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与立意:手机小说的写作方法

2009-01-29刘海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小说创作材料

刘海涛

微型叙事文在当代高科技背景下发展最快的、较有代表性的文体是手机小说。作为微型叙事文的高级形态的手机小说同样要遵循叙事文对写作材料和作品立意的基本规范。向中学生介绍手机小说在写作材料和写作立意上几个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让学习写作的师生能够举一反三地掌握现代叙事文最基本的写作要求。

手机小说实际上是微型小说的一个很特别的种类。手机小说的字数限定,在2005年举行的首届手机小说大奖赛时初定为350个字(手机小说比赛时可发5屏文字,每屏70个字),近年来经手机小说的倡导者们的研究和实践,比较明确地提出了500个字的基本要求。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曾有人进行过“百字小说”的创作实验,那个时候虽然未对字数作出限定,但从实际作品看它的篇幅就是100~200字左右。从鉴赏小说的规律来说,手机小说明确在500字左右,容易写出“小说味”,而100~200字的篇幅确实太局促、太具有挑战性了,稍不留意,手机小说的“小说味”不但出不来,而且很容易写成百来个字的“幽默小品”和“讽刺段子”,小说的几个最基本的要素出不来的话,手机小说作为微型小说的一个类型可能会有违微型小说朝更具创新、更具智慧的方向发展的初衷。

假如手机小说能理解为500字左右的微型小说,那么,作为微型小说的某几个最基本的特征在手机小说里将会得到更突出的、更有力量的强调和强化。首先,我们要论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独特”。在微型小说的3分钟阅读时间里,你如果写的是一个别人早已写过的,或者是你自己以前也写过的给人似曾相识感觉的故事;你如果刻画的小说人物没有什么与生活中、与其他作品中的人物相互区别的独特个性;你如果在对故事、人物的描述中体现出来的认识、理解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你表达的立意有人云亦云的嫌疑……一句话,你的小说的材料和立意是一般化的话,那这篇小说的创作就很难成功了。

翻阅《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的近600篇作品,我们发现真正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就是我们能用几句话就说出它的独特故事、鲜明人物和新颖立意的文章。侯德云的《泉水的歌唱》的故事,写极度缺水的一滴泉村送兰花花上大学的仪式,是采用本村的送新嫁娘的方式——用一滴一滴积攒的泉水洗一个澡。这样的故事在微型小说里是第一次叙述,过去我们闻所未闻。申平的《记忆力》通过一个50年的同学聚会的场面描写,揭示了人性深层的一种“自尊”和“努力”,这样的新深立意在微型小说中确实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一批在中国文坛上十分活跃的评论家在指导、评点中国的微型小说创作时,选取了一个这样的角度:他们要求、希望中国的微型小说在提升它的纯文学性时必须注意小说的“独特性”。胡平说:无论是长小说,还是小小说,作品里一定要有作者独立的深刻的见解。吴秉杰说:一般小说创作,都是在充分地把握人物后开始虚构叙事;而小小说则是从被普遍地忽略,却被作者的灵感所照亮,成为作者独特发现的一些现象着手,进入故事与人物。雷达说:小小说的主题是作家主体在与客体遇合中的一种顿悟和发现。[杨晓敏、秦俑主编:《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第五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78、72、68页]三位评论家都不约而同地讲到微型小说创作要达到纯文学的高度必须要“独特”。微型小说的材料要独特,人物描写要独特,立意要独特,如果不是这样,微型小说在读者三分钟或在一分钟(手机小说)的阅读时间里,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手机小说的材料是指手机小说的主体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个故事情节包括了手机小说叙述的单一事件的内容和过程;这个人物性格包括了手机小说人物的单一性格元素和它发展变化的命运。手机小说的立意是指作家通过这个手机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反复描述而表达出来的他对这个故事和人物的认识及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在作家构思之时和写作之中是绝对不能用叙述语言点破的,它必须通过对材料的提炼、组合显示情节的因果关系后得到暗示和隐含。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手机小说写作案例来进一步认识手机小说材料的“独特”性要求和立意的“新深”性要求。从手机小说的艺术规范看,《离别的车站》(作者:肖晨,选自小小说作家网)可以说具备了微型小说的一切叙事要素。它的故事设计有突变:大兵要回家结婚,但到了车站才突然得知未婚妻已接到要他返回部队参加抗震救灾的电话;大兵的婚没有结成,只和未婚妻在车站团聚一个小时。它的人物有感人的品行:大兵服从命令,未婚妻支持大兵并继续等待大兵;它的立意是有意味的:大兵和未婚妻这一代人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超越了个人利益。但是,这一篇审美要素齐全的手机小说在材料的“独特”性上有些欠缺。军人探亲到了家乡的车站又突然接到返回部队的命令——这样的“故事框架”我们好像在春晚小品或其他作品中似曾相识。尽管《离别的车站》的故事情节内容和情节细节与我们见过的故事框架完全不同:部队的命令是汶川大地震后发出的;未婚妻安排好两人相会的旅馆说:“我嫁给你一个小时。”在离别时,未婚妻对着启动的火车痛哭,并说:“活着回来娶我……你欠我一个小时的婚姻。”这些细节内容属于作者自己的创造性的材料提炼。细节尽管有创新的内容,但故事框架的似曾相识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总体阅读印象。如果作者在创作之初或构思之初没有读过类似的作品,那这篇《离别的车站》的创作就属于“情节撞车”。如果作者是在类似作品的启发下,启动了自己的创新性的细节改造,那就可能会出现“雷同”的阅读感觉。现在假定这两种情况均存在,那么,故事框架相同而故事细节和叙述语言不同就会导致这篇作品的“小说材料”失去原创性和独创性。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细节改造了一个曾经出现过的“故事框架”,这样提炼的“小说材料”就不具有太多的创新性而显得一般化。如果在这样的一般化的“小说材料”上,有“小说立意”的新处理,那么可以成就一篇可看、可发表的小说作品。注意:这样可看的、可发的作品离优秀的精品小说则有相当的距离。据此,我们可以归纳下列三种手机小说的创作情形:

一般的手机小说创作=一般材料+新深立意(或独特材料+一般立意)

较好的手机小说创作=独特材料+新深立意

最差的手机小说创作=一般材料+一般立意

根据上述归纳,我们在创作一篇手机小说之前,不妨给自己提几个(并回答)这样的问题:我这篇作品的故事情节和细节内容别人写过没有?在自己所知的范围内是否是独一无二的?这篇作品写到的人物个性或人物命运,别人写过没有?自己以前的作品写过没有?这篇作品表达出来的立意,别人写过没有?自己以前的创作表达过没有?如果可以肯定地回答:没有!那么这篇作品的构思就可以继续,如果回答某项或所有项有过,那么就可放弃这篇作品的构思和写作。

讲到“小说立意”,有一种复杂情况需要补充论述。

小说的立意是作者并没有明确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它只是一种依托小说材料(故事和人物)的不同组合而透露出来的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和褒贬态度。这种小说立意包括了以下三种内容:A.作家自己对小说材料的主观认识;B.读者阅读作品后自己对小说材料的主观认识;C.小说作品本身因获得了艺术生命之后,它自己在作家的主观认识之外出现的非A、非B的客观意义。这样,小说立意的内容则可以这样表达:

小说立意=A+B+C

复杂的情形是在这里:第一,A与B不重合,A>B。这就是说,作者在这篇作品中的立意,读者没有读懂,没有理解。

第二,B与A也不统一,B>A。即一篇优秀的小说一旦获得艺术生命,它的客观意义原来没有被作者意识到,却反而被一些聪明的、文学素养较高的读者读出来了。分析这两种不重合、不统一的产生会给我们一些小说立意的启示。为什么出现A>B呢?除去读者欣赏能力这一条之外,我们作者是否想到,我们在写手机小说时是否太理性了,想让作品承载的思想内容太多了,是否把一些“小说材料”本身不包含的内容也想让它负担并表达?如果是这样,问题就出在作者本身:我们作者还不会按小说立意的规律来艺术地表达立意。为什么会出现B>A呢?只有当作者谙熟了小说的写作规律,掌握了纯文学的真正秘密才会出现这种小说立意的高境界。作者在精心地、机智地处理“小说材料”时,让作品的人物、事件获得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他们一旦有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也不管读者是否读得出,它本身的生活底蕴和艺术底蕴(当然大部分都能被作者、读者领悟,剩下的C要靠评论者和读者去挖掘)就在那里依靠着自己的艺术能量在闪闪发光了。小说立意一旦产生了A不能涵盖的情况,那么可以说小说佳作就诞生了。这两种复杂情形给我们营造“微型小说的新深立意”提示了两条经验:第一,如果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出现情感和理性不能统一时,要尊重创作的情感和冲动,要将小说材料中真正感动了自己、启迪了自己的细节写活、写透;第二,如果小说作品里出现两种以上的立意内涵时,不要太随意地用“单一性原则”将不统一的立意内涵处理掉。立意的信息如果丰厚、多元,在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的情况下,增大立意的厚度和审美信息,将出现高质量的手机小说佳作。

我们需要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来印证上述材料与立意的“魔方组合”。《游鱼》(作者:蔡中锋,选自小小说作家网)的故事是写一个农民工的投河自杀。他投河自杀结束生命的过程写得很美——他小时候很想变成一条鱼,没料到他结束生命时真的变成一条“鱼”——这个手机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就是独特的;但这个“独特”的材料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立意呢?请注意这篇500字作品在写到人物的独特的行为内容(自杀)和行为方式(救人之后投河“变鱼”自杀)时,揭示了人物的动机——他得了绝症,为了不拖累妻儿他选择了这种自杀方式。透过这样的行为动机,我们理解了“他”的情怀和对亲人的爱心。一个用救人的方式来结束生命的人却激发了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透过这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我们还可能看到文本中更多的东西——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农民工也有和大自然和谐的生活境界。这篇500字的手机小说是在“独特材料”和“新深立意”组合下构成的一篇佳作。

猜你喜欢

小说创作材料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最美材料人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