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堕落”越快活

2009-02-10

文学自由谈 2009年1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著作学术

高 为

2003年初,头儿给我派了个活儿——找到商衍鎏——最后一届科举考试(1904年)皇帝钦点之探花——的后人,重版《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从网上查询后得知,已故著名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商承祚教授是商衍鎏先生的哲嗣。于是我打电话给家住羊城的中山大学毕业生、与我有一面之雅的陆键东,问商承祚教授的子女是否有在中大工作的?巧得很,回答是不止一位,而且很快就给我提供了他们的电话。就这样,我同商志 教授取得了联系。

商教授对重新出版其祖父的专著果然很有兴趣,但认为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初版于1958年),现在的读者对书中的典章、制度、人物等都有了相当的隔阂,应该加些注。而且,初版本有些印刷错误,也需要校正。另外,商衍鎏先生还有一部专著——《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和几篇有关科举考试的文章,如《科举考试的回忆》、《我中探花的经过》等,希望我们也能关注。我们当然很关注。双方商定,由商教授负责校注两部专著及有关文章,补充作者及家属照片、手迹和书中涉及的文物照片,我们负责将两部专著、五篇文章合为一卷出版。

1958年出版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教授家里只有一本,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手头还没有,还是在图书馆复印了该书,两书都是竖排繁体。商教授在两书的复印件上写出了自己的校注。为了祖父著作的出版,商教授两次从广州来天津,研究书的版式、开本、体例等等,书名最后定为《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

2004年,是商衍鎏先生高中探花100周年暨诞辰130周年。7月,《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简体横排本终于出版了,前后历时一年半,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却高兴不起来——这样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35.6万字的原稿是社里同人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二校由社会上有经验的老人完成,三校请的是本社资深的编审,费力不少,价值——经济效益却不高,定价只有28元,只印了3300册(其中300册精装本是作者后人订购的)。而两个月前我责编的另一本书,只有八九万字,因为是全彩色印刷,定价却是33元,印数7000册。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后者的码洋是23.1万元,前者只有9.24万元,只是后者的40%,而且,我花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上的精力,至少是另一本书的四倍,这样算起来,《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的投入产出比只是另一本书的十分之一,你说,我能高兴得起来吗?

也许有人会说,不能光算经济账,还要考虑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可是,国家对社会价值或学术价值高的著作并没有补贴,而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有经济价值。况且,出版社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上面不给一分钱,出版社又不像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那些单位都有大量的广告收入。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经济效益对出版社比对那些单位更重要,更生死攸关。如果同一家商场的售货员,无论是卖冰箱彩电的还是卖针头线脑的,奖金都是按销售额的相同比例,比方说1%分配,人们当然都争着去卖冰箱彩电,谁不想多拿钱同时少受累呢?图书也是商品,编辑类似于售货员。

慢慢地我私下里奉行一个原则:读阳春白雪,编下里巴人。这样会省时省心省麻烦。比如,尽量读《论语》,而争取编什么“心得”“感悟”之类的东西,适应大众需要呗。不必非得把职业与事业划等号,也不必把工作当爱好。这样就会少些烦恼。用头儿的话说,假设你是卖臭豆腐的,要是自己每日三餐都以臭豆腐为主食,那你就毁了。道理没错,可理智与情感总是合不拢的,要是两者能完全统一,那就是圣人了。举例来说,理智告诉我应该读经典,但情感又诱使我对《知音》、《家庭》等着迷。再比如,理智告诉我过量饮酒有害健康,但情感又使我在亲友聚会时开怀畅饮,非要喝个痛快。而且,有没有一颗爱国心我不知道,但我肯定有一个爱国胃——只爱喝白酒,不爱喝红酒或啤酒。根据七窍相通、六腑相连、五脏相关这样无可否认的事实,像我这样有爱国胃的人,当然也有爱国心。

再早几年我还编过大型双月刊《小说家》,那可比编学术书轻松多了。小说本来应当都是虚构的,你就不用为不存在的人物虚拟的对话去翻书查词典,也不用为核实人名地名找资料,你可以不打奔儿地一路看下去。由于版面的原因,你还可以对几万字、十几万字的长中短篇小说大删大改,作者对此也是可以谅解的(再说,他们将来出作品集时,还有机会将全文恢复)。没听说杂志因差错率高而被召回的,而一年一度的图书质量检查却会使每个编辑颇为紧张——竭尽所能编出来的书,尤其是学术价值高、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编辑难度的著作却成了废品,再主动去编这类书,那不是自讨苦吃吗?话虽如此,能够到手的有思想、有理论深度的学术书稿,还是会情不自禁地主动去编,真正是地地道道不可救药的犯傻和犯贱。

两三年前还编过三辑《小说月报·原创故事版》,那就更轻松啦。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投来的稿件源源不断,而且大部分是网上来稿。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拆稿件,看邮件,我们只需阅读,筛选。多数篇幅不长,万八千字、四五千字、两三千字、千八百字,故事嘛。好玩,好看,好编,每天都有新故事、新段子,真是惬意极了!再也不用翻箱倒柜找参考书,再也不用认认真真上网查原著核对引文了,再也不用为图书质量年检抽中了自己编的书而提心吊胆寝食不安了。编辑的东西学术含量越低、编辑含量越小,出错的机会就越少;读者群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编辑的成就感也就越高——越“堕落”,越快活。

只是,只是,偶尔重新拾起《管锥编》、《极权主义的起源》、《存在与时间》,竟有了恍如隔世之感,不禁怅然。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著作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科举考试”
秒变戏精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画家的数学著作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毛主席著作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