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助鞍钢铁路运输大提速

2009-01-14

企业文明 2009年12期
关键词:鞍钢调度运输

王 斌

从运输生产指挥中心变迁看鞍钢“铁运”改革开放30年物流信息化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受鞍钢和铁运现实条件的限制,铁路运输在企业管理、运输组织和工艺优化,尤其在以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持和依托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铁运公司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由漫无方向到秩序渐进,再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过程。为使公司在激变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领导确立了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全面推广应用,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改革开放这30年间,鞍钢铁路运输公司沿着这一思路扎实推进了物流信息化进程,鞍钢铁路运输告别了“两杆旗一盏灯”式的生产指挥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以微机联锁、ERP系统为代表的数字铁运崭新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升了铁路运输效率,促进了企业管理优化升级,鞍钢铁路运输已跨入大提速发展新阶段。

管理落后 势必制约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鞍钢铁路运输调度指挥队伍庞大、结构设置多,几百平方米的大型生产指挥大厅里挤满了主任台、计划台、小运转台、机车台、环市台、南部台、灵北台、两部台、厂内台、报告台、装卸台、大石桥驻在台、苏家屯驻在台等13个生产指挥调度台。指挥调度室内人声鼎沸,DDH型20门电子调度总机台上磁石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生产指挥人员手拿话筒,敲打着搬键开关啪啪直响,焦头烂额地对基层大喊着传达调度命令,“脱轨、掉道、挤岔、冒号”是常见事故,值班调度长来自处理现场的情况已司空见惯,并没有影响其他人员的正常工作,调度人员仍然扑在堆满统计报表的工作台上,用红蓝铅笔记录着作业情况,并根据工作量计算出当班生产经营各项工作指标。

在那个年代,指挥队伍虽然庞大,但是制约生产的现象仍然频发:当时曾在环市东门调车场发生一起行车事故,直接影响齐大山精矿通往厂内的经路,但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齐大山精矿列车行至分歧道口时才接到“路径不畅”信息,被“逼”返回羊草庄,采取反方向运输路径进入厂内,致使运输时间延长3个多小时,大大降低了运输效率。据生产数据记载,1980年,鞍钢铁路总运输量12 471万吨,总货物周转量110 515万吨公里。当时,调度指挥人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每天要接打电话数百次,伏案8小时填写报表,还要推算出并不十分精确的工作量;就连报表的存放也成了很大难题,一年下来,就要存满30 平方米的整个房间。由于工作繁重,现场作业条件差,通讯线路以电话线为传输媒体,点对点的信息交流,信息最大交换速率仅有1 200bps,只能实现有限的“信息共享”,信息传递不畅和指挥过程“肠梗阻”现象时常发生。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公司共发生企业工亡15人、重伤32人,原始的运输作业和指挥方式使职工的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生产指挥手段单一,管理手段落后,成为制约铁运公司当时发展的主要瓶颈。

倾力打造“数字铁运”

“数字钢铁”是冶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突出标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上个世纪90年代初,鞍钢确定了建设“数字鞍钢”的发展战略,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把鞍钢建成资源、能源、交通运输配置与环境容量相适应、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集中、生产力布局合理的钢铁企业。作为鞍钢大宗原燃料和钢铁钢材运输企业,鞍钢铁运公司立足鞍钢发展大局,适应鞍钢运输发展所需,正式确定打造“数字铁运”的目标。

1991年,机车和环市合并,成立机环台;1998年装卸台划归机装公司;2000年西部台划归冶金运输厂;大石桥、苏家屯两台取消;接着机车、环市、小运转再次合并;厂内台和报告台重组,调度总机更换为程控ACE——2 000数字程控交换机。通讯线路采用50Q同轴电缆主干网传输媒体的总线型拓扑novel网,信息最大交换率达10MBPS。

1992年,鞍钢铁运公司购第一台AST486PC服务器投入运行,标志铁运公司局域网建成,在当时冶金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同年,引进了资金结算系统,开发出成本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

2002年后,铁运公司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2003年100M光纤主干网投入使用,标志着铁运公司信息高速公路建成。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网络覆盖全铁运公司车间级以上单位,部分已联线班组。计算机硬件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两台IBM P5系列小型机投入使用,管理岗位全部应用PC机管理。

软件应用方面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2003年起,铁运公司利用3年时间对原单机用户系统化网络化改造,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人员信息数据库,使所有涉及人员管理的部门都具有对该数据库进行权限范围内的信息化操作。引进先进的新中大财务管理系统,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开发了包括标准化管理、编制管理、密级文件管理、现场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关联交易协议管理、自主成果管理、现代化成果管理、科技成果管理、专利管理、专业技术标准管理等内容的企管科技质量管理系统,提高了铁运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自主开发了物质行政管理系统,涵盖了铁运公司设备单体消耗计划、计划汇总、领导签审、合并确认生成采购计划、招标管理、工业品买卖交易合同等功能。该系统在铁运公司乃至集团公司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层层网、上签审,对一些重要签审用户口令、IC卡、手写签名三重认证,充分保证了网上签审的严肃性,在集团公司开了先例。

设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目前系统已有两年的运行经验。研发了辅助决策系统,铁运公司有关领导可在办公室通过铁运公司计算机局域网系统查询各单位、管辖部门的各类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铁运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涉及公文管理、通知通报、总结计划、企业文档、领导查询、待办事宜、日历、电子邮件几个部分。它充分利用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建立方便、快捷的电子邮件通讯平台,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办公效率、实现办公自动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高速推进,并广泛应用到运输生产指挥系统。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公司面貌、企业管理、员工素质、运输效率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间公司铁路运输累计高达38.12亿吨,为鞍钢创造价值75亿元。从2000年~2008年,公司已8年实现企业无工亡事故。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鞍钢每一个闪亮的足迹上都点缀着铁运公司的精彩,鞍钢人每一道写满奉献的年轮上都有铁运人晶莹的汗水,大江南北,莽莽神州,鞍钢人缔造的每一次文明与辉煌,都包含着运输职工的传承和贡献。这些业绩的取得离不开鞍钢公司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也离不开车、机、工、电、检、运输链条的有机配合,更离不开生产指挥系统的升级换代与运筹帷幄。

科技创新 迈向辉煌

当时代的车轮迈入“十一五”,伴随中国信息时代脚步的深入,伴随“数字鞍钢”成果的不断深化,“数字铁运”也迈向更加深层次阶段。

2007年以来,铁路运输系统实施ERP研究开发与应用,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的物流、资金流的最佳匹配,更好地实现高质、低耗、高效率和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铁运公司承建鞍钢ERP铁路运输资源系统,现已完成了系统调研、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工作,程序设计也已进入尾声。该系统功能强大,涵盖了鞍钢运输生产、生产管理的各项业务;覆盖生产调度、助理调度、信号、线路值班员、列检、机车乘务员等与铁路运输有关的各岗位。

2007年10月,为应对路局车直进直出、局车住厂停留20小时的挑战,鞍钢铁运公司再一次高瞻远瞩地将生产指挥系统进行改革,将灵北、厂内报告合并为灵山台;机下小运转、计划合并为计划台,加上南部台、主任台,以及将触角伸到沈阳铁路指挥中心的驻在台共计5个台,调度指挥人员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班制42人,减少到如今四班制20人。如今的生产调度指挥中心,若大的中心中只有四张工作台,以往的同报表、月统计台账、记录用的红蓝铅笔,如今已被小小的存贮卡所替代;以往的磁石电话、搬键电话已被程控ACE——2000数字程控交换机所替代;过去400多座扳道房遍布鞍钢铁路运输线,现在信号操纵员在计算机屏上轻轻点击,几百米外的电气道岔全部轻盈地翻转到位,仅此一项,公司就节省500余人。仅靠电话沟通了解货物运行及事故发生情况,已被运程视频监控六画面屏幕所代替。

如今,生产调度人员坐在指挥中心,凭借运输信息系统体验着“千里眼”,就能运筹帷幄,再也不会被哪里的货位紧张、哪个地方有事故而忙得不知所措了。灵山驼峰一直是困绕着铁路运输的瓶颈,单推单溜的桅峨驼峰,改造为双推又溜的自动化驼峰,驼峰解体能力已经由原来的不足1 000辆发展到目前的3 000多辆,铁路保障能力已经由1978年的铁641.79万吨、钢686.4万吨、钢材516.88万吨提升到适应目前的2 000万吨水平。目前,经改造的灵山自动化驼峰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铁道部部分标准,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司还博采众长,实施针对性的创新改造,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完成的微机联锁改造,是铁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填补了鞍钢该项目技术空白。

[责任编辑郝幸田]

猜你喜欢

鞍钢调度运输
《调度集中系统(CTC)/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维护手册》正式出版
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Kubernetes调度改进算法
虚拟机实时迁移调度算法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鞍钢成功试制高等级双面汽车O5板
国内首个亿吨级铁矿山企业在鞍钢成立
鞍钢“五老”学雷锋 捐资助学十八载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鞍钢高强汽车用钢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