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提问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

2009-01-25陆文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艺术性对象文本

陆文波

【摘 要】 体现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老师四两拨千金下的学生“激情燃烧”的场所。笔者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使提问优化,体现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七条策略。

【关键词】专业水平 对象 文本 艺术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学者德加默曾提出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既是知识建构的空间,又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新课堂不再是静止的跑道,更是在老师四两拨千斤下的充满清新、活力、智慧、灵性的“激情燃烧”的理想空间。提问体现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可是,当下的语文课堂,却常存在这样几种现象:

一是“填鸭式”、“满堂灌”现象,即教师独揽大权,只讲不问,学生没有话语权,学生偶有的话语只是附庸、点缀。

二是“挑兵选将”现象:师生徒有问答对话的形式,答案不开放,且学生的话语权只集中在几个人特别是尖子生身上,其他学生如看客听众,提问对象缺乏普遍性。

三是“满堂问”、“群言堂”现象:热热闹闹,华而不实,问题缺乏探究性。

上述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思维的僵化。笔者认为,此类现象违背新课程理念,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课堂应该注重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作用,还学生以话语权,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讲究提问艺术,以提问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不仅善于提问,且善于应对学生的答问,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操。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现把有关语文教学的提问艺术总结如下:

一、提问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弹的弦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的确,教师要想拨动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弦,使他们人人动脑,就得事先校音定调。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他们的兴趣、爱好、智力发展等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都是需被点燃的火把。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这是新课程的理念。因此,教师提问的“音调”应尽可能立足学情,音域宽泛,给学生以较大的思维空间。

1.温故而知新式提问,为学生喜闻乐见,回答问题常常驾轻就熟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笔者这样设计导入语:

“一提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写,其他写春的诗句还有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笔者接着说:“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于是全班同学的兴趣彻底被调动,他们各抒己见。

2.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的提问,使学生感受到了文本与自己近距离接触

如学习朱自清《背影》一文,学生的头脑中类似的情景太多:母亲双鬓的白发,父亲苍老浑浊的双眼,母亲欣喜的脸庞,父亲嘴角不易察觉的笑……笔者提醒学生在头脑中再现令自己或喜或悲的东西,让学生讲那一刻自己的感觉,再联系朱先生当时的家境,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为文中的父子深情洒下了热泪。

如在教学《童趣》中,此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遇到的第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笔者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童年时,发生过什么趣事?”以此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后深入课文,展开讨论学习,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在体会过程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些实词、虚词,顺利进入文本的学习。

又如教学《乡愁》一课,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美丽的家乡进行充分的回忆。因为文章描述的境界,和学生的感情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所以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于是笔者请同学说说此文的意象及所抒发的感情,学生与文本能进行如此对话,此文本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少而精的提问最大限度解放学生的思想

教师的提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给足学生思考、答问的时间,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思想。一篇文章可感悟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等不同,对于老师的提问,只靠浮光掠影的思考肯定不行,应还学生时间,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笔者主要设计了一个问题: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用了“智”,“智”体现在哪几方面?学生们通过圈点、思考、讨论,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地探究出来了。通过教师主要问题的设计,学生充分阅读、体悟,使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情景。

如学习《地下森林断想》时,学生经过充分阅读,小组讨论之后,笔者要求:“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角度不限。”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壮观”,有的说“浩瀚”,有的说“遮天蔽地”,有的说“精巧”,有的说“顽强、有生机”等等。

又如《最后一课》中笔者只提出一个问题:“小弗郎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

对话的权力归还给学生了,学生可通过阅读,提出质疑、思考、讨论等方法,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

4.难易适度的提问能使学生充满自信,乐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要防止提问的“超限”。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心求通而未得;“悱”即口欲言而未达;“愤”与“悱”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心理状态,可把它看成一片空白。教师的提问应有效而精炼,可抓住心理空白发问。

笔者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提出了一个问题:“菲利普夫妇身上有没有值得肯定的优点?”问题触及了学生思维的盲点,学生觉得菲利普夫妇好像有优点,但又一时语塞,这就很好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

又如笔者讲授《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难题时,我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及众乡邻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就较容易理解当时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了较全面、准确的回答。

又如教学《爱莲说》中,如果问:“作者喜欢什么花?”这问题就太肤浅了。笔者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这样的问题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而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性格特征也就轻而易举。

5.提问的方向及时调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但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执著于文本,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讲授目标、内容、学生实际适时调整,使课堂教学生气勃勃。

教学《故乡》时,问学生:“为什么说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多数学生回答不出来。后来我把它分成几个小题:①闰土要香炉、烛台和所有的草木灰,反映了他什么愿望?②从“我”对闰土景况的叹息及三个“希望”所表达的新生活看,“我”的愿望又是什么?③我希望的新生活容易实现吗?为什么?问题由易到难,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拉近了,学生经过思考都能答出来。

6.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式提问能使全体学生人格得以提升

初中语文课本的阅读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情调高尚、思想健康的名家名作,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如笔者在教《出师表》时,这样提问:“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诸葛亮的忠?”学生们在争论中体味文中汩汩流淌的那份真诚。在教学《陈涉世家》中,提问:“你是否同意司马迁肯定并赞扬陈胜?说说理由。”又如学完《卖油翁》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用正确的态度,谈谈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学生们踊跃回答,他们也因此明白即使自己有长处,也没有必要自满的道理。

二、提问应富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那样,设置问题,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抓关键词句提问,以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如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重点之一是感受辛弃疾的报国情怀。因此抓住关键词“壮”,借此提问:“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关键词是哪个?文中哪些词句表现了“雄壮”?真的只在表现辛弃疾的“雄壮”吗?”

又如笔者教学《杨修之死》要抓住关键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对此设计提问:“大家在预习课文后,如何评价杨修?而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是怎样评价他的?“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中曹操的“真知肺腑”曹操的表现何在?杨修“真知”曹操吗?……”就这样,通过抓关键词、句,巧妙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把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心情结合起来,分析作品情境。

如笔者教学《关睢》,要求发挥学生的想象,描写“君子”第一次见采荇女的情景。

又如教学《小石潭记》,提问:“‘如鸣佩环,这是怎样一种声音?‘四面竹树环合……悄怆幽邃,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明确提问的指向性,轻易将学生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顺利进入文本。

三、提问应有艺术性

1.提问可“故弄玄虚”,设置悬念

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追奇猎新,出人意料的提问定会使他们情绪高涨。如上《孔乙己》时,笔者抓住文中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一句,提问:“孔乙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为什么?”学生们一听兴致盎然,他们一会儿圈点,一会儿讨论,全班同学对孔乙己形象及造成他悲剧的原因都有了新的认识。

2.提问的角度、层次应多样

多重提问是开启学生心智,端正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笔者教学《孔乙己》,曾这样层层设疑: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认为孔乙己是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一形象?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悲剧?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孔乙己的悲剧,泪向心里流,心中阵阵痛,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过层层提问,环环相扣,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摒弃一切私人杂念,全身心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这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挖掘,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答题习惯。

又如学习《曹刿论战》时,笔者针对题目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有的学生说曹刿议论战争,有的说是曹刿论述战争……稍后,笔者说:“要全面了解这道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课文。”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弄懂题目意思后,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么‘肉食者‘鄙在哪?曹刿‘远谋在哪里?”就这样,老师接连不断抛出问题,学生的大脑处于紧张而忙碌的思考之中,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就得到了体现。

3.提问以后应注重点拨

引导学生答问时由单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由以偏概全变为辩证思维,必须经过教师点拨。

笔者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最后环节,读写结合时,出现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们写一篇读后感应如何写?”

许多学生说:“应从邹忌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等角度立意。”

“还有别的角度吗?”我问。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说:“还可以从邹忌善于进谏的角度立意。”

“前面我们都从邹忌的角度,那么是否可以从齐王的角度呢?”

“噢!”大家兴奋起来:“可以从齐王善于纳谏的角度来写。”

通过点拨,学生的横向和纵向思维都得以彻底挖掘,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

又如教学《晏子使楚》时,笔者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你将怎样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内容,通过学生们的反驳与晏子的反驳比较,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新颖的提问角度,发散性的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提问时教师应充满热情、期待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状态可以超常发挥,他接受外面信息的速度就会非常快。这就是说,作为一位老师,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游刃有余。

如组织讲座“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时,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群移,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对这些同学的讨论和回答,笔者既热情肯定,又结合本文的学习目标,把同学们的讨论引导到“愚公移山”精神上来,而不过分强调其做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准确性。

又如教学《统筹方法》时,笔者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列举的炒菜、烧水之类的例子,对此既不能简单否定,但课堂进程又不能滞留不前。于是笔者便微笑着插入一句:“咱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呢?”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把教学引向深入。

还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学生对父母和孩子的行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他们对亲情、友情、金钱有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同学更打破常规思维的见解,笔者一一肯定,学生的成功感由此产生。

5.提问的形式应注意新鲜、灵活

提问形式可细分为以下几点:

(1)比较式提问。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时,笔者提问:“诗句参照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作者为什么要在诗歌中改变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经过思考探究,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表达的“对幸福和美好生活追求的思想感情”。又如上《皇帝的新装》,笔者提问:“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笑?你觉得谁最可恨?你觉得谁可鄙?你觉得谁最可爱?众日睽睽下,骗子行骗为何一路绿灯?”这些比较式提问,角度不同,深度不同,但都巧妙地把师生对话引向深处。

(2)逆向式提问。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以前,教学中一般都将鲁提辖作为见义勇为的英雄加以肯定。笔者则故意这样提问:“你觉得真正的英雄应具有哪些品质?课文中的鲁提辖是真正的英雄吗?”有学生思考后认为:鲁提辖有正义感,但做事鲁莽。他本不想打死镇关西,却因感情冲动而杀死了人。镇关西作恶多端应由法律制裁,因此,课文中鲁提辖仅是好汉,而不是英雄。

(3)想象式提问。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笔者提问:“如果菲利普夫妻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的是极富有却长得像于勒的人,他们会怎么做?”又如教学《孔乙己》时,笔者这样提问:“如果孔乙己没有读过书,那会出现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提问,学生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说他心地善良,又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过着清贫的生活;有的说他好喝懒做,是社会的流浪汉;有的说他也穿着短衣,是“短衣帮”中一员,也站着喝酒,嘲笑另一个“孔乙己”……新颖而有活力的问题,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在知识的天空中快乐自由地翱翔。

(4)探究式提问。如上《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这样提问:“三味书屋的教学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学《荒岛余生》时,这样提问:“鲁滨逊对自己在荒岛上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分析是否等同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既锻炼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5)情境式提问。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学生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借助生活情境巧妙提问。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在学习了相关内容之后,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城中河水污染,并有死鱼死虾,如果你是一名小记者,就该问题去采访环保部门的领导,你会如何提问?”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其他同学评议。这样的提问,既让学生从中明白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该如何去保护环境的道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认为,教学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和角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学习的环境,注重学生的话语权,注重提问专业化,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教育的理念,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不断提升,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

[2]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新课程标准.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艺术性对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