、中学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创作新诗

高考作文拒绝新诗,但中学语文教学不应排斥学生创作新诗。其实中学生和诗贴得很近,中学生写诗歌不见得要有多么丰富的阅历,只要对内心、对世界有所感悟就可以,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作新诗。近几年,汉寿县第三中学在这个方面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也是做出了成绩的,学校教科室组织力量编写了新诗读本,选诗100首,精选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名家的经典作品,作为课外读物弥补语文教材新诗份量的不足。语文教师每期都安排一定数量教授新诗,语文组创建了校园诗社,有学生会员500多人。2006年12月学校被省诗词协会授予“诗词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校刊《目平湖》被评为全国“99佳校园文学刊物”。

我国可以称得上是“诗歌大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歌一直是文学的主流。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新诗,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沉淀出了一大批内涵丰富、艺术形式独特的杰出诗作。我们应该努力促成新诗走进中学课堂,走进中学生的文化生活,以期接续起中国诗歌传统,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领悟新诗中学语文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新诗画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