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谒欧阳中石先生

2009-01-20曹隽平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欧阳询欧阳中华文化

曹隽平

2009年9月28日上午九点,在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叶培贵教授陪同下,我拜谒了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

刚进先生书房,正巧遇到中国书协党组书记赵长青同志在向先生请诣,赵先生见我们到来,忙起身告辞。

坐下后,叶培贵教授告诉先生:“小曹最近通过湖南省文化厅公开选拔考试,进入《艺术中国》杂志,负责书画和收藏栏目,这也是您的教学在湖南播下的又一颗种子,咱们的书法事业又有了新的阵地。”

2007年春天,我曾到先生府上拜访,两年不见,先生依旧神采奕奕,我不由打心底为老人家高兴(来之前叶教授曾告诉我先生最近身患小恙刚好)。我向先生简单汇报了《艺术中国》杂志的情况,接着向先生请教:“欧阳询是我们湖南长沙望城人,作为唐代的楷书大家影响至今,《艺术中国》将在近期推出欧阳询的研究专题,想听听您有何见解?”先生说:“古代的书法家不单纯是写字的,书法往往是由其他工作带动而来,他做什么样的工作,直接影响他的书法。欧阳询在唐代是做率更令的,就是负责“掌知漏刻”(时间)的官员,所以他的字也是很严谨很工整的。古代的书法家,大多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是因为有学问在,他的书法才能流传。我们欧阳家族的祖先是从浙江会稽传到山东,然后再分散到全国各地。因为欧体字堂堂正正。能起一个规范性作用,所以古代的科举考试常以欧体作为标准字。我们现在所说的欧颜柳赵,它只是一个学书的过程,并非是一个书法水平的排名。”

接下来,我们由自学书法谈到了当前高校书法教育的繁荣局面,先生说:“现在全国很多所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这是值得高兴的事,说明我们大家重视了。但是我们应当把握一个度,开展书法教学不能单纯教写字,书法是与中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文字的由来是由于文化记载的需要,书法与汉字文化结合,我们的书法才会成为不朽。我常常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赋以生机”,书法文化要为社会作贡献。”

最后,我就当前国学的繁荣局面请教先生,不料先生说:“我不大主张‘国学的提法,我更倾向于‘中华文化的说法,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且这些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被各个朝代不断地丰富和创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发生、发展在神州大地上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应该更好地研究中华文化,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投身其中,使中华文化不断丰富,使其成为世界财富。当然,我们也要毫不吝惜,让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走向世界,因为中华文化是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听完先生一席话,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深深为先生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折服,倍觉责任的重大。就在我们谈话的半个多小时。陆续有客人前来拜访,都被安排在旁边的会客问等候,我们不忍心打扰先生太久,叶教授替我提出了请求:“小曹想请您为《艺术中国》题个书名。”“现在就写?”先生问道。“是的!”“行!”先生爽快地起身来到书桌前,不一会道劲厚重的“艺术中国”四个字呈现在我们眼前。

告别先生出来。我们在楼下遇到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炎也来拜访先生,想到81岁高龄的先生每天要应对大量的社会事物,却依然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我一面艳羡先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一面在心底为先生祈福:祝先生健康长寿!

猜你喜欢

欧阳询欧阳中华文化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我家的健忘老妈
唐欧阳询《用笔论》
筋斗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欧阳丽作品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