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仇和式”干部辈出的政治生态

2009-01-22

人民论坛 2009年21期
关键词:改革者用人导向

辛 宇

如果能变通地采用“徙木立信”的方式,大胆启用刘日、吕日周、张锦明、仇和等改革闯将,让他们在干群关系最紧张、改革最困难的地方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大胆创新,深化改革。通过这种用人的案例导向,也能展示中央重用改革者的决心。并在全国各地逐步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

如何复制拷贝更多的勇于改革创新的“仇和式”干部

昆明执政经验是仇和同志带领市委“一班人”,依靠人民群众,把中央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的阶段性成果。吕日周同志为组长的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所形成的长达75页44000多字的课题调研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昆明一年多的改革及变化。应该说,选题敏感并重大,调查认真并广泛,研究比较深入,论证比较充分,从而使昆明的执政经验具有较高的价值和较好的说服力。

昆明执政经验调研,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听其言的听声阶段。锣鼓听音,说话听声。在此阶段,下面赞扬声,中间争议声,上面不吱声的“三声现象”,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可圈可点。二是观其行的检验阶段。百闻不如一见。仇和同志带领一班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身体力行党的宗旨;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只争朝夕为人民服务。于是在老百姓中留传着“求天求地不如仇和”。三是推其广的拷贝阶段。深入接触昆明的父老乡亲,他们说,是党的脊梁,放在脊梁的位置不仅能维护稳定,而且能改革创新!如果将肋骨放在脊梁的位置,就不仅是错位,而且会夭折!在一线奋勇拼搏的改革者,既需要激励,更需要增援!在科学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之际,最有效的激励是重用,最有用的增援是复制拷贝更多的勇于改革创新的“仇和式”干部。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30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那些勇于创新的改革者常常流汗流血又流泪。这也严重影响了来自基层的改革动力。

所以,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仇和这一改革先锋,还能继续在改革的路上向前冲多远,走多久?还能否带动更多的人在改革之路上“敢闯、敢试、敢冒风险”?在我看来,课题报告最具价值还不是昆明执政经验的分析归纳总结,而是提出了一个十分敏感却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营造改革者群体辈出的生动局面?”

30年来改革的动力来自哪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就动力的来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初的动力,主要来自最高领导层。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始就从政治思想舆论导向人手,通过解放思想,否定“两个凡是”,恢复党的集体领导,科学分解党内权力,重建中央纪委,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成立过渡性质的顾问委员会,并力争通过机构改革吸纳优秀人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此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同步而且先于经济体制改革,因而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第二阶段的动力,主要来自中层骨干。经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此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因投鼠忌器而极其敏感。稳定于是具有了比改革开放更为现实的压倒优势。最高领导层权衡国际国内形势,谋求安定,力保稳定。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一特定时期,动力主要来自中层骨干的自觉推动。1985至1993年任无极县委书记的刘日,因重视吏治,密切干群关系,加强农村建设,闯出了闻名全国的“无极之路”。1997年至2000年任遂宁市市中区委书记的张锦明,在步云乡组织了中国第一次乡长直选。随后,张就任雅安市委组织部长,在雅安市雨城区和荥经县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并于2002年12月,举行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县级党代表直选。2000年沉寂十年之久的吕日周出任长治市委书记,持十年前在改革试点原平县强力推进改革,“政府搭台,农民唱戏”,严格整饬吏治的雄风,以电视剧《新星》主角李向南原型的声望,深度发掘“报纸最有力量是批评”这一优势,充分发挥《长治日报》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用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优势,化解了长期执政下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使“长治变法”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地市改革中的一个样板。

第三阶段的动力,主要来自基层群众。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大群众要求共建共享改革成果的呼声不断高涨。如同战争年代一样,改革之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同样存在于民众之中,“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开始成为仓党的共识。2007年十七大报告由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导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深化”两字取代了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前缀的“积极稳妥”提法。同时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于是,表达权”和“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柏互协调的权力结构”,首次进入党代会报告。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两极分化的加大,城乡差距的扩大,改革的成果没有实现分享和共享,一些群众的改革愿望和动力以扭曲的方式出现,甚至以群体事件来折射和表现。

要敢于为改革者撑腰壮胆

据此,“如何营造改革者群体辈出的生动局面?”不仅是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而且也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全而推进改革,特别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破解的重点难题。

最好的用人导向是制度导向,当用人制度还正在建立健全过程中,政策导向、案例导向也是需要的。2000多年前的商鞅,为使秦国能吸纳各国优秀人才,用“徙木立信”这一成功的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秦国崇尚法治、尊重人才政策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广纳各国精英做了一个最具创意的广告。

2004年冬,笔者在江苏与时任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有过一次长谈。话题是“如何从干部‘能下方向实施战略突破”。结论是:改革开放20多年,干部“能上”方向的创新空间已经极小,但“能下”方向的空间却相当广阔。如果“能下”空间一旦打开,干部队伍的素质就能在流动中不断提高,唯“年轻化”是举的僵局就能顺利打破,改革中的优秀人才就能脱颖而出!据此,在干部“能上与能下”这对矛盾中,“能下”才是主要矛盾!

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处在攻坚的关键阶段,当干部“能下”的战略突破口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能变通地采用“徙木立信”的方式,大胆启用刘日、吕日周、张锦明、仇和等改革闯将,让他们在干群关系最紧张、改革最困难的地方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大胆创新,深化改革。通过这种用人的案例导向,也能展示中央重用改革者的决心,并在全国各地逐步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以便“营造改革者群体辈出的生动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而要做到这些,一是要为改革者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敢闯”者有所“依”。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国,复兴中华民族的一出大戏。需要为“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改革者打聚光灯,需要为他们及时喝彩。因此主流媒体应在第一时间为改革者作及时的跟踪报道,在争议和是非面前要敢于为改革者撑腰壮胆。

二是要为改革者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使“敢试”者有所“靠”。要让明哲献身而不是明哲保身的改革者,始终敢为天下先,并形成“改革者群体辈出的生动局面”,既要靠领导抓典型抓出来,也要靠领导以身作则带出来,更要靠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催生、培养、成长出来!这种制度既是改革者勇气的依托,也是改革者利益的保障。

三是要辩证认识对改革者的争议,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失误。改革是对现有体制、机制、制度弊端的一场革命,是对既得得利益的挑战,是以单兵突进、孤军深入的方式对传统势力发起的战术冲击。因此,改革者个人利益的牺牲是必然的,引发的争议是必然的,偶尔的失误也是必然的。有鉴于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教训,各级党委政府绝不能一有争就否决改革者,一有失误就否定改革者。因为,改革通常会有争议与失误,而没有争议与失误的,通常也不是真正的改革者!

允许这些改革先锋的存在,已经证明历史在进步;如果能允许这些改革先锋的发展,那么则更能证明时代在前进!换言之,如果仇和、吕日周、刘日、张锦明式的领导干部在县(区、市)委书记位置上有300个左右,在市(地、州)委书记位置上有30个左右,在省委书记位置上3个左右,那么,就能大大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改革者用人导向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向改革者致敬
《群书治要》论用人:战略定位与导向
犬只导向炮
如何创造环境, 让改革者“有为”
顺其自然
树立“五个导向”严格党内生活
为什么叫“一把手”
“改革者”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