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份检查

2009-02-03马树勋

中小学管理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导处校长室教案

马树勋

暑假里的一天,我在整理学校资料时,一份用钢笔书写的有些褪色的“信”映入我的眼帘:“马校长,我感激您没有点名批评我,给我留了面子。我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愧疚,我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对不起您的信任……就因为我存有侥幸的心理、自满的心态,今天的事推明天,明天的事推后天,所以原本应按时写完的教案,我却一拖再拖,当教导处说要检查时,我吓坏了,这可怎么办啊?只好三下五除二,草草地赶完了教案,自以为可以蒙混过关了,可……”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一天,教导处要抽查三年级语文、数学教师的教案,上午第一节课,教导处通知年级组长收教案本,放学时教师们的教案本都被送到了教导处。教导处的同志在阅读这些备课笔记时,发现语文组有两位教师近几周备课教案雷同,这显然是其中一位教师抄袭了另一位教师的教案。教导主任把情况告诉我后,我们进行了仔细分析,基本认定是青年教师D抄袭了另一位老教师的教案。

面对此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校以前从未发生过抄袭教案的事情,今天发生在这个参加工作才3年、一直表现不错的青年教师身上,着实让我吃惊。大多数行政人员认为:抄袭教案应付检查,反映了该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和遵守教学常规的意识淡薄,工作责任感不强,建议在调查证实后由校长在教师大会上对这个教师点名批评,再作出相应处理。这样才能表明学校对此事的重视,体现对青年教师的严格要求。我冷静地思考了点名批评的利弊:点名批评,简单易行,且颇有“声势”,可能对这个教师有较大的震动,也能引起全体教师的注意;但弊端也是明显的,有可能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自信,从此一蹶不振。两相比较,显然弊大于利。另外,该教师是一位青年教师,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他需要也应该得到学校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对他的批评不应是急风骤雨式的,而应是和风细雨式的。当然这件事也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以便教师更重视备课工作。

在随后举行的一次教师例会上,我代表学校对检查教案的情况向教师作了反馈,表扬了认真备课且教案写得有特色的教师,对他们的备课风格和特色逐个进行评点,并宣布将举办一次优秀教案展览。随后,我语重心长地说:“上课就像打仗一样,打仗要充分准备才能打胜仗,要上好一节课,不准备不行,不认真准备也不行。我们在检查时发现个别教师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为了应付检查,照别人的教案复制出了几十节课的教案。大家想想看,这些未认真备的课会上好吗……对这种行为,我十分痛心,我希望这是个别教师教坛生涯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一结束,D老师步履沉重地来到校长室找我承认了错误。看得出,不点名的批评给他留了面子,他深受感动,眼含着泪水表示一定要改正错误,让学校放心。我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接着给他讲了前苏联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帅用一辈子备好每一节课的故事。最后我对他说:勇于承认错误是进步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要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第二天,D老师到校长室把一封“信”——他的检查(就是本文开头的那封“信”)交给了我,并表示要以全新的姿态面对人家,准备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认认真真地补写教案,已上过的课补写课后反思,并请求把他一课写有两篇教案的教学笔记本作为特例在学校教案展览时展出,既鞭策自己,也让大家引以为成。我答应了他的要求。

几年过去了,如今这位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校中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还在市语文科课堂教学评优中获得了一等奖,是学校的骨干教师。通过处理这件事,我体会到,教师犯错误,学校领导者应给予严肃而诚恳的批评,而选择恰当的批评方式,有助于教师心悦诚服地认识和改正错误。

编辑许丽艳

猜你喜欢

教导处校长室教案
对“慢孩子”,评价更应柔情
认不出自己
《触摸春天》教案
《立定跳远》教案
对“慢孩子”,评价更应柔情
教导处在哪儿
好一个拖油瓶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加强教导处建设促进素质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