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处方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

2009-02-12

关键词:运动处方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杭 波

〔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好动是中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利用体育手段——运动处方,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更容易接受。实践表明,制订运动处方,并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实施,对预防和调节中小学生焦虑、抑郁、偏执等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颇有成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

对于一般心理问题通过运动处方的调节治疗,可达到使求助者注意力转移,宣泄情感,紧张得到放松,情绪趋于稳定,从而减缓症状,并得以矫正。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者,应采用不同的运动处方,即不同的体育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往交流,有助于克服沉默、抑郁;拳击、摔跤、游泳、登山等项目,可以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逐渐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跳高、跨栏、击剑等项目,可以培养果断迅敏的性格,克服优柔寡断;太极拳、长跑、竞走、下棋、钓鱼等项目,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利于稳定情绪,改善易躁易怒的弱点。

1.焦虑的外部表现及相应的运动处方

焦虑是人的自尊心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而异常的焦虑表现为遇事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神经质而易受惊。心理学家指出:中学生常见的焦虑主要是情境性的状态焦虑——考试焦虑。

科学实验指出,运动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量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有着良好的作用。焦虑者可采用肌肉整体内外放松法,使身体局部肌肉由紧张到放松,再由放松到紧张,反复进行,身体从上到下,一部分一部分地依次先紧张后放松,再由放松到紧张。根据需要可重复多次,做操时注意力要随收缩放松的肌肉的转移而转移。此外,还可以参加登山、攀岩、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这些缓慢而持久的运动能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

体育老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形式和要求的适宜度。实践告诉我们,当人们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人的愉快情感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性,就会使人厌倦;而难度太大则会导致个体的焦虑。有焦虑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所以在组织教学中应让活动的形式和要求适应这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让这类学生有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就焦虑的学生而言,他们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所以对他们来说正确对待失败也同样重要。当他们失败时,教师不要对他们作出定性的评价,而应引导他们从失败中寻找可以改进的因素,帮助他们从失败走向成功,在失败中看到希望,从失败中进而得到成功的快乐。活动后要做足够的放松练习,让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放松是该调治的关键。

2.抑郁的外部表现及相应的运动处方

抑郁表现为心理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感、低自尊和绝望,对日常生活兴趣减退,遇事往坏处想,常唉声叹气,精神不振,脑力迟钝,反应缓慢,自我评价下降,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平时口中常喊“烦、闷、累”,常有着疲乏、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等身体不适的症状。中学生的抑郁与长期过高的压力有关,与多次不愉快的经历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参加体育运动者较之不参加者有更高的自尊,而体质良好者则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这说明自尊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与体育参与和体质状况有关。体育运动能使人的自我概念得以提高。运动能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而抑郁通常与较低的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抑郁者以练整套太极拳为好。除掌握一般动作要领以外,要用意识带动作,并与呼吸配合,尽量不受外界干扰。此外还可以参加旅游、野餐、游戏、溜冰、球赛等多人参与的体育运动。通过参加运动,一是使自己情趣盎然,活力充沛;二是达到自我效能感的实现。

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和内容的安排上,利用体育的学科特点,合理安排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觉得有兴趣。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注重团体性、娱乐性、使学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更多地相互交流,互帮互学,以动传情,以情动情,以行激情。通过“找朋友”结对子的游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兴趣,消除消极情绪,并把这种体验迁移到生活学习中去。提高兴奋性和他人的合作精神是该调治的关键。

3.偏执的外部表现及相应的运动处方

偏执主要表现为固执、好诡辩,对别人缺乏热情,暴躁易怒,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或羞愧的事过于敏感,在思想和行动上往往过于偏激。中学生偏执的形成与家庭教养环境有着较密切的关系。

体育运动有助于产生更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更为强烈的个人兴奋度、控制感。偏执者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复杂、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如攀岩、技巧、体操等,也可以让一些水平超过他的对手与之下棋或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通过“体验式教育游戏”使之体验到失败的感受,并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万不可自负和骄傲。教师若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活动,对治疗有偏执心理的学生有积极的作用,对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生活气氛,更是有益的。

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比赛和安排游戏时,一定要讲解清楚规则,并严格要求,按照规则执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守规则、执行规则的重要性,这对有偏执心理的学生有较好的调节和矫治作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是该调治的关键。

4.社交恐惧的外部表现及相应的运动处方

社交恐惧,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其表现是在与陌生人、异性和老师交往时感到恐惧,发作时可伴有头晕、恶心等,严重者拒绝和任何人接触。中学生中社交恐惧也不少见。

体育活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可选择参加野外宿营、集体野炊、足球、篮球、排球、春游、拔河、体育舞蹈等集体锻炼项目,以纠正不合群的性格特征。运动场上各种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际情感的训练场。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会帮助社交恐惧者慢慢地改变孤僻的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和同学的交往。

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班级集体的功能,通过“奥运火炬传递”等集体的游戏加深相互间的信任,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使恐惧感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鼓励和帮助,其他学生对他们要宽容、谦让,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友爱和温暖。对这类学生参与治疗活动多鼓励是该调治的关键。

5.腼腆、胆怯的外部表现及相应的运动处方

腼腆、胆怯,主要表现为在别人面前自感羞愧、愚蠢或笨拙,当众说话、背书、考试、做示范动作时,担心自己将要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而感到惊恐。中学生的腼腆胆怯表现是一种轻微的心理异常。

人在体育活动中可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和竞争感。腼腆、胆怯者应多参加游泳、溜冰、体育舞蹈、拓展运动和不拘形式的“轻体育”等项目锻炼,这些运动要求人们不断克服害怕失败的胆怯心理,提高自信心。成功会使人建立稳固的自我概念,产生自立倾向。克服体育运动上的难关,可以提高自信心,可以勇敢无畏地去战胜各种困难。

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因人而异,应在了解学生原有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恰当的要求。在准备部分多安排这些学生领操,带做准备活动,对其中技术动作做得较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并可让其到队伍前进行表演。使他们随时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通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怯者的胆子自然会变大,处事也会老练起来。让这类学生树立信心,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是该调治的关键。

调节、矫治中学生以上种种心理问题,其运动量要适当。每次锻炼时间半小时左右,每周三次,三个月一个周期。运动强度控制在心率每分钟130次左右,运动后微微出汗,有轻松舒适感。10分钟内脉博恢复到安静心率,饮食、睡眠、体力无异常。此外,要注意运动的范围和禁忌,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体育运动既可增强体质,也可调节身心,维持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运动处方对预防和调治心理异常具有效果明显,无副作用,具有容易自我执行的特点。运动处方对轻度异常心理有着明显的调节和治疗效果,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健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是在教育、调治和实践中获得的。心理与身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身体影响心理健康,心理也影响身体健康。使用运动处方,利于学生异常心理的调治,因此运动处方对调治异常心理学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电邮: hangbo01@sina.com)

编辑/舒 娟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运动处方心理健康教育体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运动处方的研究与应用
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的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