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兰:一直在旁边奔跑的人

2009-01-29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罗兰小语人生

余 丹

《罗兰小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为了使人生不至真的幻灭而成为冷寂的虚空,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故意不去看破的执迷;这就是认真……”“不要对人类失望,我们生就这个样子。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可爱的地方,也有令人失望的地方,能承认这些,我们才可以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对人生太苛求是不会快乐的!”“丝毫不造作地表现自己的感情的人,是可爱的人。”……

迷茫、躁动、忧郁的青春时代,这些慈母、长姐般的低语如清风徐来,娓娓入心,不知润抚、点化了多少桀骜不驯的心灵。

罗兰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真善美的享受。她的“小语”言微意深重,让人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间,参悟人生,欣赏生命,奋发向上。《罗兰小语》等作品,无不以儒道互补之论和当世之爱,调适着人们的心绪。她温润流丽的语言世界慰勉着因奔逐、因竞争、因物欲主义膨胀、因金钱至上如潮而变得倾斜失态的人们,使他们的心理得以超脱、平衡和提升。尽管罗兰的作品曾帮助很多年轻人面对人生困惑,但她拒绝用“心灵鸡汤”或“励志书”为书定位。她强调,希望用作品解救读者,引导读者认识人生,甚至认可失败。她说:“我从不鼓励人人都去争着跑第一,甚至说过都去成功了谁去失败?”她还说,自己就是一直在旁边奔跑的人。

(编 者)

作 家 档 案

罗兰,台湾著名散文家。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天津宁河芦台镇。毕业于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曾在乡村任教,并在天津电台任过播音员。1948年,她只身去台湾,从事音乐教育及广播工作。主要作品除《罗兰小语》《罗兰散文》《给青年们》《生活漫谈》《访美散记》《早起看人间》外,还有长短篇小说5部、自传体《岁月沉沙》三部曲,以及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多种。尤以小语著名,其文学创作在两岸及海外华人世界中有一定影响。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

由于出生于中国传统的书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含蓄、隽永;洋溢着中国式的哲思,睿智、通达;体现着作家对现代社会的深层思考,深刻、清醒。罗兰一生崇尚淡泊,不追求功名利益。从下文《秋颂》中可以清楚地读出她对洒脱的秋的热爱,以及人生观。

作 品 在 线

秋 颂

罗 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份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跟上时代

罗 兰

不久以前,有一位朋友想利用业余时间来找个兼差,赚点钱,贴补家用。

于是,他到处托朋友,希望朋友帮他留意机会。

他的朋友也都很热心地帮他留神打听,发现有找家庭教师的。家庭教师之中,又分教英文、数学、理化和小学六年级算术的。有找英文打字员打文件的;有找代翻文稿的,也有找在音乐咖啡厅负责编排古典音乐的。还有找特别护士看护慢性病人的。

但很意外的是,机会虽多,却没有一样是他所会做的。

他既不会教中学的英文理化,更不会教新数学。英文打字速度不够,而且错误百出,翻译更是不灵。也不懂古典音乐,更不会做特别护士。总之,他发现自己简直是一无所长。

其实,他现在的职位还算很高。按理说,屈就一个平时自己认为较小的职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决未料到自己竟然是样样不行。他说:

“真是惭愧,如不是要找兼差,简直就不知道自己是这样的浅陋。”

另外一位朋友,以前是教中学理化的,后来改行做生意失败,想再回去教理化,却发现自己已经落伍。现在的教材中有了许多新的内容,是他以前所没有教过,也没有学过的。

时代天天在进步,人们稍一懈怠,就落在了时代的后面。你说这是无止境的追赶和攀援,认为它毫无意义也好,但是为了生存,我们很难抗拒时代的推力。

美国嬉皮曾试图脱离俗世压力,归返自然,但结果并不理想。许多人最后又不得不悄然回到尘世。其原因就是,群居与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保健与卫生环境的要求,也是人类自然的天性。你说无止境的追赶与攀援破坏了大自然的秩序,是违反自然,但勉强抑制人类先天对安全与舒适的要求,以及对发明与创造的要求,也同样是违反自然。因为这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人类对归返自然,回到单纯,远离尘嚣的种种向往也是属于想象的成分多。其作用是精神上的疏导与劝慰,而不一定是实际所能做到的。

消极的或世俗的说法是:你要想有所建树,有所成就,想求得生存上的便利,你就不得不抓住时代,跟上潮流,让自己能生存,而且生存得热闹繁华而有意义。

积极的或超然的说法是:你要想远离俗尘,不得不先投入俗尘。你要想享有人生真正的安逸,不得不先体尝人生的苦辛。

前半生,我们追赶、攀援,是发挥天性中求建树,求事功,求绚烂的一面。后半生,我们可以优游田园与山林,安享任性自如之乐。

绚烂之后的平淡,才有韵律之美。

如果一开始就懒散偷闲,那么你将来所得到的将不是平淡,而是艰辛;将不是逍遥,而是遗憾。

作为一个现代人,当有为之年,必须积极。日后才可有余情,有余力,有余资,去安享淡泊的人生。

对必须有所作为的人,或必须赚钱以维持生活的人来说,有必要让自己随时学点新的东西,了解新的事物,获得新的技能。为了不被时代遗弃,为了达到应有的成就,也为了生活的保障,更为了将来能拥有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所谓“俗尘”的努力,实在不能忽视,不当忽视,也无法忽视。

为了要使自己充实并且跟上时代,我们不但要了解古人的成就和古圣先贤的想法,更要了解今人的成就和年青一代人们的新的创造、新的观念与见解,以及这世界新的趋势。

先入世而后有机会可以出世。这或可说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不得不认可的生活态度吧?

作 家 故 事

罗兰印象:丰富的经历是哲思的土壤

古继堂

罗兰是大陆读者非常熟悉的台湾作家。《罗兰小语》《罗兰信箱》家喻户晓。多卷本长篇巨制《岁月沉沙》等,也构成大陆持续“罗兰热”的重要内涵。罗兰,本名靳佩芬,1948年去台湾,同年便开始在台湾警察广播电台当主持人。《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罗兰的作品还未在大陆热销之前,我便开始阅读并喜欢上了。

1996年6月,我曾在罗兰的家乡宁河县芦台镇举行的罗兰作品研讨会上作过发言,从此我们成了好友。1998年我去台湾访问时,罗兰非要宴请我不可。因日程排得很满,我只能在她家吃个早点。那是夏天的一个清晨,天上下着瓢泼大雨,我刚从台湾师大学人招待所的电梯中走出,便看到一个身材瘦小,步履蹒跚,头上撑着一把雨伞,胳膊弯里还夹着一把雨伞,浑身几乎被暴风雨淋得透湿的人,正从玻璃门外向大厅中走来,她就是专程来接我吃早点的罗兰。看到眼前的情景,我几乎感动得要掉下泪来。罗兰是我妈妈辈的大作家,如此对我,我甚至有微微的负罪感。我快速地奔向前去,两手搀扶住她,连喊:“罗大姐!罗大姐!”她却若无其事地笑着说:“今天雨真大!”

出租车在暴风雨中行走,经过半个小时的风雨历程,汽车停在了台北市敦化南路的一栋楼房前面。好大一套住房,古色古香,窗明几净,里面却空无一人。罗兰告诉我,她与儿子分开居住,儿子、儿媳距此不远,只有孙女寒暑假来这里陪她住住。一个30多平方米的大客厅,连着餐厅,中间以木质雕花屏风半隔。罗兰带我巡视的过程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她的书房。宽大的书房,中间一张大写字台,四壁是书架和悬挂的照片。我从墙壁上的照片中认识了罗兰一家和罗兰青春的风采。罗兰年轻时是一个非常丰满漂亮的女人。罗兰让我坐在她写字台前的沙发椅上,然后打开所有的灯,她拿着相机,从不同角度,咔嚓咔嚓地把我收入相机。

我们天南地北地聊了好久。她1948年8月与同事、时任台湾警察电台新闻组长的朱永丹结婚,婚后很快生了三个孩子。生活极为艰苦,被迫一度辞去电台主持人的工作。经过九年的痛苦磨炼,孩子大了,她才于1957年恢复工作。因而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异常丰富。《罗兰小语》等作品中的生活哲理,就是她曲折艰辛生活土壤长出的禾苗,所以才那么亲切感人。

罗兰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作家。1998年祖国大陆发生水患,她忧心忡忡。她曾讲到,如果健康状况允许,她将沿着长江为灾区进行演讲募捐,并捐献她新作的稿酬。她对“台独”分裂势力极为愤慨。由于罗兰多年做电台的“主持人”角色,常常敞开心扉与青少年们进行心灵交流,因而与她谈话,非常轻松自然。于无意中进入境界﹔于无求中结出果实﹔于平淡中显出深刻。《罗兰小语》中的那种哲思和《罗兰信箱》中的那种交流方式,已经成了她交友交流中的习惯。罗兰不管做什么事,既不苛求别人,也不有意抬高自己,总是有一片好的心境。她说:“把心力用来做点对得起自己和社会的工作,比奔走钻营,患得患失地经营钱财要心安理得多了。”

[选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22日第7版]

罗兰:我的书是人生一味清凉剂

中华文明让人有宽阔的胸襟,推崇开朗、温柔、敦厚的生活态度,主张把愤怒升华为一种豁达和释怀,使人从不快乐中得到快乐。

写作之于我,就像在和纸笔聊天。

——罗兰

台湾女作家罗兰的系列随笔《罗兰小语》曾经风靡大陆、台湾数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人十分喜爱的作品。已经86岁的罗兰依然像少女一样的怕羞和爱美。她对记者说:“千万不要提我的年龄哟!”当旁边的摄影记者要给她拍照时,罗兰赶紧起身照镜,整理衣服,并戏问周围人:“这衬衣领子是翻在外面好还是塞进去好?”

谈话中的罗兰始终面带微笑,偶尔含一颗小话梅,声音轻柔而美好。“这是我第17次来大陆。我小时在天津念书长大,抗战时在天津,成长时期和青春时期大部分在天津。天津与我,比我真正的老家关系还要密切。”罗兰每次回大陆都要到天津去看一看,那种感觉让她觉得是回家。

谈到风靡了几十年的《罗兰小语》,罗兰说,“是广播给了我机会。”1958年,罗兰到一家专门做交通节目的电台求职。她当时的条件是,不需要给多少工钱,哪怕只给路费。她做广播节目,稿子要自己写,音乐要自己选,访问谁要自己定。后来,罗兰如愿开了一档社会教育节目。里面有文学、音乐。罗兰回忆,当时,她总是在节目放音乐的时候,现场撰写要播出的“罗兰小语”。“就这样,我很自由地做了整整32年。”罗兰说,“此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写‘罗兰小语。”

在很多人眼中,《罗兰小语》言“微”意深。在很多人的青年时代,都有过把《罗兰小语》抄录在自己最精致的笔记本上的记忆。“罗兰小语”的内容从现实到理想,从爱情到事业,从生活到修养,从生死到宇宙……处处流露出传统的美德与理念,和一种昂扬向上、温婉可人的气息。“罗兰小语”清新而睿智,是许多年轻人耳畔的涓涓细流。

谈到自己的写作风格,罗兰说,和台湾的一些作家不一样,我写杂文和散文都不习惯用很激烈或很尖锐的语言。她说,自己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她觉得,中华文明让人有宽阔的胸襟。从孔子、孟子到庄子都推崇开朗、温柔、敦厚的生活态度,主张把愤怒升华为一种豁达和释怀,使人从不快乐中得到快乐。

尽管罗兰的作品曾帮助很多年轻人面对人生困惑,但她表示,她拒绝用“心灵鸡汤”或“励志书”为《罗兰小语》定位。因为她不主张“一定要成功”。

“都去成功,谁去失败?都做赢家,谁做输家呢?”罗兰说,“我只希望我的书如同人生的一味清凉剂,读者看完之后感觉好凉快,能够轻松一下就好。”

“我最怕别人用《罗兰小语》代表我的文学创作。事实上,我的小说写得也很好哦。”罗兰笑着说。

据说,罗兰在几年前,在台湾出版过一本有关抗战的长篇小说《飘雪的春天》,写的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破坏不仅仅是生命的死亡,更是对前途的绝望和内心的扭曲。

谈到目前“罗兰热”已经降温,罗兰看得很淡。“写作之于我,就像在和纸笔聊天。”“像抽烟一样完全是一种嗜好。”“等车、等飞机、在医院看病排队等号时,我都在写,随手写在纸片上。”“我是在听从命令,让我写我就写,但不会挤着写,有没有掌声对我的写作真的影响不大。”她说,“我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别人身上,而是来自世界和大自然。”

(选摘自《中国青年报》2005年6月20日,略有删减。)

猜你喜欢

罗兰小语人生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人生中的某一天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心灵小语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