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在细致中显成效

2009-01-25秦晓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说明文屈原文本

秦晓艳

许多工作时间长了的教师会把自己业务成长上的滞留怪罪于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啊”,认为是学生的素质阻碍了自己的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看来,要实现教学相长,不仅需要学生努力,还需要其他的因素。我认为一个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可能更多的还是在于自身——自己的业务水平、钻研精神、吃苦耐劳的程度。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觉得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就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体现细致的一面。

细致,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细致,对我们语文教师尤为重要。功夫到家,就不愁吸引不了学生,不愁提高不了语文教学质量。

一、备课时要细致到位,深入挖掘文本

一篇文章刚拿到手,不仅要参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网上的有关教案课件,更重要的还在于自己对文本的细致到位地研读和把握。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过:“文本的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的。在解读中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的探究精神:“高中学生正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挥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要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本解读的探究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探究精神,而认真细致研读文本就是探究的首要步骤。因为只有在理解文本的前提下,个体才能走向他人,走向意义的生成,使之具有真正意义的文化学习,拥有构建的平台。“文本价值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内涵的发掘,是构建语文课堂文化的基础和前提。”①我们应该对文本中每一句话的含义、每一个词语的准确表达,细到每一个标点的运用,都要有一个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如,说明文文本解读,主要是建构起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精密准确的特点的感知,从而了解说明文科学性的特征。《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在“事”前面加上了“也许”、“不是……不可能”、“完全”这几个修饰性的词语,分别表达作者对荔枝北移这件事主观上的猜测、语意上的强调和对未来科学发展前景的信心这三层意思。这几个词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述的准确与严密,而任何一种在基本意义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改写,都会损害作者原有的语意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注意到这几个词,再利用改写的句子进行语意比较的话,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了。

冯骥才的散文《永恒的敌人——古埃及文化随想》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永远不会再造一个金字塔吧?”在梳理文章内容时,如果能引导学生注意到这句话中最后一个语气词“吧”的话,我们可以断定,这只是作者在文本开头的一种猜测。而事实上,虽然人们在物质上没有再为自己建造一座金字塔,但是在精神上却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金字塔。所以,这里的“金字塔”在文中应该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里的“吧”字,是读者个体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契合点。关注到这一个字,也就能很容易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文中的“金字塔”具有象征意义,从而把握文本的深刻内涵。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句中连用了三个逗号,非常真切地表达了他当时在写到刘和珍牺牲时字字哽咽、如泣如诉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感受加了逗号的短句所带来的这种强烈的表达效果。

细致研读文本,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探究精神,更要求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化的解读。在解读文本时,我们不能囿于《教学参考书》或某些教案上的说法。如《楚辞·渔父》中“渔父”这一人物形象,《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评价的:“《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郭沫若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但是,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屈原矛盾思想斗争中的另一面,是屈原暂时闪现在头脑中的想要逃避这个污浊社会的一个念头,是他想留存于世俗社会的另一种选择。《渔父》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是屈原在人生理想遭到重大打击下,两种痛苦的抉择在内心的体现。

二、练习中要细心归纳,做到答案有据可循

许多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太大的兴趣,他们认为语文课听与不听一个样,课本中学不到考试中的题目,这次考试考过的题目下次也不可能再出现。其实,练习中的许多解题方法都来自于课本知识的讲授。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好课堂,帮助学生纠正学习语文的这种错误认识。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第四部分最后一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授课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是如何借助外在的语言形式去表达其内心愤慨的情感的。除了通过朗读细细品味外,我们还要帮学生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修辞上,对偶的运用;语气上,反问和感叹句的运用;句式上,短句形式的采用都为作者感情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时,试卷中的各类题型也会细心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明确解题思路、答题步骤,并用规范化的解题思路、答题步骤去指导学生。这就相当于教会学生数学公式一样,要让学生善于在解题中套用各种“公式”。如 “比喻”这一修辞的运用,一般的分析步骤为: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先点出哪种修辞)。②把什么比作什么,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再对比喻的具体运用作简要分析)。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最后分析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但是在不同的文体中,比喻作用中的②③说法还稍有不同:在描写语段中,一般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该事物的什么特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在议论文中,一般为浅显易懂地说明了什么道理;在抒情段落中,用了以实写虚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学习方法、习惯的到位辅导,细致中显效率

教学效果的提升更多地取决于课堂效率,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自然就对语文有兴趣了,成绩也就自然上去了。这种效率,不仅取决于前面所讲的两大步,还体现在平时对学生的细致入微地辅导中。如每一次批改练习或试卷,总会发现学生语句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错别字,课后要让学生对平时作业里的错别字进行整理,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每次作文考试中避免无谓的失分。或者可以针对全班同学的共同错误,公布在黑板的一角,以引起全班学生的警醒。其次,要教会学生整理好做过的每一份试卷,按综合、专题分开,分别用夹子夹好。对试卷中的错题进行归纳整理,以利于考前复习,考前应认真思考正确的解题思路,以免考试时在审题上再次出错。要充分利用好每天一次的默写,让学生重视对默写中错误内容的整理。

细致,是一种教学态势,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钻研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应用文有这样的规定: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其实在语文学习中,就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作风。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自己做好了有心人,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才能在语文教学上显成效。

参考文献:

[1]潘冠海.理解与生成——从语文课堂审视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语文教学通讯,2008(12).

(责编 黄 晓)

猜你喜欢

说明文屈原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说明文阅读专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屈原之死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