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分析

2009-01-07侯冬梅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语码转换喜福会

尹 静 侯冬梅 王 佩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标记性理论分析了《喜福会》中语码转换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两种语码分别代表的权势和地位,折射出母女两代人对中美文化传统和身份的不同态度和他们态度的转变。

关键词:《喜福会》;语码转换;标记理论

一、引言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1952-)的第一部作品。小说通过四位华裔母亲及其女儿们的叙述,反映了美国华人家庭中的代沟,尤其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对待她们文化身份的不同态度。第一代移民(母亲们)依恋本民族的特有文化;第二代移民(女儿们)则嘲笑并摒弃母亲所代表的弱势文化,更多地接受了美国主流社会所代表的强势文化。两代移民在使用中英文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不同认知。

目前关于 《喜福会》 的研究主要从文学和文化等视角出发,集中研究作品或作家的文化态度和身份界定问题。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标记理论分析小说中存在的语码转换现象。

所谓语码转换 ( code-switching) 是指在同一语言活动中发生的语种变化。Hudson指出: 当同一个发言者在同一次语言事件 ( speech event) 中的不同时刻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时, 便发生了语码转换[2] ( P56)。Gumperz按照发生的原因把语码转换分为三类: 一、情景语码转换 (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

g) ; 二、会话语码转换 ( 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 ; 三、隐喻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3] ( P64 - 84)。近三十年来 , 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方面的研究论著不断问世 , 学者们已从社会语言学、语法、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和语用学各个角度对口头和书面语码转换做出了分析 , 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进行的, 对文学语篇的语码转换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更少见有结合翻译研究讨论这种 “ 转换的转换 ” 。

二、《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的标记性

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接触现象,一种语言中夹杂别的语言形成混合语码。关于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的研究,目前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卡罗尔·迈尔斯-斯图腾提出的标记模式(the Markedness Model, 见Myers-Scotton 1993).这一模式认为:(1)谈话选用的语言变体具有一种指示力(indexicality), 指示说话人希望和听话人此刻保护符合自己角色身份的权利义务集(rights-and-obligations set), 并期望听话者也持相同看法;(2)谈话中转换语码是说话人想与听话人协商权力义务集的手段,这时他遵循的是协商原则(negotiation principle):选择指示你希望在此刻交谈中维持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权力义务集的语言形式;(3)说话人在社会规范的导引下是有判断力的行事者(actor),语码转换是一种有目的,巧妙的言语行为;(4)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规约化语境中均具备一种“标记性尺度”是其内在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5)说话人根据下列标记性准则选择语码。

标记性准则主要有:

1. 无标记选择准则(unmarked-choice maxim),当你希望在此刻交谈中建立或确认无标记权力义务集时,选择指示无标记权力义务集的语码。遵循该准则有两种结果:

(1) 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即谈话过程中说话人根据话语情景改变而从一种无标记语码转换到另一语码。

(2) 转换本身即无标记转换。这种语码转换只发生在双语社团彼此地位相当,关系亲密且均对以双语指示其双重身份持肯定态度的熟练双语者之间的随意交谈中。人们在句内不断交替使用两种语言成分,以表明自己归属双语集团。

2. 有标记选择准则(marked-choice maxim),当你希望为此刻交谈建立新的无标记权力义务集时,选择非指示无标记选择义务集的有标记语码。

3. 试探性选择原则(exploratory-choice maxim)。当你不清楚选择何语码为无标记时,试用指示你所喜欢的权力义务集大的候补无标记语码。

迈尔斯-斯科腾的上述语码转换的标记模式是以她本人在东非等地收集的大量语料和其他许多语码转换研究资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普遍的解释力。因此我们将运用这一模式对《喜福会》中语码转换的部分语篇进行分析。

三、《喜福会》中语码转换话语的分析

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语码转换旨在揭示社会因素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中心问题“是语言选择是如何反映权力和表现出不平等或者说显示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团体的权利和义务”( Peter Auer ,1998 : 3) 。现以Myers - Scot ton 的标记理论来分析《喜福会》中语码转换的社会因素与语言选择之间的关系。在Scot ton (1998) 的标记理论中,语码代表着一组组权利与义务。语码转换主要有两个交际目的:进行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无标记语码选择指在惯例语境下交际双方按预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使用无标记语码,或者是在非正式场合下操双语的朋友或熟人之间,从一无标记的语码到另一无标记的语码的选择和转换。此时,无标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会同时将语码转换中的语言变体所代表的两人的身份特征融合起来。有标记选择指说话者转变到一种不能代表双方预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语码。有标记选择意味着改变双方预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改变双方的社会距离。当说话人向代表同属于某集团的有标记的语码转换时,能表明双方的同等关系; 当向代表权势和地位的语码转换时,能拉大双方的距离。

《喜福会》第一章的第一页,母亲道:“In America I will have a daughter just like me Over there , nobody will look down on her , because I will make her speak only perfect American English.”(p13) 但是,生活在美国之后,母亲们和女儿们却各自使用各自的语言,女儿道:“I talked to her in English , she (mother ) answered back in Chinese1”(p122) 母亲们注意到:“They see daughter s who grow impatient when t heir mot her s talk in Chinese , who think they are stupid when they explain things in fractured English.” (p131) 。

不难看出,在女儿和年轻母亲心里, 英语似乎代表着受人尊敬,代表着权势、地位、平等, 而汉语所代表的意义则相反。如果说母亲们代表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或边缘文化,而女儿代表的是现代的美国文明或美国主流文化,那么,汉语语码和英语语码明显地拉大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 强化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有趣的是,女儿们的态度渐渐有了改变:

“So , J ingmei , you go to school now ?” says Auntie

Lin.

“Her name is J une。 They all go by t heir American

names ,” says Auntie Ying.

“ Thats Okay ," I say , and I really mean it。 In fact ,

its even becoming fashionable for American-born Chinese to use their Chinese names.(p127)

如果说此时女儿们对汉语语码的态度的转变只是出于赶时髦的心态,那么,女儿们的故事大都以最后理解母亲、接受母亲的思想观念而结束,到最后一章,母亲看到女儿“因为自己看起来不像中国人而不高兴”“, Oh , maybe ten year s ago , she would have slapped her hands ———hurrays ! ———as if they were good news1 But now she want s to be Chinese , it is so fashionable.”(p1289) 这些明显的改变反映了女儿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身份———自然包括汉语———的接受与理解。更有趣的是,原本是英语语码的Mcdonald s restaurant 在最后变成了汉语的mai dong lou (“麦东楼/ 麦当劳) ”(p1296) 。

四、结束语

通过对《喜福会》中语码转换的分析,我们不但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此作品中语码转换的动机及功能,而且对日常生活中语码转换是怎样进行的以及为什么人们在交际中进行语码转换等问题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生活中语码转换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所以作者想通过此文引起语言学习者和语言使用者对语码转换的重视,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码转换这一有效的交际策略。

参考文献:

[1] Amy Tan , The Joy Luck Club , Ballantine Books , 1989 , New York. (文中所注页码军出自此书)

[2] Brown G,and Yule G..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3.

[3]Chambers J.K. Sociolinguistic Theory: Theory: 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its Social its social Signal Significance, Oxford & Cambridge: Basil Basil Blackwell, 1995.

[4] Myers-Scotton C. 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 Oxford: Clarenton Press, 1993.

[5]Scotton1 C1 M1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t he M-arkedness Model [A]. Carol Myers - Scotton (eds.).1998.

[6]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 ]. 外语教学, 2000, (4)。

[7] 于国栋. 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 ]. 外国语,2000, (6)。

[8] 祝畹瑾.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J].国外语言学, 1994(2): 11-15。

猜你喜欢

语码转换喜福会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高校内语码转换研究
顺应模式指导下的教师语码转换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华语电影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英语课堂中语码转换的功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