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旅游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9-02-01樊小兰

当代旅游 2009年11期
关键词:提升对策上海

樊小兰

摘要:剖析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各项要素,通过城市旅游品牌指数等指标分析影响上海旅游业竞争力的因素,并提出提升其旅游竞争力的对策,以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上海;旅游竞争力;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7740(2009)11—0013—04

2007年12月1日,上海、江苏、浙江共同主办以“提升长三角整体国际竞争力”为主题的长三角地区发展国际论坛,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推向新的高潮。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为都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长三角不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功能向国际化和服务化的转型,都市不仅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旅游活动中心,旅游成为现代都市的重要功能之一。上海作为全国金融、经济、贸易中心、全国第二大航空口岸、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如何提升其旅游业竞争力,引领区域旅游发展的新阶段成为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从特大城市的旅游业竞争特点入手,从基础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探讨大都市——上海在新形势下旅游业的竞争力,以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一、都市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研究

影响都市旅游竞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者将城市旅游要素划分为吸引要素(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服务要素(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和环境要素(自然和人文),具体包括城市旅游经济现状指标、城市旅游功能地位指标、城市旅游业发展趋势指标与城市生活质量指标。保继刚(2003)将城市旅游发展归纳为8个动力因子,即城市发展水平、对外经济联系、城市文化氛围、旅游景点、区位特性、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1]。郭舒、曹宁(2004)运用区域竞争力理论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旅游竞争力,从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资格性因素、管理创新因素等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2]。而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名,所依据的指标包括:旅游政策及规划、环境管理、治安情况、卫生情况、对旅游业重视程度、空中及地面交通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设施、价格竞争力、人力资本、旅游观念、自然和文化资源等 [3]。

总之,都市旅游产品是由多个产业和部门联合提供的,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都市旅游竞争力是由其城市特性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从短期看,都市旅游竞争力有赖于旅游经济结构、专业化水平、软硬件水平及其条件,如制度特性和有效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质量和分布;从长远来看,都市旅游竞争力则依赖于能够带来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技术、信息获得能力、人力资源、旅游管理水平等。城市旅游竞争力不仅反映在城市本身的各项指标,也反应在游客的感知印象中。游客的口碑评价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衡量,也有重要意义。

二、上海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相似于城市竞争力,对于城市旅游的竞争而言,可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判断城市旅游的设施、吸引力和服务标准水平等来选取衡量指标。而旅游品牌的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旅游目的地、景区)或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旅游品牌竞争力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外在综合体现,是指拥有区别于其它竞争者或在行业内保持独特个性,能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独特能力,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外显部分。倪鹏飞(2007)把城市旅游品牌要素概括为:功能感知指数(基础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情感体验指数(旅游设施满意度、城市市民亲和力、自然环境优美度、城市文化独特性、城市旅游忠诚度)。其城市旅游品牌评价体系如下(见表1):

据2007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5》,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3位,仅次于香港和深圳(2006)。其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是:资本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居第1位;科学技术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居第2位;区位竞争力排名第3;人力竞争力排名第4,开放竞争力第21位。而企业管理竞争力(24)、制度竞争力(32)和环境竞争力(31)得分较低,排名靠后。上海城市旅游品牌竞争力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2位,仅此于北京。根据上海城市旅游品牌各项指标在全国61个中国城市竞争力中的得分而绘出的雷达图,与依据各项指标排名而得出的折线图分析可知,其自然环境、社会治安、旅游设施满意度、城市市民亲和力及自然环境优美度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相对较低,分别居28、20、32、50和22位[4],(见图1,图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影响上海旅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如下:

1.都市旅游环境。城市环境包括自然、人文、生态和社会环境,因此自然环境、社会治安、旅游设施满意度、城市市民亲和力及自然环境优美度等都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舒适的人居环境对于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休闲旅游业是重要的现实和潜在的优势。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是满足人们对自然的亲近,也是城市运营的内容之一。旅游环境直接影响着游客的心理、感知和评价,同时也影响着原住民的生活状态。随着城市建筑数量的增多,上海自然环境的空间与质量正遭受严重挤压。上海在生活环境竞争力中,购物、出行、教育、保健娱乐的环境设施非常完善,但市民居住环境需要改善,同时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保证水源质量,加大污染处理力度[5]。此外,上海的社会环境竞争力需要加强,在社会协调、社会秩序方面要引起重视。上海必须把旅游环境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营造出既能吸引游客又能取悦本地居民的美好环境。

2.旅游交通设施及景区建设。上海存在旅游交通线种类不够、旅游集散中心数量不够、景点指示牌/路牌不足或不规范、车辆换乘不方便、停车难、交通拥堵等问题。上海都市旅游社会景观类旅游景区(点)数量较多,而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点)相对较少。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还不足,景区(点)的文化内涵和游客的参与价值挖掘得还不深入。游客来沪观光的主要景点集中在外滩、城隍庙、浦东陆家嘴以及南京路步行街、徐家汇等景点。对于一些经常来沪游玩的旅游者来说,希望可以对原有的景点进行创新改造。上海旅游景区(点)虽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与其它国际旅游大都市相比在知名度、美誉度、市场辐射力和独特性等方面仍有待改进,且不具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旅游景观,城市的整体旅游形象并不突出,普遍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人才的激励机制,市场运作不强,产品的研发力度不够,营销方式单一。旅游线路在景点的整合和串联、旅游特色的追求、游客多样化需求、城市旅游品牌的打造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3.区域旅游竞争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是上海都市旅游得到深化和升华的关键推动力之一。而目前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还受到地方政府行政边界利益的强力制约,如一体化政策壁垒过高、激励和约束机制障碍、合作机制缺失等。而通过旅游活动的国际化带动旅游经营的国际化,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是提升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然而,上海旅游活动的基础是国内旅游,入境旅游无论是接待人数还是创汇收入的份额比重都很低。上海旅游企业跨国经营主要局限于餐饮、旅游接待方面,从事酒店经营、旅游组团和旅游商品生产的还不多,且业务单一,规模小,与出境旅游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不相吻合,国际化经营的效应尚未显现出来。相对其它产业而言,上海旅游活动和旅游经营的国际化程度很低,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全球旅游资源的动员能力和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极小。

4.都市旅游形象。作为国际旅游大都市,上海更应体现出市民的文明风尚,这远比几座高楼大厦和几处大型旅游设施更为重要。然而在上海,乱穿马路、乱扔垃圾、乱摆摊点、乱停乱放、随地吐痰等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监管不力外,部分市民素质不高、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城市管理中,只有全体市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将由少数人对城市的责任管理变为多数人对城市的自觉管理,这是完善优秀旅游城市形象的关键所在。要开展全民的旅游意识教育,认识到旅游是民众之间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的重要形式,培养本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真诚欢迎的态度,使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是美丽上海,更是热情的居民。上海购物、娱乐、住宿等方面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服务人员态度不好,表现为,一是不够热情,对游客爱理不理;二则是相反,太过于热情地围在游客身边推销商品,反而令游客反感而早早离去。游客一再反映服务人员说上海话的问题,特别是服务人员当面说普通话,但当游客一转身就开始说上海话,外地游客听不懂,会有不受尊重的感觉。

5.信息化建设。上海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针对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信息化通道不健全,游客反映在上海感到获取旅游信息不便。游客希望通过咨询中心或互联网络查询在上海旅游所需的各种信息,如餐饮、住宿、最佳旅游线路以及适合自己的购物场所等。上海的咨询中心在强化功能、数量及分布、自身宣传、影响力等方面需要改进;在网络信息获取方面,则缺乏一个经过整合的、有规模、有系统的专业网站来发布信息。上海没有关于旅游的“一卡通”,使得游客在上海没有享受到信息技术带给旅游业的便捷。

总之,上海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发挥着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发动机的功能,带动着整个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乃至东亚的一个经济增长极。同样,在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中上海也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水平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极。

三、提升上海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

旅游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业资源优势、市场开发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支持能力的综合反映。 面对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提高旅游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业持续长久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已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其旅游业发展程度无论从行业规模、市场需求和企业经营效益上看都趋于成熟,今后的发展更需要注重在服务内容及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质的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改善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加快与国际旅游业接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首先, 加强城市旅游法规体系的建设,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规范旅游业的市场。其次,旅游业的相关部门较多, 涉及到各方面各层的利益, 因此应更多地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总体的宏观协调能力,为城市旅游发展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经营环境。再次,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两轮驱动”是当务之急。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并在政策、税务、资金流转等方面给旅游企业优惠和激励,加强旅游企业间的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形成旅游资源集团化经营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民营资本、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6]。

2.创新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通过文化内涵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是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根基。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其时代或传统的文化特色,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容,增强景区的文化淀积,挖掘各类文化旅游产品。其次提高品位,塑造精品。再次要多维开发旅游产品:传统型(基础层) 都市旅游产品:传统都市观光;深化型(核心层) 都市旅游产品:商务旅游、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购物旅游、邮轮旅游、节庆旅游、文化科教旅游;延伸型(特色层) 都市旅游产品: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地铁旅游、美食旅游、水上旅游、体育旅游等。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如旅游融入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工业、农业等形成文化旅游、景观房产与分时度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新型产业形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深度开发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对接,延伸产业链,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非基本消费比重是提高旅游收入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7]。

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整合不同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旅游业竞争力。上海要加强国内外旅游区域合作,构筑大旅游、大市场。国际方面,在做好与欧美、日韩、东南亚等传统旅游强势区域合作的同时,亦积极推进与南亚、中亚、北亚等旅游新秀联手,主动参与亚太和全球旅游一体化进程。国内方面,在加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行动的同时,更要放眼整个长江流域,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一个高度发展的长江流域旅游产业密集带,以合作求共赢。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在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特色和旅游产业基础方面有较强互补性,并具有开展旅游合作的良好条件和强大动力,因此,上海应发挥交通枢纽和游客集散中心的优势,构筑长三角大旅游经济圈,并采取以市场开拓为核心、以旅游线路为纽带的合作模式,将相关旅游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路线,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4.形成旅游产业簇群。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不完全竞争,使收益递增,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从产业角度获得竞争优势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其要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对旅游企业而言可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新企业的衍生、构建有竞争力的价值链、保证产业的持续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如对原有的大型旅游企业, 通过金融市场, 以资本为纽带, 进行兼并、联合、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 形成一定数量和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团, 有条件的大型旅行社、旅游饭店要实现集团化。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旅游企业股票上市。同时,在业务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5.加快旅游产业信息化。旅游业具有信息密集的特性,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道路,应加大旅游信息化的投入。信息是旅游城市的命脉, 旅游市场流通领域的活动主要是由旅游产品信息传递而引起的旅游者流动, 而非普通产品的流动。同时, 旅游服务是通过旅游企业加工信息, 从一个地理位置到另一个地理位置, 对食、宿、行、娱、购等服务进行包装和组合, 出售给游客。产业信息化, 如金融电子化、航空公司及酒店业的信息系统的应用, 为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立体化的全球性的旅游网络。

6.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产业竞争的阶段越高, 与旅游专业知识、人才以及与旅游相关的科技等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关系越密切。因此, 要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力度, 建立全市旅游人才库, 规范管理, 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形成一个有活力的人才机制,以提高旅游竞争力。

总之,通过对上海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有助于上海旅游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更好地参与国际旅游竞争与国际分工和协作。对于评价上海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同构的无序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力配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上海应立足于本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结构的特点,针对其旅游产业竞争力优劣势进行客观分析,制订行之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通过提供具有地方特色与比较优势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来促进本地区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广海,李雪.国内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8-31.

[2]曹宁,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社会科学家,2004,(3):85-88.

[3]世界经济论坛公布首份旅游业竞争力报告[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4):44.

[4]倪鹏飞.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朱华.提升四川国际旅游竞争力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07,(5):78-84.

The Analyse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hanghai Tourism

FAN Xiao-lian

(Zao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zhaozhuang 277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on the tourism competition of metropoli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nghai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city tourism brand and other indicator index. Eventually the essay proposes the improving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its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al tourism.

Key words: Shanghai;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mproving strategies

[责任编辑 陈淑芹]

猜你喜欢

提升对策上海
小学低年级美术色彩画教学实施要点刍谈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体育舞蹈教师再教育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对策研究
欢乐上海迪士尼
试论如何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