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室的墙壁:拒绝冰冷

2009-02-10黄俊祺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期
关键词:墙报张贴黑板

黄俊祺

这几年,学校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但每次摸着教室墙壁,我总觉得它过于冰冷。正所谓,环境影响人,也能塑造人。一种文化环境,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所以,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文化环境,是教师对学生成长负责的表现。

于是,我开始向教室的墙壁“开战”,我要让它“活”起来。而我在这个摸索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一厢情愿的数字化

起初,在教室前面黑板的一边贴上各科成绩表,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竞争氛围。随后,我又在教室后面黑板的一边贴上一张我班的“每周表现情况统计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处理。

应该说,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学生能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我觉得,教室的墙壁给我激活了。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留意到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还有些学生因为统计表分数的问题而争吵。我觉得问题似乎严重了,便找了几个同学聊了一下。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现在每天一进教室,就会看到后面的统计表,觉得很压抑,上课时有时看到前面的成绩表,感到很厌倦。同学们都觉得教室的墙壁被这种数字化的表格充斥着,会给他们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有的甚至还说,再这样布置下去,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

学生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当初想通过数字量化的形式装点教室的墙壁,从而营造一种竞争激烈、奖惩透明的课堂文化环境。但我是站在班主任的高度去思考的,忽略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身心特点,表上的数字冷冰冰的,间接体现出我对学生的冷漠。这个阶段维持了将近半个学期,看来,要对墙壁进行一番“改造”了。

二、眼花缭乱的无的放矢

接着,我开始发动学生把教室的墙壁“装点”起来。学生的画作、书法作品,我都张贴上去。我每周都会要求我班的学生周一上交自己的书法作品,然后吩咐学生全部张贴上去。由于数量不少,我把教室墙壁上能张贴的地方都贴满。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贴在教室这种公共地方的时候,眼睛里有一种喜悦兴奋的光芒。我再接再厉,对教室后面的黑板进行“革新”。以前是学校布置了墙报任务,班上才会由几个墙报能手去完成。现在,我是这样安排的:每周更新一次,每次为四人一组,每期的主题不限、版式自定。我要让他们动手亲自参与到墙报的设计中,既锻炼了他们,也营造了一种积极自主的课堂文化环境:教室是我家,营造靠大家。

开始的三个星期,效果特别明显。学生的书法作品特别用心,不少老师也说我班很有文化气氛,墨香弥漫在整个教室。我看到出墙报的学生,课余积极地收集资料、热烈讨论,的确很开心。可是,问题又出来了。一个月后,我发现不少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马虎应付,墙报也出得乱七八糟,随意拼凑。整个教室的墙壁像张大花脸,令人眼花缭乱。我感到非常迷惑,我这次可是完全让他们自己来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我又把学生找来,在他们的谈话中,我找到了答案:一是不管写得好与坏,总之都能挂上,缺少必要的准入,所以不值得用心去写;二是不知道怎么出,很盲目,组员间又相互推卸,缺少必要的指导与规范。

这次的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的尊重,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放任,是更严重的不尊重。因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对职责的冷落,是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必要的指导是对教室的墙壁进行解放所必备的。

三、有限的空间,合理的规划,谋求最大的效益

在不断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营造课堂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我决定从培养学生的德育、美育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协调出发,针对我班的具体现状,务求使我班的墙壁布置形成三个特色。

1. 有序、和谐

我计算过,教室的墙壁(包括后面的黑板)可以分成五个板块:前面黑板两边;教室中间的两边墙壁;教室后面的黑板以及两边。所以我把它分为五个板块的内容:校园新知(学校以及班上的最新通知);有报天天读(报纸剪贴,这是主打板块);创作天地(学生的最新作品,有选择地张贴);书画一角(名家书画的鉴赏);墙报。至此,我对墙壁进行了合理规划。

这次我吸取教训,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会定期规定主题,如“如何摆脱考前压抑”“让我们共同为汶川祈祷”等,然后就围绕这一主题,从报纸的剪贴、学生的作品到墙报,都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力求有序。并且规定张贴的高度不能过低(一般在1.3米以上)。张贴设计时,力求整齐划一,高度要统一,数量上也要有适当控制,色彩不能过于鲜艳。

2. 丰富、均衡

选择的材料分文字、图片、书画(这些都是从报纸或相关材料上摘取的)等,范围尽量广泛。例如,“有报天天读”这一板块,我分体育、政治、经济、娱乐、笑话等,范围有本市、省内、省外、国际等,形式有文字、图片、漫画等。其中,“汶川大地震”以及“考前多知点”这两期,我认为是设计得最为成功的,深受学生甚至任课老师的欢迎。

所选取的材料,兼顾了不同类型的学生,力求一个主题能拓展几个知识面,引导学生均衡发展。例如“端午节放假”,包括放假的意义、节日的来源再到当天的龙舟盛况,培养学生对传统的认可以及留心身边事等习惯。

3. 集中、有效

我觉得对教室墙壁的“装点”,表面上看内容各异,但必须有条主线牵着。比如,“网络,想说戒你不容易”,这是我定的一次教育主题,于是我搜集的资料就偏重于这方面。这样有两个好处:增强这段时间的教育效果,有说服力;无形中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课堂文化环境,它不再是静态的。

每次主题的确定,都从班的现状出发,让学生感同深受,这样才会有效。比如,每到考试前,我班大部分学生总会有较重的焦虑情绪。于是,我把报纸上的有关报道介绍剪贴下来(《广州日报》、《东莞日报》等定期都有相关版面),并选取部分学生先读,然后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贴上去。这种做法有效地缓解部分学生考前的不良情绪。

经历这三个阶段后,我在教室墙壁装扮方面已慢慢积累到一点方法与心得。要想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合理的规划,师生共同打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文化环境,并不是一件易事。循序渐进、力求有效是我最大的体会。

猜你喜欢

墙报张贴黑板
在小区张贴判决书引纠纷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黑板
中国年画
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第二轮通知)
人小鬼大狄仁杰
大学生可以自由出墙报
学校办墙报的一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