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及对中国之启示

2009-02-25刘燕霄

金融经济 2009年1期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

刘燕霄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金融的自由化改革是其中紧要的一环。在深入研究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经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才能探索出一条金融改革成功的路径。本文从金融自由化理论出发,回顾和分析了以拉美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发,认为融自由化的过程应与市场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应与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相适应。国内金融自由化必须在金融约束之后, 外部自由化必须在外贸自由化和国内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规范化与自由化并举,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应同步进行。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

金融自由化由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首先发起,并带动拉美和东亚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纷纷放松对金融部门的控制, 实行金融部门的自由化改革。特别是从20 世纪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发生巨大变化,利率、汇率和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加剧,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大与加速,对一国经济金融的冲击力明显加强,世界呈现出金融自由化发展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骄人成就并为世人瞩目,但金融改革的滞后也饱受指责。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从1992 年正式开始。1994 年成功实现了汇率并轨,1996 年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有关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在金融业务与机构准入自由化方面,上世纪80、90 年代,我国建立了一批股份制银行,打破了国有银行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并允许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本文从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诠释出发,探讨了以拉美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及其经验教训。并总结了中国金融改革应从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一、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诠释

早期金融理论家认为,金融政策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主要作用是动员国内私人储蓄,并将其有效地配置为生产性投资。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其经济发展落后, 货币比率低,缺乏独立性,金融机构缺乏组织严密性,货币金融政策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对经济增长起不了重要促进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不被看成是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力量,使用金融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不如财政政策有效。 对此,1973 年肖和麦金农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货币和资本》,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麦金农在阐述了金融抑制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之后,指出金融自由化涵义、测量指标和最终目的。他认为,一国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刺激和影响的关系,然而,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落后,其金融部门受到严重抑制,而且普遍存在着利率、汇率的人为控制、金融业垄断、信贷与外汇的硬性配给、特权待遇等金融抑制现象,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因此必须摈弃金融抑制而采取金融深化,放开被压制的金融体系,特别是放开利率结构, 就会使金融体系吸收更多存款,增加投资和提高效益,从而可以使货币金融体系在提高资本形成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麦金农•和肖认为“ 金融自由化”就是通过改革金融制度, 改变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 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过外资的过分依赖, 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并使之市场化, 从而使利率反映资金供求, 使汇率反映外汇供求, 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 减少对外资的依赖, 最终达到充分动员金融资源, 推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麦金农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吸引了一大批跟随者,Kapur(1976)、Dalbis(1977)、Fry(1978;1980a;1980b)和Mathieson(1980)等人基于麦金农—肖框架,相继提出了一些逻辑严密、论证规范的金融抑制模型,扩展了麦金农—肖的理论。20 世纪80 年代金融自由化重点是推行国内的利率自由化。进入20 世纪90 年代,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壮大以及国际经贸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金融自由化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按照世界银行和IMF 的一些经济学家的看法,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对公共金融机构的私有化;允许外资银行进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市场竞争;减少存款准备金要求;取消指导性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开放资本市场等。

二、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因循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思路,先后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影响深远的金融制度变迁现象。这里主要探讨拉美和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实践。

(一) 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首先进行了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体制改革。拉美有过两次引人注目的金融自由化:第一次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20 世纪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后逐渐趋于停顿;第二次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20 世纪90 年代上半期达到高潮。拉美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首先是在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南锥体国家进行的①。南锥体国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 (1) 实行利率市场化; (2) 取消定向贷款; (3) 降低银行储备金比率。在实施中,上述措施的积极成效和消极影响都非常突出:第一,金融中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储蓄和信贷迅速增加;第二,资本流入量(包括外债) 增长幅度很大;第三,利率快速上升,如在1975 至1981 年期间,智利的实际利率高达41 %; 第四,资产价格欠稳定;第五,由于政府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的金融业务。在战后至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经济普遍落后于其他拉美国家,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1. 5 % ,其他拉美国家则为3. 4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它们在拉美地区GNP 中所占的比重从1/ 3下降到不足1/ 4。

拉美的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或20 世纪90 年代初。与第一次金融自由化相比,第二次金融自由化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不再限于少数,而是几乎遍布整个拉美大陆,只有海地、巴拿马和苏里南3 国基本上很少或没有采取金融自由化措施;第二,除南锥体国家在20 世纪70 年代采取的放松利率管制、取消定向贷款和降低银行储备金比率等措施以外,第二次金融自由化还采取了对国有银行实施私有化、积极引进外国银行的参与及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等措施。拉美国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抑制”。此外,它还使拉美国家吸引了大量外资,并增强了金融机构为投资项目融资的能力。但是,金融自由化在推动“金融深化”过程中也加重了银行部门的脆弱性。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在评价拉美金融自由化时指出:金融自由化目的就是要结束“金融抑制”,因此,随着改革的推进,国内利率自然就会上升。就整个国民经济而言,更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金融自由化为银行部门带来了问题。在改革以前,由于政府对利率和信贷配置施加影响,本国的银行常常难以对长期信贷风险作出评估。当大量外资的流入导致信贷的供给增加时,银行的风险也随之扩大。如果这些国家借的是外国货币,那么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资本流向的逆转会造成货币贬值,从而使债务负担变得更加沉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也表明,金融自由化与银行危机的频繁爆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世界银行的《1998/ 1999 年世界发展报告》也认为,金融自由化后的这一时期与爆发银行危机的可能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原因之一就是这种自由化损害了特许权价值,而且自由化没有伴随着适度的谨慎监督。80 年代以来,拉美的确发生了多次银行危机。拉美银行危机的根源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就拉美国家遇到的大多数银行危机而言,政府在实施金融自由化后对银行部门放松监管无疑是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猜你喜欢

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美国将放弃金融自由化改革方向吗
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困境
我国温州民间借贷调查分析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依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供给结构失衡、信贷约束扭曲与金融改革
新常态下多维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原因及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