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运动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9-01-25薛宗双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韩非颜渊墨子

薛宗双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确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的转型之中,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广收门徒,既互相辩难,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著书立说,于是中国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群星璀璨、学术繁荣的局面。百家争鸣的“百”不是实数,而是形容各种学派数目之多,实际上,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大学派,此外,还有兵、农、纵横、杂等学派。《文化生活》第四课在阐述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时设置的探究活动,引用儒、墨、道、法四大学派各自的一个重要命题,要求学生根据有关的历史知识,谈谈对春秋时期诸子学说的见解。由于学生尚未学习《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对这些命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拟对这些命题做一些粗浅的解读。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语出自《论语·颜渊》,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目睹了强权争霸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他认为造成这种时弊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少了,人情淡漠了,于是,他提出了“仁”这一道德原则和“礼”等一系列行为规范。

“一”就是“一旦”,表示假设,“一日”,就是“一旦将来有一天”,也可以理解为“有朝一日”。克己,实际上就是启发自己的道德自觉性,克制自己的欲望。孔子所谓的“礼”,包括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其外在形式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聘礼、乡射礼等。在孔子看来,礼应该是上至天子,下到庶民,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复礼”,就是使自己的言行都恢复到礼上。克己复礼就是要明了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等级,使自己的言行都遵守自己所属等级的礼仪规范,不得僭越。“归”,称许、称赞的意思。(此解释参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1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何谓之“仁”?“仁”的第一要义是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泛爱众”(《学而》)。“仁”的第二要义是自己想要完成的,也要帮助别人完成,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在别人身上,即“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仁”的第三要义是“复礼”。“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说,一旦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恢复到礼上,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一个仁人了。[原文引自《四库精华·论语》(远方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语出自《老子》(四十章),是一个叙述天地间万物产生过程的、带有宇宙生成论意味的哲学命题。“道”是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无名、无声、无形、无状、无象,又是客观存在的,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无”和“有”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

“无,名天地之始”(一章)是说,以“无”来命名宇宙的开始,把宇宙的最原始状态称为“无”。“有,名万物之母”(一章),是说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把万物的根源称为“有”。“无”和“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一章),即“无”和“有”同出一源,都是“道”的表现形式,只是名称不同。“天下万物生于有”(四十章)是说天下万物皆孕成于母体之中;“有生于无”(四十章)是说孕育万物的母体(即“有”)是从宇宙的最原始状态演变而来的。可见,“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命题表明,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起源,都有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原文引自《老子校释》(朱谦之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3.爱人若爱其身

语出自《墨子·兼爱》,意思是说要把爱他人与爱自身同等对待,爱别人就像爱自己。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认为,战国初期是一个“强执弱、众劫寡、富侮贫、贵傲贱”的“大乱之世”,人民过着“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的痛苦生活。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君与父不慈,以及“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直至盗贼之害人,都是互不相爱的结果。如果人们能“兼相爱”那就天下太平了。他主张“爱人”,就不应有亲疏、厚薄之别,“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应是兼爱,“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是因为,“为彼,犹为己也”。对他人施爱,他人也会爱自己,才能实现“天下之人皆相爱”。

墨子曾“修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他和孔子所主张的爱是不一样的。孔子的爱是仁爱,就是从亲情出发,从身边做起,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同一层面也有先后,比如先父母后子女,先国君后国民,这是一种有差别的爱。墨子的爱是兼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贵贱、等级,一视同仁的爱,无论父母子女、国君国人、贵族平民,统统一样地爱,即“爱无等差”。

[原文引自《四库精华·墨子(上)》(远方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4.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语出自《韩非子·饰邪》,意思是说,治理国家必须以自然界和社会万事万物的一般规律为准则,以法律为根本。这是韩非哲学、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韩非是战国后期政治理论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既具有强烈的法家色彩,又糅合吸收了老子学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有儒家的某些思想观念,因而不失为融汇儒、法、道三大学派的总结性人物。

韩非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韩非的道论既不同于孔子、墨子,也不同于老子。道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并不具有最高地位,孔子的道是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属于人道。墨子在道论方面不够系统,也不够形而上。《墨子》一书中用了很多道的概念,有的比较具体,如“舟车之道”、“衣裳之道”;有的比较抽象,如“有与无之道”;有的涉及政治,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暴人之道”;有的涉及文化伦理,如“儒之道”、“知者之道”、“君子之道”、“人臣之道”。墨子的道论大体上都属于人道的范围。韩非既言天道也言人道。韩非的道论与老子的道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老子重天道,韩非重人道,而人道就是法。二是老子的道是先于宇宙而存在,是宇宙的产生者;韩非的道是宇宙的规律,是与宇宙同存的。韩非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是各种具体规律的依据。他在《解老》中还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常道与天地同生,而非先天地而生。

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成就,提出了“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这是在总结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五蠹》)“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度》)“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心度》)由此提出了治理国家必须“以法为本”的思想。从阶级本质上来看,韩非提出的“以法为本”思想的核心是,以暴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国家政权,巩固以土地私有制为特点的封建经济基础。

[原文引自《四库精华·韩非子(上、下)》(远方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四库精华·墨子(上、下)》(远方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雏形,也初步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几乎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韩非颜渊墨子
韩 非(话剧)
墨子破云梯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知祸更需避祸
漫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韩非为何必死?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