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工程教育观”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2009-02-01周四军

当代旅游 2009年11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创新

周四军

摘要:“大工程教育观”已经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要求向受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实验实践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大工程教育观”引入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提出了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在知识系统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需要进行大力改革,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经济管理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大工程教育观;实践能力;创新;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44—03

一、“大工程教育观”及其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1.“大工程教育观” 。“大工程教育观”最早于199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在《大工程教育观与工程集成教育》报告提出。乔尔·莫西斯认为,“大工程教育观”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乔尔·莫西斯针对当时工程教育过分强调科学化和专业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的现象,指出实践性和整体性是“大工程教育观”的本质特点。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重建工程教育:集中于变革——NSF工程教育专题讨论会报告》,该报告集中体现了“大工程教育观”的思想。

2006年6月,我国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召开。会议提出: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教育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所谓“大工程”就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完整的工程涵义。“大工程教育观”所倡导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要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说:“大工程教育观”的“大”指综合性,即把工程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术、能力、方法、条件系统地整合到一起。“大工程教育观”的“工程”指实践性,即工程活动要直接面向应用、满足社会的具体需要。“大工程教育观”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培养具有责任感、实践能力、综合知识、系统思维、协作品质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大工程教育观”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现代经济管理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管理创新层出不穷,经济管理业的变革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经济管理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还要熟悉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真正能够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人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可以使用类似工程教学的方法,将工程学的思维引入到经济管理领域。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数学、工程、计算机以及信息等技术相结合,培养富有经济管理理论素养、掌握高级数学工具、具有工程思维,同时具备广阔人文关怀,能够进行复杂管理的复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大工程教育观”对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启示,就是要以“大工程思想”为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习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同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三个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强调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家社会经济改革动向,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在培养学生的“通”与“专”上寻找平衡点。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系统内的知识,注意各门知识间的关联性,做到宽而专。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实验实践教学,要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角度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构建经济管理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大工程教育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包括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攻关能力等。因此,当前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紧紧依托经济管理行业,以“大工程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系统知识和创新精神,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办学设施、实习场所以及人文素质等方面做好“大工程教育观”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工作。

二、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与“大工程教育观”的偏差

目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大工程教育观”极不适应,其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经济管理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它与社会、历史、数学、法学以及人口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我国的经济管理院校由于受传统的“重专业、轻基础”思想以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忽视了知识的相关性问题,明显表现出与“大工程教育观”所要求的系统性特征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专业划分过细,学分总数有限,相关学科开设课程不多,学生知识面太窄,知识融通性不够。二是人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不够,由于中学阶段过早实施文理分科,致使学生文化素质训练欠缺,全面素质培养不够。

2.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性,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归结成“黑板粉笔型”,具体来讲,可将其形象归纳为“四一教学模式”:即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理论性、课堂性和描述性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陈旧,教学内容完全由教师设计,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疲于应付考试,“上课时抄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全忘记”的现象十分普遍。从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看,这种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缺陷,那就是学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会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教学方向与人才实际需求的距离越来越大。

3.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我国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还没有把增强技术创新意识的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教育者缺乏创新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创新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不少院校由于教师教学量的增加和科研任务的压力,许多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应付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没有经费和时间去接受进一步的深造和进修“充电”,也没有精力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其次,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当前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常常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许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现有教育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三、基于“大工程教育观”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就是要确立“大工程教育观”,更加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大工程教育观”的实质是人与社会发展、工程技术进步与自然生态繁荣齐头并进的教育观。对经济管理专业而言,贯彻“大工程教育观”,一是要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教育观,打破学科与专业局限,拓宽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努力开阔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视野,注重文、理、工、农、医多学科交融与渗透。现代经济管理越来越表现出跨学科跨专业发展趋势,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解决纯技术问题.而且训练学生解决与经济管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道德法律问题。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教育,要实现学生的继承学习与创新学习并重,着重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创新能力。三是坚持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作为前端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一次性地给学生所有专业技术的知识体系而使他们受用终身,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应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职业岗位不断提升知识和能力。四是坚持教育国际化的教育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还要更多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手段,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果,在实践中进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大力推广实验实践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采用引进、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教师中或在经济、经济管理企业工作人员中选拔、培养或聘请一批经济管理技术骨干充实实验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鼓励实验人员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教学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师队伍,提高实验教师的技术水平。

2.建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进一步建立符合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划分实验层次,优选实验项目,完善实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更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是实施“大工程教育观”的核心,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重点要处理好较宽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关系,在坚持一定专业性的前提下,拓宽基础教育。在专业课层次上.通过模拟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全面培养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应与职业要求相结合。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即“四一”教学模式),推行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四+”教学模式:经济管理理论+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样本数据),通过大量上机实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模拟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3.加大投入,打造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由于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历史较短,且人才培养与经济管理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仅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很难在课堂完全了解经济管理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导致缺乏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深刻掌握。鉴于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应建立高水平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根据经济管理专业体系及其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业务流程和处理经济管理数据,可以有机地整合经济管理实验和业务模拟实验,以解决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的矛盾,为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更好的平台。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可以建立统计实验室、金融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电子(下转50页)(上接45页)物流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经济仿真实验室、计量经济实验室、证券模拟实验室、市场调查实验室、企业管理实验室等等。根据经济管理领域的需求,不断地完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平台的功能,在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场所,为教师提供一个实验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为产、学、研一体化和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9-23.

[2]王春梅.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变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1,(3):12-15.

[3]张德江.适应市场需求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

[4]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5]胡建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3).

[6]叶飞帆.中英高等工程教育的对比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41-46.

[7]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愿景——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

7-11.

[8]黄俊伟,秦祖泽,彭晓.工程教育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乌托邦[J].现代大学教育,2005,(4).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实验教学创新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