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巴文化

2009-02-19月明日

百科知识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溪巴国巴人

月明日

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在巴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府之地寻三巴

“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山海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吴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是太昊。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殷商时代,巴人被称为“西士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那时巴人活动在商王朝的西方。后来,巴人最终迁徙到了四川东部。

四川东部丘陵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巴人迁入以后,与当地的土著民族一同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挖掘矿藏,原来较为落后的川东地区开始发生变化。

巴国的疆域,从夏商时代到春秋战国之际有很大的变迁。夏商时代,巴人主要活动在沔水中游,另有一支以巨蛇(青龙)为图腾的支系活动在今洞庭湖一带。西周初年,巴立国于南土,与楚、邓、濮为邻,其活动范围大致在今陕西东南部的汉水流域到今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地区。战国时代,巴国入川后,向西、向北发展,其疆域“东至鱼复,西至赞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控制了以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为腹心,包括今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地区。

巴国建立了一套以土地世袭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巴王是国内最大的领主,拥有最高军政权力,直接统治其中心地区。巴王任用各级贵族为卿大夫,分封于王国各地,把土地人民封赐给他们作为采邑,命令他们镇疆土、按职纳贡和从军出征,成为巴王统治各地的支柱。

公元前316年,巴国和古蜀国之间发生矛盾,巴国向北方的秦国求救。秦惠文王决定趁机灭蜀,遂派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统率大军南下伐蜀。灭掉蜀国后,秦军东进,俘获巴王,灭亡了巴国。

巴人,你来自何方?

人们对“巴”的含义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巴”指动物,如蛇、虫、蟒、鱼、蚕;有的则将“巴”解释为对山、水、石头的称呼。近年有学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并以虎为图腾,因此巴人自认为是虎之族,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虎(音巴)人”。于是,中原及与巴族为邻的人,皆称其为“巴人”。

大溪位于瞿塘峡以东30多千米的地方,今天的大溪已是一个干涸的河床。大溪在古代通往清江,并与清江连接。这在史籍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古代大溪与长江平行流向,它穿过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而进入湖北恩施境内。史书记载的廪君沿盐水之地迁徙,直到公元5世纪,清江以上到恩施尚可通航。春秋时,巴楚相争,巴的兵力时常出现在湖北枝江、松滋、江陵一带,就可证明巴人是沿大溪入清江东下的。

考古学家证实,早期进入峡江地带的巴人,大多在长江的支流上建立他们的家园。这里有平缓的台地和肥沃的土壤,这一切与当初巴人势力的相对薄弱有关。春秋战国之交,巴人在与江汉楚国、川西蜀国的分合中日渐强盛,强大的巴国在这一时期可谓如日中天。他们在长江边的丰都、忠县、涪陵都相继建立过都城。

这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重庆。长江与嘉陵江在这里神奇交汇,勾勒出一座美丽的半岛。生活在这里的重庆人似乎仍沉浸于他们最初的氛围中,男人的热烈率直,女人的美丽都一成不变地存留了下来。两千多年前,这里是巴国最重要的都城——江州。20世纪,这些沿江而立的干栏式建筑,连续成片的船只,一眼望不到头的石级,或许能带给我们关于巴国图景的想象。

两千多年前的巴人经过漫长的颠沛流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历史上,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都与绵延不断的大迁徙连在一起。从殷商开始往后的千百年间,巴人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巴文化溯源

约在我国商周时代,巴人在巴国的疆土上创造了一种具有浓郁特征的区域文化,它是巴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巴人及其后裔,豪放剽悍,能歌善舞,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海纳百川的精神,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创造了绚丽多彩、个性独特的巴文化。

巴人或巴族是我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早期历史距今3000~4000年。巴人是开创巴蜀文化的“主力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

在巴国的发展过程中,巴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加之所居之地环境适宜,因而物产丰饶。对此《华阳国志·巴志》有详尽的描述。巴国的手工业门类繁多,工艺先进,特别是青铜冶铸,这一技艺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其产品如剑、矛等,铸造精良,装饰优美,丝毫不逊中原诸国。

在巴人墓葬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漆器,有漆盒、漆盘、漆奁、漆梳等,多髹红、黑二色,色泽鲜明,造型优美,而且多加以装饰。

巴人是一个临水而居的民族,他们用整木挖造出一种独木舟,捕鱼捞虾,赖以为生。他们死后,又用这种独木舟作为葬具,或仿其形且加盖作葬具,考古学上称之为船棺葬。其葬法是将死者遗体和随葬品一道直接装殓于船舱内,或者另备一只小棺容放尸体和陈放死者随身小件物品,再将小棺放入船舱内,较大的随葬品如陶罐、陶壶、陶釜、陶盆等,则放在船舱中空处。

巴人几经转徙,从一个弱小民族发展成为地括今湘、鄂、川、渝、陕、黔六省市大半地区的大国,从侧面反映了巴人尚武、强悍的习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巴人的墓葬中多随葬有富含本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如戈、矛、剑等,因其形制、纹饰富有民族特色,迥异他国,因此,它们又被称为“巴式青铜器”。

巴人常见的居室是一种“干栏”式建筑,这种房屋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人居住在上层,下层为底架,这样既能防御南方地区的潮湿,又可避虫蛇之扰。

在巴国的发展过程中,巴人创造了丰富多彩又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的文化,如巴式兵器、乐器、舟船、民居、歌舞、服饰及婚丧习俗等。

巴文化厚重沧桑而绚丽多彩,融现实与浪漫于一体。在生活中,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同来自自然的、社会的一切艰难险阻作斗争,使其文化成分中富含大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反抗压迫的内容。他们对神秘的自然赋予奇特的幻想,这使得巴文化成分中又蕴涵瑰丽神奇的浪漫色彩。他们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信奉神灵,表现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著名的古曲《下里》、《巴人》,正是源于巴地的民歌,传遍楚地,这充分说明了巴文化是一种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所谓“大俗即大雅”,巴文化往往以其大俗的表现形式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艺术魅力,达到大雅的境界。再如源于巴渝地区的竹枝歌、竹枝词,描绘风土人情,本身也就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交融互摄的一种文学形式。巴文化在与外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引进、融合和创新,如土家民间祭祀舞蹈《跳丧舞》,就源于古代巴人的《踏歌舞》。

[责任编辑]蒲晖

猜你喜欢

大溪巴国巴人
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大溪水库
英勇善战的巴人
悠悠老街的浅浅时光
——关于大溪老街历史与现状的调查报告
甬台温高速至沿海高速温岭联络线大溪枢纽设计
英勇善战的巴人
简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及作用——以大溪遗址为例
试论土家民族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