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日里头谈日本

2009-02-03

现代经济信息 2009年8期
关键词:日本传统文化

肖 鹏

摘要:以节日为切入点,介绍了元旦、成人日、建国日等为代表的日本传统节日,带出对日本文化的深入探讨,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解析日本本土中西交杂的特殊文化现象,并引发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日本文化节日传统

看武侠小说,昏天暗地的神功绝技固然吸引人,然而,最后印在脑海里的毕竟还是那些侠骨柔情的奇幻情节。同样,节日这种东西,庆祝时候的流光溢彩,欢舞时分的纵情狂欢也让人欢欣难耐,但隐匿在背后的那些文化与内涵,更是值得追索的根源。

探知一种文化总是由表而里的。正如日本,一个与我们隔岸相望上千年的国家,国人爱之、恨之、情感种种,繁复之极,无论《菊花与刀》或者《日本论》都无法真正透视出一个真正的日本,在这里,也仅仅将“节日”作为另一个可供借鉴的入口罢了。作为一种祭祀的现代化、纪念的具体化,节日乃文化的浓缩点,以下,笔者暂且透过对这种“表”的体味,试图带出更多“里”的内涵。

1.元旦

阳历的1月1日就是日本的元旦。取意吉利的松竹梅,挂在门口的注连绳,早上食用的年糕汤,浓重的传统味儿,昭示着一年的开始。日本有许多节日与中国类同,但时间却各有差别,主要原因是1882年的明治维新废除旧历,但在新的历法中,旧的节日并不曾消失,有时甚至直接嵌入到公历中去。春分如此,秋分如此,盂兰盆会如此,就连新年元旦也是如此。

这种怪异的文化融合自有它的根源。日本是公认的文化交汇口,又是一个奇妙的文化保护港。有些在源头已渐次遗失的,在这里居然不曾消磨殆尽;有些已经弄不清来处的,也在这片国土静静地徘徊。安详躺在树影下的古老神社,酒醉灯迷的银座霓虹;满置长安风味的京都古城,向东南500里,却是高楼林立的东京。耶稣和释迦牟尼在这里猜拳,孙悟空和赫拉克勒斯在这里比划——东和西就在这里汇合。

日本需要它自己的文化,便将东与西尽皆融合,也许有些手法略显粗糙(就像有些结婚的男女还要历经东式西式两种婚礼)。然而,这就是日本。也许不属于鲁思·本尼迪克特或者戴季陶,却属于日本人自己。

2.成人节

日本的成人礼源起于中国的“冠礼”,前身是奈良和平安时代的“元服式”,1948年开始,日本政府根据民俗规定满20岁的人都要过“成人式”,目的是明确自己的责任,了解自己的存在。成人节的内涵这里无意探讨,它确立后的遭遇反而是个有趣的命题。

日本的高考总共有两次,“全国共同第一次学力考试”在每年1月下旬的举行,十天以后,就是各个大学自行组织的第二次学历测试。而成人节正好尴尬地处在它们旁边,是浪漫地接受成人礼的号召,抑或为了真实的人生而奋斗?

答案不言而喻。许多年轻人都只是应付式地到神社宣誓与参拜,敲一敲这成人礼的冠冕堂皇外壳,发出的是空虚的回响。事实上,除了没有什么传统的美国还有除了传统以外貌似啥都没有的大不列颠,每个发达或努力朝发达奋进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遭遇传统的沦丧。日本人能把和服从室町时代一路穿下来,能将三弦琴从13世纪弹到现在,但是,伴随资讯时代对人才无法压抑的饥渴,传统终于还是向现实做出了无可奈何的让步。

3.建国日

根据日本神话,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统一日本,建立了日本国。“建国日”的前身是“empire day”。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二战期间,为了在人民中间培植崇拜天皇的军国主义思想.便将这一天确立为日本建立纪念日。后来,这个节日可谓历经磨难。

1948年在制定国民节日法时,一举否定了这个节日。1952年修改节日法时,又把2月11日更名为“建国纪念日”,重新浮上水面。正如许多日本文化学者的评论,“从那时起,日本社会上对之就存在著赞成和反对两种不同的观点。”

这里要谈到的是日本对待历史的问题。2月11日作为建国日是为了宣扬天皇的存在意义,当然也就成为日本内部两派人斗争的交集点。“反对”和“奉祝”两派往往在这一天举行截然相反的两种活动,反对者要求正视历史,奉祝派就要求回溯当年军国时代的辉煌,反对者希望承认侵略事实,奉祝派就坚持修改教科书……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也许正因为两种声音的此起彼伏,才使日本与亚洲诸国的关系来回震荡,从来没有过上滋滋润润的安定日子。而建国日正是这场拔河比赛的见证者和经历者,时时成为舆论的焦点。

4.三三五五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杜甫的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的就是这个日子。像汉字、佛教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东西一样,这样一个节日从唐都启程,一路向北,中途一个U型转弯抵达朝鲜半岛,最终才来到日本,他们把这远道而来的节日称做女儿节(桃花节)。每年3月3日,家长要为女孩过节,为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在家里摆上人偶(雏人形),保佑她摆脱厄运,带她走亲戚,外出游玩。关西一带还有“流雏”的习俗,他们把摆设的小人偶放人河中,看其飘飘荡荡、随流而下,把恶运也一并带走。

与女儿节相对应的,还有男孩节。5月5日这一天。有儿子的家庭门前悬起祈福孩子健康成长的“鲤鱼旗”。鲤鱼在日本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徵,多半是一种尚武情节的表达。根据“尊重儿童的人格,谋求儿童的幸福,同时感谢母亲”的原则,这一天是全国公休日。因为同一天在日本还是端午节,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还摆菖蒲叶,屋内挂钟馗驱鬼图,吃柏饼或粽子。

除此以外,日本的孩子还要过“七五三”节,3岁和5岁的男孩、3岁和7岁女孩穿上艳丽的和服去参拜神社,祈祷他们的成长一帆风顺。

载满童年的这些传统和祝福,想必比贵重的玩具更值得缅怀。不得不说,日本人对儿童的教育和呵护是他们值得夸耀的资本,虽然游戏产业十分发达(无论任天堂还是索尼都是日本企业),但细心的父母总不会忘记让孩子去小院里拔草除虫,到乡间去野餐漫游。前几年,有一个关于日本幼儿园入学考试的故事广泛流传,考试的内容是让小朋友搬一张桌子,桌子的重量精心设计,一个小孩子不可能抬得起来,必须合作才能顺利通过。那些离群索居,不愿合作的,自然会被老师带过去交还给父母,以“对不起,你的孩子独立意识也许太强了”之类体面话语拒之门外。用传统的节日去呵护与关心孩子,用现实的需求去指导他们的成长,也许便是日本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5.盂兰盆会

8月15日左右的盂兰盆会由中国在7世纪的时候传入日本。675年齐明天皇供奉父母,从此开始变成宫廷节日活动,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渐成为最大的传统节日。因为是祭悼亡灵、供奉祖亲、上坟扫墓的日子,又称“魂祭”、“灯笼节”。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亡魂的节日。一个关于死者的日子成为最大的传统节日?似乎多少有些不可思议。自1872年明治政府强制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以来,这片国土上,是否到处“谈笑有鸿儒”我们不清楚,但“往来无白丁”早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看似对迷信的追逐越发让人困惑。

再看得真切点,与其说这是一种迷信,毋宁说是一种对死生的敬畏。日本人的瞳孔里装着自己对死亡的看法:从古代传下来的剖腹和介错;到三岛由纪夫《午后的曳航》。即便不是以死为荣、以死为美,至少对往世也是释然的,正如《挪威的森林》所道出的那样,“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延续下去”。这一类死亡的观点,从未冲刷出一个清净明了的概念,却总以模糊的姿态,埋在他们心里。也许,从这个层面上,便不难理解盂兰盆会在日本的盛况。

6.除夕与最后的话

一年走到了最后。12月31日是日本的“大晦日”,相当于中国的除夕。何以称之为“大晦”,言者不同,则归结的缘由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还是受中国早期文化的影响,据说,在早期的中国,也并未有除夕而称呼“夕日(大晦)”,这样的名字源于一只名为“夕”的怪兽,总在年末出来作恶,后来人们发明了鞭炮等来把它吓跑,才有了“除夕”之称,但“夕日(大晦)”的名字却已经在日本固定下来,也随着流传下去。而暖乎乎的荞麦面,听附近寺院的108响钟声,这些传统,也早就随着“大晦”的名字,顺着岁月的波涛,流淌下来。

每一年似乎都总在重复上一年,但等走完了长长的路回头看,却发觉沧海桑田的来与去便在恍然间。从文化角度论,每一个节日其实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时代是一张大白纸,每一个普通的日子、每一个特殊的日子,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每一寸难以忘怀的光阴只仿若朱砂点点,等到这片白纸被它们填充殆尽,纸色由白转红,历史又将翻开新的一页。然后,一种风俗也就随之变迁、固定、流传,然后,沉淀为节日。

猜你喜欢

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黄金时代》日本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