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捷克斯洛伐克国际友人罗别愁

2009-02-11

文史精华 2009年1期
关键词:捷克延安

良 驹

谈起曾经深切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遭遇,并与中国人民同心协力,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作出贡献的外国人士,人们马上会联想到埃得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路易·艾黎等国标友人。而对于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中,曾一度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捷克斯洛伐克国际友人罗别愁(MAGDA LENA ROBITSCHE),知道的人却不多。其实,罗别愁不仅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帮助过我们,而且还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罗别愁1899年6月21日出生于捷克的卡洛维发利城。青年时代在莱比锡和布拉格两次获得牙科博士学位。在布拉格,罗别愁曾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1939年,希特勒法西斯的入侵,践踏了她的国家,破坏了她的家庭,仓皇中她领着15岁的儿子逃亡到南美洲,后又转往美国。

在美国,当她得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正在为中国物色牙科医生,其宗旨是要帮助所有在二次大战中因抗击法西斯而遭遇不幸的人们时,她极力要求到中国去工作,借以实现她梦寐以求的去中国解放区的愿望。因为在布拉格时,她就看过新闻记者埃贡·埃尔文·基希所写的《秘密的中国》一书,“知道中国有着两个不同的地区”。凭着博士文凭和她自愿的申请,“联总”批准了她的要求。

1946年5月,罗别愁乘飞机到达上海后,“联总”即把她派往太原工作。但她认为在太原“不能做到”她“要做的事情”,“坚决要求”派她“到延安或烟台去”。经她“尽力争取”,再三致电上海“联总”办事处,终于批准了她到延安去的要求。去延安意味着主动放弃“联总”对她的照顾,并且要经受生活上的严峻考验,意志坚强的罗别愁认为“这一切算不了什么”。

1946年11月4日,中等身材、身体健壮的罗别愁搭乘一架小飞机在延安机场降落。当晚,傅连璋、苏井观两位卫生部长陪她共进晚餐。罗别愁表示,“虽然我晓得这里物质生活条件差,但我喜欢这里的民主。我希望尽我的力量,我不晓得、能帮助多少。或者竟成为大家的麻烦。”傅、苏两位部长热情欢迎她来延安帮助工作。

到延安的第二天上午,罗别愁参观了延安的白求恩和平医院门诊部,下午就开始和同志们共同工作了。她领导一个牙科诊所,每天上午给40名学生教授牙科基本知识,下午为患者治病。11月11日、12月9日,她先后到抗属子弟学校和子长市为百余名干部、学生检查牙齿,讲解新法刷牙和口腔卫生的知识,对检查出病情的同志,次日就抓紧医治。她尽心尽力为普通百姓看病。在为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治病中,结识了他们,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毛泽东渊博的知识,朱德的朴素大方,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使她经久难忘的还是英俊潇洒、才思敏捷的周恩来。

1946年11月,经马海德介绍,罗别愁结识了周恩来。在她听了周恩来分析局势的谈话之后,对周恩来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当时,国共双方内战一触即发。罗别愁担心,国共双方交战,共产党要吃亏,因国民党不仅拥有较好的武器,而且得到外国援助。共产党却十分艰苦,且武器装备也很落后。事后罗别愁回忆说,周恩来的谈话,几乎是直接对着她的想法讲的。“他的两眼洋溢着智慧之光,目不转睛地看着你,语言生动、机智,令人信服。他不时地爆发出一阵洒脱的大笑,脸上熠熠生辉,他如磁力强大的一块磁石,坚实有力,能抓着你,把你吸过去。”

周恩来的讲话,驱散了罗别愁心头的疑云,也坚定了她同中国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决心。

正是由于罗别愁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几位中央领导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作风的影响,受到延安军民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民主作风的感染,并亲身感受到“一个年轻而健康的社会……正在奋斗以摆脱困苦”,才使早已心灰意冷“对世上之良知已不抱希望”的她,心头“重又燃起……乐观主义的火花”。因此,这位习惯于近代文明种种舒适条件的捷克女博士,不但能适应陕北极为艰苦的生活环境,而且还经受了战争和死亡的严峻考验,历尽千辛万苦,跟随毛主席、周副主席翻山越岭、转战陕北。即使在接到“联总”的调令时,她仍然一方面致电,一方面还亲自到北平“联总”办事处交涉,要求延长其在延安的时间。由于她留延之心异常坚定,也由于周恩来和苏井观从中斡旋,“联总”终于同意她回延安再工作3个月。

1947年5月,“联总”安排的限期已满,罗别愁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晋绥解放区。临行前,贺龙将军设宴欢送,并赠予绣有“热爱中国人民”6个大字的红绸锦旗一面,以示感谢。

1947年年底,罗别愁辗转到达上海后,又经巴黎、瑞典、波兰,直到1948年2月才平安回到布拉格。

从1946年11月到1947年5月底,罗别愁生活、战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中间,总共不到7个月。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这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却使她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罗别愁回国的第三天,即1948年2月18日,发生了捷克的二月革命。由于罗别愁操德语,又是犹太人,因此,朋友们疏远她,工作待遇上也受到冷遇,加上亲属的亡故,这一切更激起了她对中国的怀念。中国人民何尝不惦念罗大夫。卫生部的负责同志曾写信给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证明罗别愁曾在中国解放区忠诚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部门也多次邀请罗大夫重到中国来。

罗别愁大夫是多么想看一看新中国,看一看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土地和人民啊,她盼啊盼,终于盼来了这一天。但不是她访问中国,而是周恩来总理访问捷克。

那是1953年3月14日,继斯大林逝世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捷共主席克利门特·哥特瓦尔德逝世。噩耗传来,正在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的周恩来,立即致电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瓦茨拉夫·戴维,向捷外长及捷克人民致以最沉痛的哀悼。并于17日晨,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捷克,参加哥特瓦尔德葬礼。17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偕同郭沫若等到捷克总统府向哥特瓦尔德遗体告别,敬献花圈,并在灵前守灵。

听到这些报道后,罗别愁激动万分,于3月18日提笔给周恩来总理写信:“知道你率领中国代表团来到布拉格,参加我们亲爱的哥特瓦尔德总统的殡仪。我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能够和我国那些欢迎你的人,一同去欢迎你。……你亲自代表我在中国时所热爱和钦佩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来访问我国,表示同情。这一事实,就是我们这些悲哀的日子里的很大安慰,而且我知道许多朋友都跟我有同感。” “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捷克女牙科医生),我曾在1946年秋来到延安,在第一国际和平医院工作,先在延安后在山区里工作。如果你不记得我,请不必介意我给你写的这封信。知道你在我国内,我很希望有机会亲自见到你和你握手。”

遗憾的是,周总理公务繁忙,没有能和罗别愁大夫见面,但他忘不了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4月30日,周恩来给罗大夫写了回信。

亲爱的罗大夫:

你三月十八日的信收到了。

我很遗憾,我这次到捷克参加哥特瓦尔德总统的葬礼时未能遇见你。对于曾经在战争的艰苦年代中帮助我们的国际友人,我们是不会忘记的,中国人民也是不会忘记的。

致以亲切的问候!

周恩来

一九五三年四月三十日

周总理的信,给了罗别愁极大的安慰,温暖了她的心。她越发关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了。当她得知1959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周恩来继续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消息时,4月29日立即致电周恩来。电文中说:“请接受我对你的再度当选所表示的最热烈的祝愿。” “作为人民中国忠实和真诚的朋友,我再次表达我的良好祝愿。” “祝你身体健康,以便能担负你面临的重大任务,并且取得更多的成就。”

5月15日,周总理写给罗别愁的信是这样的:

亲爱的玛格达莲娜,罗别愁同志:

在我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时候,承来函祝贺,谨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和我的同志们经常愉快她回忆起你在中国革命困难时期与中国人民一同进行艰苦斗争的情景,并十分感谢你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祝你身体健康,并在为人民造福的医务工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成就。邓颖超同志向你致意。

此致

敬礼

周恩来

一九五九年五月十五日于北京

罗别愁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终生致力于反法西斯、反非正义战争的运动,虽年事已高,但仍自强不息。周总理的两封诚挚热情的信,以及我驻捷使馆派人对她的探望,更激起她尽早访问中国的热望。她急切地希望率领一个医疗小组和携带设备到新中国建立一个诊所,为联结捷中友谊的纽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960年,她向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递交了一封申请书,动情地历述了她受“联总”派遣,自愿到中国解放区在延安第一国际和平医院的工作情况,以及回国后在众多亲朋惨死于德国法西斯集中营中,自己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却“终身工作不息、两袖清风”的情况;最后,她殷切地要求重访、考察中国,因为她“热爱并尊敬这个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她感到“和他们已结为一体”,而且“十五年前的情况还清晰地留在记忆中”。“现在,她还可以出上一把力”,使联结捷中“两国友谊的纽带结得更牢”,“并为此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她郑重指出,“当时我是中国红军中唯一的捷克斯洛伐克公民”,“倘若你们承认我毕生为反对侵略战争、反法西斯而付出的努力,倘若你们能肯定我的一点点贡献,从而把我派到中国去,我将不胜自豪与感激。”但她这一美好愿望,未能实现。

1968年8月20日,罗别愁到西德探亲,后来定居西德,进了西德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犹太社团养老院,不久成为法兰克福德中友协主席。

多年过去了,她仍然没有忘记中国,她用录音机,把对中国的回忆录在磁带上。即使在她的健康日益衰弱的情况下,仍然念念不忘中国,怀念中国的领袖和人民。当西德朋友埃林问她“回忆在延安的那段时光,你觉得哪些东西经久不忘,印象最深”时,77岁高龄的罗别愁回答说:“我在延安能有机会认识战斗的中国的领袖人物,印象迄今难忘。……但是,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是普通的中国人。”

可是罗大夫再也没有精力长途奔波重访中国了。捧着中国对外友协的邀请信,她激动万分。在她离开人世前的一个星期,她还到波恩的中国驻西德大使馆,祝贺中国国庆。罗大夫遗嘱的最后一项,是嘱托忠诚于德中友谊的埃林,把她珍藏的一些中国革命文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送她的照片,周恩来、朱德写给她的信,贺龙将军送她的锦旗等,转送给中国。

1977年10月10日,国际友人罗别愁离开了人世。

责任编辑 杨小波

猜你喜欢

捷克延安
捷克Helfštýn城堡重建
捷克阿莫斯小学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我的捷克朋友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红楼梦》年画在捷克
走进延安
捷克总统选举有望引发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