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出古诗的韵味

2009-01-25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旁观者韵味情结

李 蕾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中说:“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工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向古诗,走近古诗,走入古诗;读古诗,诵古诗,赏古诗;品出它的韵味和趣味,融诗味入生活,化诗心入生命,最终达到我们所追求的“诗意地栖息”。

圆与缺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等得团圆是几时?”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就是“月”,文人对“月”情有独钟。中国写诗的大都是文人,尤其是不得意的文人。他们或流浪漂泊他乡,或流放客居异地,或失意身陷囹圄……所以就特别向往“圆”,自然会寄情予圆月,对比自己人生的“缺”。

月圆喻人的团圆,月缺喻人的离别。于是思亲就有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思乡就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友就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思念故国家园的就有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园不堪回首月明中”等。

月圆喻人生的圆满,月缺喻人生的缺憾。于是李白就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陆游就有“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看月明。”

有理与无理

古代文人多是感性的,就算是说理抒情也喜欢寓情于景中,寓理于物中,在感受诗歌形象情趣的同时又品出几许理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地理温暖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欣赏多角度及当局者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读书经验及益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命力的蓬勃,“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寻觅之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更进一步。真是处处蕴藉,却处处明。

讲“理”的诗道出生活理趣,不讲“理”的诗则品出人生情趣,而太多的诗人都是不讲理的。你看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花飞过秋千去”,诗人你自己无奈,怎么怪花呢?王之涣非说“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不是一点地理常识都没有吗?王安石心中有事不能成眠,却怪“春色恼人眠不得”,这从何说起呢?戴复古心中愤恨矛盾,却怨“最苦无山遮望眼”,这又怨山什么事呢?司空图“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不直说自己思乡,却恨上了黄莺。金昌绪诗中的女子没能如愿梦至辽西,就“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不也是有些无理取闹吗?这些看似无理之处往往就是诗最有情、最有味的地方,也是诗成其为诗的关键所在。

践行者与旁观者

古代文人有两大情结:一是“庙堂”情结,一是“江湖”情结。一是进,一是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田园,王维仕途不顺而半官半隐;前者经济赤贫而归的彻底,后者衣食不忧而归的轻浅;前者是农耕生活的践行者,后者是农村风景的旁观者。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站在旁观者的地位以审美的眼光去写农村景象,所以他的田园诗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是艺术和审美的农村生活,带有一种“画”的光晕,美的令人向往,给人以极大的精神慰藉,的确是士大夫们心灵的家园。

陶渊明坚定地把归隐之后的生活理想、人生道路落实在“躬耕自资”的行动上,抒写了他在劳动中的甘苦、希望和忧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简约平常足以使之悠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自耕自给,足以使之充实。而“桃花源”,也许就是陶渊明田园诗中所表达的生活理想和劳动体验的最高概括吧。

走入诗歌,才会了解诗歌,欣赏诗歌,涵咏诗歌;涵咏诗歌,才会品出韵味,读出趣味,受其渐染;受其渐染,才能化之入生命,任之激活本心,丰富精神世界。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旁观者韵味情结
毛绒情结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走遍万水千山
探索潜意识深处的情结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悔棋
是情结控制了你,还是你控制了情结
说局
说局
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