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

2009-02-25王烨锋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创设课文

王烨锋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要回归生活,尊重儿童经验”“阅读应该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真切的学习情境,我们的教学宗旨是既要“落实教材”,又要“结合生活”,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在生活中紧扣教材,让学生立体地亲历所学的课文。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哪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画面、音乐是渲染情境,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语文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西湖》(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一文时,我先演示了杭州西湖美景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湖的美,接着问:“这样的美景在作家的笔下会是怎样的呢?”于是同学们便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并不时地把阅读到的信息和所看到的图片进行整合,体会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神韵。

二、创设语境,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作为个体,会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储备,对课文将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再是强制灌输教师的理解,而是师生互动,相互交流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共同接受感染和熏陶。语境创设为教学过程的实施“供之以池”,有利于教师、学生与文本更好地对话。

在教《鼎湖山听泉》时,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了万籁俱寂的夜晚作者躺在床上聆听、辨识、品味的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读一读、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内容,从而帮助其用心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其中蕴含的情。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三、创设表演情境,理解文章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艺术的手段再现了课文描写的情境,说得更确切一些,是把作家创作时脑海和心灵所经历的那些情境,用艺术的直观再现在儿童的眼前,尽管是模拟的、仿真的,但神韵却相似,同样给儿童以真切感。通过情境,儿童仿佛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而课本中的语言,无论是词、句、修辞手法,还是篇章结构,一系列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整体地、相互联系地镶嵌在这个情境中。这是语言的理解,语感的领悟,也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艺术走进语文教学,让孩子们具体地感受到美——艺术的美和课本本身内涵的美,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符号式的语文教学,在艺术的典型化的展示中,使模拟课文的情境,罩上了审美的光环。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其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苏教版第六册《七颗钻石》这一课中,有学生就提出:“小姑娘的水罐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变化呢?最后七颗钻石为什么会升上天空而不给小女孩呢?”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众说纷纭,饶有趣味。这种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引出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挖掘生活情境,自主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 “表达自己的意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遵循孩子们观察、认识、感受、生活的客观规律,掌握他们对生活和体验的感受。

如:在学生们掌握《老师,您好!》中的老师是如何无私和奉献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除了老师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是无私奉献的,如我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让孩子们晚上回家帮父母洗一次脚,从中让学生自己体验天下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辛劳。语文情境教学主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感到心灵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总之,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创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