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社会和谐思想探索

2009-01-12叶美玉

科教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和谐探索

叶美玉

摘要“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目标,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主题。很多学者、政治家都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其中,对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和谐因素和思想观点的考察和研究,能够启发、指导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社会 和谐 探索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者努力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在我国,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七大也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进一步丰富,“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当前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之,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指导,具有重大的意义。

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纵观现代中国历史,毛泽东的和谐思想也有待探索。尽管毛泽东很多都思想都强调斗争、强调冲突,甚至认为“与人斗、与天斗,其乐无穷”。然而毛泽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探索者,毛泽东思想中同样蕴含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和阐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在他领导中国进行伟大的革命以及带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的实践过程中,都表达了他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他的许多著作中都闪烁着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的光辉。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乃至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地位。而毛泽东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有意义的思考,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过重要论述。

1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而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因为矛盾与和谐是统一的。和谐的实质就是矛盾的和谐: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诸要素实现均衡、稳定和有序,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也就是指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和协调,才能形成和谐。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的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作了深刻论述,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也就是说,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构建社会和谐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是毛泽东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分析和指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意义上的十大矛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由此可见,毛泽东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而且这些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他主张要坚持社会主义,正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相信社会主义能够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从而构筑社会主义的和谐,这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哲学依据。同时,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和划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深刻启发了我们: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民内部矛盾是关键问题所在。

总之,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为当今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矛盾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只有积极发现矛盾、正视和直面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处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等等,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2 毛泽东指导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渗透着“和谐”的原则方法

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论述社会主义矛盾,而且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探寻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论述和处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追求社会的和谐。毛泽东(下转第11页)(上接第3页)敢于正视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并积极应对,并提出了各种相应的方针策略,通过统筹兼顾和适当安排,兼顾了城乡各阶层、各群体的公正公平和利益的协调一致,促进了当时各方面关系的和谐。并且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重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心群众疾苦。因此,可以说毛泽东在实践中体现了“和谐”的处理原则和方法论,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建国以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方法论思想,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创建的重要前提。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毛泽东论述了在政治思想领域,要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通过批评直面矛盾,实现团结,让矛盾统一,就是和谐,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所持的和谐观念;毛泽东提出政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既集中又民主,既有纪律又自由,既统一意志又实现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这样一种政治局面。这是一种对人民群众平等和当家作主、对政治和谐的追求。

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强调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同时,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在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发挥中央和地方这两个积极性,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由此可见,其中蕴含了毛泽东的民主和谐思想。

在科学文化建设领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主张实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这无疑也是在追求和谐的文化状态,以追求文化积极反作用于国家的经济、政治建设。

深刻理解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其包含了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毛泽东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协调和谐的探索,对当今新形势下我们在实践中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应该怎样做这一问题,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性思考,而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意义。它引导我们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途径去实现和谐,为构建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注释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社,1957:49.

孙峻岭.毛泽东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消费导刊,2008.11.

猜你喜欢

社会和谐探索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