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情博真新

2009-01-25尹振懿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作文思维语文

尹振懿

【摘 要】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本文从作文的批改、讲评、平时的积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作文教学。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体会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尺度”,如果用这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学生的话,那结果令人担忧。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也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叔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对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旨在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批改作文须恰如其分——“适”

如果说学生的思想是涓涓细流,那么老师的批改就形同沟渠,起着启发、诱导的作用。如果批改过繁,则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简,学生则认为他的文章“无可挑剔”,从而滋长傲慢情绪。所以批改时既要兼顾字、词、句、段及标点,又要点到为止。须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写评语亦如此。有的教师总喜欢写些“材料丰富、中心明确、立意新颖”之类的术语,让学生半懂不懂。至于“材料”是什么,“中心”指哪点,何为“立意”就更不明白了。反之,教师如果能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一两个形象的词语,一两句鲜活的句子,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则会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另外,我们不能抱着“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信条,对于不可取的作文大肆批驳,一棍将之打死,这样会挫伤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应该让学生看到有进步的趋势,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内驱力。所以,教师能不改的地方尽量不改,必须修改之处也要“精”、要得当,起到“点铁化金”之作用;同时要顺着学生的原意去改,不要把学生抛到一边而另起炉灶。用语文教育家唐彪的话来说就是:“盖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终不能亲切条畅,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惟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斯善矣。”

再次,评语还应通俗,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在说理,而是在与自己谈心,从而情动于中。有的教师曾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去形容写一篇作文的含蓄美,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去指责一篇作文的不知所云。结果,非但没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还有些卖弄的嫌疑。

二、讲评作文要动之以情

讲解作文要动之以情,而“情”的来源不仅来于理论,还需源于实际——老师自己动手。著名作家老舍曾是中学教师,据说他的作文教学非常有成就。其诀窍在于他每布置一篇作文,自己就跟着写一篇,与学生虚心地讨论交流,使学生意识到:写好作文并设有什么秘而不宣的高招,而应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动手,何为感触?何为由情而发?

教师自己动手写作文有以下几大好处: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取材,如何行文等等,由于是“现身说法”学生会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作文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学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这样的写作课,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呢?怎能不由情而发?

三、促使学生博览群书——“博”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文章的滋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阅历,一是大量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多读对写作的重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得知千载上,赖有古人书”,说的是借助读书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获取远离身边的知识。广泛地阅读使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写出的文章大气、积极健康、内容充实、题材广泛、独到新颖,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应提倡学生多读书,并且整理、摘抄,为写作储备材料。笔者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自选读物,无拘无束地读书。书的内容只要是健康无害的,不论是文学还是历史,是人生还是宇宙,是武侠还是言情,都可以读。不必定计划,不必提要求,不必定时间和进度。一本书,读多少算多少,也不必每本都读到底。一方面在课堂上,把阅读当成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外,把阅读当成休闲,当成游戏。两相配合,会增进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量自然大大增长。此外,教师还应营造比较宽松自由的课外阅读环境,如为学生推荐丰富健康的读物、创设图书角、进行读书笔记评比、举办读书交流会等,这些方法保证了读书质量和效果。这样,学生有了“厚积”,“博发”就有了希望。学生“阅读积累”日渐厚实,写作时就能“笔下生花”。

四、让学生贴近生活——“真”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章是因情而发,激于心,缘于情,现实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而学生作文严重缺乏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我们像鲁迅说的那样:“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人间这本书”,对生活中的一些见闻,不能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而要有发现“值得思索的事物”的眼力。只有贴近生活,有感而发,学生才不会惧怕写作,才不会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为此,笔者要求学生经常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观察的内容包括周围的人、事、景、物、活动等。观察要求用心思考、细心分析,并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收记到笔记本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

五、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新”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还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如在一篇画有一农妇在大喊大叫地卖瓜的看图作文中,由于平时对学生作文的逆向思维的训练,不少学生不是指责王婆如何自卖自夸,而是与当今市场经济中商业广告联系起来,赞扬当年的农民王婆是最前卫、最时尚、最懂得营销的时代能人。通过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不随大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能见到人所未见,能想到人所未想的。二是多向思维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如:以“绿”为话题,“绿”本身是一种颜色,但可写的不仅仅是颜色,还有绿色能代表希望、环保、和平……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法,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面对《夜》这个题目,可想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昼伏夜出的动物、加班加点的工人、破门入室的小偷、街道巡逻的警察等等。

参考文献:

[1]黄伟.让我们一起探寻有效作文教学的可行路径[J].语文建设.2008,(8):24.

[2]李本芳.走出话题作文的指导误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5):52.

[3]刘国正.作文教学的实和活[J].中学语文教学.2003,(1):7.

[4]王福辉,任永刚.打造开启作文教学难关的两把“金钥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5):37.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作文思维语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