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联拾趣

2009-01-29郝铭鉴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烟嘴塾师桃符

郝铭鉴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它最初题在“桃符板”上,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曾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板”上刻的是两尊门神像,名字叫做神荼和郁垒,神话传说中说是能够驱妖辟邪。据《蜀梼杌》载,有一年的除夕,后蜀主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挂于寝门,“以其词不工”,便自己命笔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认为这就是第一副自撰对联。至于用大红纸书写的春联,一般认为是明代才出现的。《簪云楼杂说》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明太祖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不过这也只是传说而已。敦煌莫高窟中编号为S.0610V的文献,收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对联,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等等。由此可以推断,对联的出现不会晚于唐代。

对联开始主要表示一种祈祷和祝愿,以后逐步成为一种装饰,高楼深阁,名园古刹,都因配有对联,显得格外风流雅致。至宋以后,交际庆吊,也都用上对联,因而“吟诗作对”成为文人的一时风尚。《醒世恒言》中有一则故事,苏东坡的妹妹在新婚之夜,也要新郎对对,对不出来就不得进洞房。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新郎秦少游是个才子,本想对得像样一点,谁知谯楼三鼓仍构思不就,急得在庭中团团转,一面不住用手作推窗之势。后来,还是苏东坡从旁相助,丢了一块石头在荷花缸中,秦少游顿时醒悟,脱口对曰:“投石冲天水底开”。

由于对联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旧时学堂把“对对”作为一门“必修课”。《红楼梦》中的塾师贾代儒,一次布置给学生的“课堂作业”,便是一句七言上联。《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回,贾政也正是通过“对对”来考宝玉的。继鲁迅之后的我国现代文学主将郭沫若,在对联方面具有深湛的造诣。在他六岁那年,私塾老师钓鱼回来,写了“钓鱼”二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看过《杨香打虎》木偶戏,不禁脱口而出:“打虎。”先生大加夸奖。郭老家乡还有这样一则传闻:郭沫若幼年时曾和同学一起偷摘了私塾隔壁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到先生处告状。先生在查问时见没人承认,便出了一句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说:谁能对出,免罚。郭沫若不假思索,很快对出下联:“他年折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和和尚惊其才志,十分高兴,全班学生都因此免于责罚。郭老曾给不少古人的纪念馆题写过对联,都是传诵一时的名作。山东淄博蒲松龄的“聊斋”中,便悬有郭老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民间流传着很多对联故事,这说明了群众对对联艺术的喜爱,也表现了群众创作的智慧。有这样一则民间笑话:一位塾师,授课不负责任,经常出些难题让学生去对,自己钻进帐内睡觉。一次他出的上联是:“画眉笼,笼画眉,画眉鸟跳上跳下”。学生面面相觑,都对不上。这位塾师自顾睡觉,还不时掀开帐幔问:“对出了吗?”神态颇为得意。将近午饭时,他又把头伸出来,一位学生突然说“有了”:“乌龟罩,罩乌龟,乌龟头伸进伸出”。这位先生听后哭笑不得。

我曾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夏夜有几个人在街头纳凉,一人指着手中的烟嘴说:“这烟嘴呈血红色,人称‘血牙嘴,我就以这三个字为上联,谁对得出,以烟嘴为赠。不过有个条件,血、牙、嘴,都和人体有关,下联也须如此。”座中一人沉思良久,说:“包在我身上了。”大家催他快说,他却只是拍拍胸脯:“包在我身上了。”等到催得急了,才解释说:“你们看我身上包的是什么?汗背心。汗、背、心,岂不都与人体有关?”

对联字数不拘,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是建筑在汉字基础上、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一种艺术形式。《巧对录》等书中,有不少对联,构思精巧,浑然天成,令人叫绝。如“菜籽榨油油炒菜,棉花织布布包棉”,“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在结构上都很有特色。《鸥陂渔话》中有一则对联故事,此联历三十年才有人对出。上联是“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都是人名,又运用离合法,一时无人能对;直到三十年后,恰逢清道光癸卯年间会试,贵州主考姓龙,云南主考姓龚,才有人对出“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可谓天造地设,铢两悉称。有些对联,不仅讲究一般的字面对仗,还运用其他艺术手法,如“山童采栗用筐盛,劈栗扑簏;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后面的四字谐音,真是妙趣横生。

对联的内容,一般都是吉祥称颂语,但也有把对联当作讽刺手段的。袁世凯做寿,某艺人送去的对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运用歇后语的形式,大骂袁是“忘八”“无耻”。八国联军入侵时,曾流传着一则对联故事,侵略者出了一句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飞扬跋扈之态可见,骄横不可一世;当时中国有人对出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对仗工整,而且针锋相对,大快人心。杭州岳坟前,跪着秦桧、王氏铁铸像。据《桐阴清话》记载,有人曾在两人颈上分系联语,秦桧是:“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王氏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相互埋怨,如闻其声,至今读来犹觉生动可笑。

猜你喜欢

烟嘴塾师桃符
月 亮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元日
偶遇
段祺瑞的宽容
段祺瑞的宽容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塾师形象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