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邰宗武 为时代和人民留影

2009-02-25

西部大开发 2009年2期
关键词:大熊猫延安摄影

王 非

他是省报摄影记者,近40年如一日,用相机为人民群众立传,为改革开放讴歌,为建设事业喝彩。他的镜头中激荡着时代风云,活跃着百姓身影,充溢着大地馨香,映射着三秦之美。他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摄影事业,在“咔嚓”声中收获着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喜悦。

邰宗武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家,从上世纪60年代起活跃于新闻摄影战线,在近40年的摄影生涯中,一直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与人民与时代相亲近,拍摄了成千上万张照片。这些作品放射着时代的光芒、凝聚着他的智慧和灵感,反映出对生活的体味和感受,堪称是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他曾担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委等职,还被选为中国老年摄影记者协会副会长。他汇集出版的摄影专集,著名诗人贺敬之看后大加赞赏,并欣然题写了书名。文艺评论家韩望愈评价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摄影家,一位创作态度十分严谨的艺术家,他把新闻记者的快捷敏感和艺术家的独具慧眼与独具匠心熔于一炉,使他的摄影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在陕西乃至全国摄影界都为人称道并受推崇。

他从陕北高原来

邰宗武是从陕北高原走上摄影之路的。他原本出生在宝鸡凤翔一个木板年画世家,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13岁便从父辈那里学习制木板年画,然而这条路没有走下去,后来却拿起相机,从事专业摄影工作。他参加工作后先在宝鸡市委,不久又调入延安地委,在从事档案工作中,一次陪摄影大师吴印咸采访,陕北的山山梁梁、沟沟峁峁,一一被摄进镜头。邰宗武被摄影的特殊魅力和吴老的敬业精神及摄影技艺所深深感染和折服,也因为要及时完成党中央在陕北活动的历史档案陈列的光荣任务,在组织的呼唤和派遣下,他毫不犹豫地跨进了摄影的门槛,从此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延安,给了邰宗武大展才华的天地。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国际友人来往频繁。起初,他经常去毛主席故居等地,拍摄国际友人的活动照片,给友人们留下珍贵的纪念。1960年初,他作为一名摄影新秀,被调入陕西日报延安记者站任专职摄影记者。在10多年的采访中,他跑遍了延安和榆林地区25个县(市)的山山水水,拍摄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新闻照片和艺术作品,成为当时活跃于陕北地区的一位知名摄影记者。

由于家庭的缘故,邰宗武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氛围和到处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劳动实践的环境之中,他虽没有从事年画和泥塑的创作,但却从艺术中得到了借鉴并感悟到了创作的技巧,将其融汇到自己的摄影创作中,他的作品散发着质朴与真实、多彩与生动的气息。

此间,他拍摄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人民喜送爱国粮》《延安医务工作者送医到田间》《引水拉沙造良田》《大红枣儿丰收了》《北京知青在延安》等,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老区人民改天换地的冲天干劲和精神风貌,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给延安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让影像为人民立传

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邰宗武始终像黄土高原上的一头牛,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与劳动大众休戚与共。他认为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记者,要密切关注人民的喜怒哀乐、渴求希望,与他们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反映他们的生活、劳动和创造,为人民群众而歌,为人民群众而唱,让影像为人民立传。

在做记者的岁月里,邰宗武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并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为了找一个好角度,抓拍一张好片子,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爬树上高楼、下河攀危崖,他到农村、去工厂、下矿井、进深山,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和足迹。有一年夏天,他参加农行一个会议,原计划当天就可返回,当听说农行扶持的一个企业搞得很好,吃过饭后他顾不上休息,就翻山越岭去采访。在他看来,只有行万里路,才有机会拍到精彩照片。他不断地求新求美,他的新闻报道中有艺术概括的元素,他的艺术作品颇具新闻的时空价值,因此他的作品便有着永恒的魅力。

邰宗武的摄影作品,有当年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杨步浩,有大生产运动中一把老镢头一天开荒四亩二分地的“气死牛”郝树才,还有长征两万五千里的红军老战士。他为这些老革命、老英雄存照立传,目的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延安精神、激发人们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他还为纺纱女工赵梦桃、植棉能手张秋香、治沙模范牛玉琴,以及许多工人、农民和科技工作者拍照。他觉得,正因为有这些人的积极奉献,才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40年前那个令人难忘的岁月里,一群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从北京奔赴延安,与黄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批知青在延安接受了锻炼,传播了知识,给高原带来一片生机。为了记下这历史的一页,邰宗武多次深入基层,把镜头对准知青,反映他们的生产、生活。在南泥湾,他泥里水里,拍摄知青稻田插秧的镜头。知青的学习、劳动、聆听报告等,他都一一收录,形成了一部激情燃烧、波澜壮阔的影像。在今天看来,它不是一般的摄影作品,而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镜头里的领袖风采

邰宗武是一名党报记者,在他的镜头中也不乏国家领导人的风采。

上世纪60年代,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陪外宾来延安参观访问,作为陕报驻延安的记者,他跟踪采访,拍下了董老及国际友人的许多珍贵镜头,成为难得的史料。1979年4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来西安视察,在八路军办事处参观时,天降小雪,叶帅在院子走着走着,回忆起当年在这里工作的情景,浮想联翩,诗意大发,欣然命笔:“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当邰宗武要为叶帅拍照时,叶帅指着院中盛开的一树白花说:“就在这里照。”树上的白花,地上的雪花,象征着叶帅高洁的人生。这张照片深受叶帅喜爱,成为一幅经典作品。1993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陕西调研,在咸阳农科所参观超大麦穗优良品种时,总书记高兴地说,这件事很好,要大力推广。邰宗武迅速抓拍,这张照片在陕西日报发表后,获得当年陕西省突发性新闻摄影奖。

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邰宗武先后曾为胡耀邦、李先念、彭真、王震、邓颖超、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及李鹏、胡锦涛等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为他们留下了在陕西的精彩瞬间。此外,邰宗武的镜头里还拍摄有100多位外国总统、总理、议长以及国际友人的影像。这些都成为他们在中国的美好记忆和珍贵纪念。其代表作有《越南胡志明主席在延安》《丹麦首相游华清池》《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西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陕西》《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参观碑林博物馆》《芬兰总统在西安吃羊肉泡馍》《印尼总统参观兵马俑》等。其中《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入选中国新闻50年大型摄影展,曾赴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巡回展出。

特别是邰宗武拍摄的美国总统里根访问西安兵马俑,当总统陪着夫人来到秦俑军阵时,风趣的对随行人员说:“我要和秦俑‘入列站队。”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时邰宗武端起相机,居高临下,以俯视的角度拍摄了这张名为“入列”的照片,高大的总统与秦俑比肩而立,许多报刊纷纷采用。这张照片后来获陕西省新闻摄影大赛二等奖。

让国宝走向世界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可是20多年前,这个濒临灭绝的动物,人们只能在图片中或动物园看到,要看到野生的实在不易。陕西秦岭是大熊猫的故乡,在佛坪自然保护区,仅有少量生存。为了捕拍大熊猫的身影,留下珍贵的实物影像,以唤起人们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邰宗武受命来到这里采访。

初夏时节的秦岭,树木葱茏,清涧寒溪,到处都涂上了一层绚丽神秘的色彩。为了寻找大熊猫的踪迹,他们一行三人来到海拔1600米的观察站。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宜人,是大熊猫的理想栖居之地,大约2.5平方公里就有一只大熊猫。可是由于气候转暖,低处竹笋变老,熊猫因取食需要,大都迁徙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地方,真正要见到它很难。

上山时,他们扎着裤腿,以防其他动物和昆虫的袭击。忙活了一天也没有结果。第二天一大早吃饭时,一个小孩子报告发现了大熊猫。他们放下碗筷,追了一上午,也没见到熊猫的踪影。连续两天他们都在搜索。第四天中午,有人来报信,说大熊猫又回来了。他们急忙穿上雨衣,带上相机直奔目的地。尽管他们浑身淋湿,但心里特别高兴,因为终于见到了珍贵动物——野生的大熊猫。只见它临坡而坐,前左肢扶着竹竿,右肢握着竹笋,尽情地吃着。那憨态可掬的样子,真让人喜爱。这时邰宗武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不时地多角度按动快门……

这次跟踪采访大熊猫,邰宗武拍了许多精美的照片。在陕西日报整版刊登后,反映强烈,引起了国内一股熊猫考察热。他的这组新闻照片还在新华社发了25张通稿,被香港、澳门等地和国外20多家报刊采用。他还撰写了《大熊猫采访记》一文,发表于野生动物杂志,受到好评。此外,他拍摄的又一摄影佳作《朱鹮产仔了》,也获得陕西新闻摄影奖。

邰宗武在摄影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为宣传陕西、展示西部做出了卓越努力,人们不会忘记他的付出。

猜你喜欢

大熊猫延安摄影
延安的故事
寻找大熊猫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遗憾的大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最有名的大熊猫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