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充满美感,让阅读成为需要

2009-01-25张耀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魅力

张耀红

新课改已经走过了六年时间了,对于我们来说,也已经经历了四次中考,实行新课改以后的语文考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阅读量逐年增大。2006年我市中考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诗词赏析共计63分,占总分的42%;2007年计72分,占总分的48%;2008年计74分,占总分的49.3%。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阅读理解在中考语文考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在中考中能否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阅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怎样才既不给学生增加沉重的课业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我想唯一的方法是——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可是在十几门功课里,使学生对语文情有独钟,谈何容易!

人,都有追求美的天性。这就是学生能爱上语文的最大理论依据。因为语文本身就是美的,它有着让人着魔的魅力,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是人一辈子不可或缺的,能滋养人生命的东西。使是最繁忙最务实的成年人,往往也会有痴迷于童话故事、言情或武侠小说的。可见人对语言文字的魅力是从很小就有深刻的理解的。可是记忆里我们的学生时代的语文课,大概只剩下些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即使是最好学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语文课。我自己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语文课也只有两课:《西厢记》和《望江南·梳洗罢》。而严格地说,这两课都不是当时教材的内容(也许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思想还太陈旧,认为这些大肆歌颂爱情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吧。)《西厢记》是在高二刚刚分文理班时,我们文科班的语文老师凭自己的兴趣给我们上的第一篇课文,内容全部是老师抄写在黑板上的。老师动情朗读和全身心投入的讲解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语文课的魅力。老师大段大段地背诵原文,也让我对他有了近乎崇拜的感情。《望江南》还是高二时历史老师讲隋唐时期文化时讲的“题外话”,却细细地讲了一节课,短短的几句诗在他口中眼里竟然有了无穷的魅力,也让我牢牢记住了他,记住了温庭筠。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常常回忆起这两节课,也想到了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至力于改变语文课古板生硬、毫无情趣的形象,真正让大家所欣赏的美的东西走进课堂,让学生也能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在语文课堂中逐渐提高。应该说新课改实施后,语文课本内容变得越来越受师生的喜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的中外散文、诗歌、小说名篇都被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不仅有古代的、现代的,还有当代的。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这些文章都更富有人情味,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讲授这类作品的时候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尽情地享受,从而达到陶情养性,美化心灵的目的。例如让学生从《散步》中,感受到生命的欢愉、生活的芬芳和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演绎的人伦的美丽;从《黄河颂》中领略到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中所体现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的雄壮美丽;从《再塑生命》中学习盲聋哑人海伦·凯勒的热爱生活、勇敢坚强的人性的美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尤为强烈,如果我们在语文课上能诱导、启发学生去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并在无意识中把学生带到美妙的意境中去,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美感,那么学生就会学得主动、轻松、愉快,也就会自然而然的爱上我们的语文课。

然而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语文课堂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点,课余才是语文学习的广博的面。教师能抓住的只是课堂,那么怎样才可以使学生在课外也能对语文很痴迷呢?很多老师都采用检查摘抄的方法来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是很多学生仅仅是应付老师的检查,阅读本身却只停留在表面,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潜力,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看电视,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学生更乐于接受;上网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可以体验到高科技给人带来的便利。这些都在不知不觉中挤走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书本的魅力不是电视和网络可以取代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认识到阅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已经知道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语言文字可以为你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哲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你的心灵之意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我们只需结合课堂在课外阅读方面做适当的点拔,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使阅读像电视和网络那样也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结合课文穿插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有相似之处的名著中的章节。对课本灵活运用,选一些学生喜爱的好书好文作为课本的补充: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可以讲解《城南旧事》中的《驴打滚儿》一节,使学生对整部作品产生兴趣。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之后可以介绍汪曾祺的其他散文或者小说,如《黄油烙饼》《鸡毛》等都有对生活描写非常细腻的精彩故事。在学习《再塑生命》之后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入学》一章,海伦·凯勒在大学里学习的艰难与刻苦以及她对考试的看法都写得非常形象、逼真,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使他们入迷。教学《老王》后,可以推荐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汪曾祺的《八月骄阳》。祥子和老王有着相同的职业不同的命运,钱钟书和老舍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学生一旦对此产生了兴趣,自然会千方百计找整部书来读,也一定会对他所读的每一部作品有很多的感悟,可以利用恰当的时机组织小型的读书报告会,使他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共同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辅导过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培养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走进融汇古今中外的文学殿堂、知识宝库,使阅读成为他们的需要,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怎能得不到提高呢?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魅力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文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