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英:大使夫人是一个职业

2009-01-07

女士 2009年1期

颖 子

她,出生在偏远的西北,成为一名警察,后被提拔进国家部门;辞掉机关单位的“金饭碗”,骑着自行车闯荡出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出租赚来的大房子,却留住了外交大使爱情的目光,在大洋彼岸做光环笼罩的大使夫人,拥有了和谐的家庭。她,就是北京春元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伊拉克驻美国大使夫人杨英女士。

我们的租期是一辈子

杨英的先生是伊拉克人,那年他来中国做生意,杨英正好有一套房子要出租,他过来看房当时杨英觉得这位先生非常儒雅和绅士,而他不停地用憋脚的中文夸她漂亮,夸她的房子好……当天晚上,杨英意外地发现门缝处多了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我是今天上午来看房的先生,对你的房子很有兴趣,请您跟我电话联系好吗?”

之后,这位看房先生便对杨英展开了热烈的攻势,并坦言第一次见面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杨英也逐渐折服于这个外国人的才华、学识与翩翩风度。

婚后,夫妇俩一直在北京生活,直到伊拉克战争打响前夕,先生被特招回国。随后,SARS席卷了北京,先生因为不放心杨英一人在中国,他冒着错失政治前途的可能性,不顾一切回到北京陪在杨英身边。杨英很感动,她劝他不要回来,可他不听,只说在这种危险时刻要与她同生死、共患难,永不分开。

先生是3月份回来的,直陪杨英呆到5月份才重回伊拉克。相爱的两个人,总是忍受不了思念的煎熬。12月,杨英借着去保加利亚考察的机会,辗转来到战火连天的伊拉克看望先生。站在一片片废墟前,杨英思绪万千:“在那里,生命的本质是透明的,你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顽强,可以触摸到命运的垂青和残酷,可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无奈,可以洞察到人性的丑恶和善良……”

也许正因为如此近距离地直面过死亡,杨英才更懂得生命的重要,更懂得真爱的伟大。后来,先生作为伊拉克驻美国大使常年在华盛顿生活,杨英追随先生去了美国。

有舍才有得,杨英并不后悔自己的放弃,她觉得别的都是身外物,只要幸福快乐就好先生比她大,他对她像父亲,像哥哥,也像挚友,非常包容她,从来没有跟她红过脸。不管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凡是杨英想做的事情,他都会全力支持鼓励她。杨英的人生,因为拥有这次婚姻而完美。

奇迹总在不经意间诞生

杨英出生在青海海西洲,生长在甘肃玉门关,条件虽然艰苦,却培养了她坚韧不拔的个性。她5岁上学,15岁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在青海当警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8岁的她当选为人口普查员指导员,并因表现突出多次登上当地的报纸可杨英并不满足于这些成绩,20岁花样年华的她毅然放弃身边的一切,寻梦北京。

刚到北京的人,总会经历段挣扎的岁月。杨英却颇受命运的垂青,她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服务公司工作。很多人说她幸运,殊不知一切幸运的背后,铺满的是一路汗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的经济刚刚起步,杨英所在的政法大学服务公司和劳动人事部合作“第三产业首届高校年会”,为了年会的顺利开办,她骑着自行车跑了66所高校,到处联系宣传……

正是骨子里的拼劲和闯劲,年轻伶俐的杨英得到领导的赏识和提拔,被调往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刚去的时候杨英非常激动,要知道这可是人人羡慕的“美差”,当时连研究生都很难入门。

杨英的工作是管理计算机房和电传,每天喝茶看报,非常悠闲。这样的生活对于很多人,尤其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应该是心满意足的。但在27岁的杨英看来,眼前的稳定与闲适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于是在管理计算机房的3年时间里,凭借着自己的执著和努力,她独立创建了3个大型数据库。

杨英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想做事。不愿意闲着。”这种不甘于平淡、不止步于眼前的个性,为杨英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机会,也在她身上绽放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30岁那年,杨英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非常低,正常人的血小板是10-30万,而她只有2.8万。医生令她立即住院:“你的情况很危险,如果不及时检查治疗,随时会引发内出血,危及生命。”杨英偏偏不信这个邪,她不仅没有遵循医嘱卧床休息,还偷偷跑到外面去看电影,她认为待在医院不做点事是浪费生命。

发生在杨英身上的奇迹太多太多,连她自己都笑着说:“我身上的奇迹总在不经意间诞生,那时候因为血小板低得厉害,我需要服用大量激素。大多数人服用激素都会发胖,身体不适,第一次我吃了18片,4星期后才开始2片2片地减,我非但没胖,还特别精神。后来,医生竟然也同意让我出院,但出院之后药量一定要慢慢地减,每个星期减1片,减到3片、4片的时候,我又开始半片半片地减。我奇迹般地康复了,直到现在身体还很健康。”

当时单位给杨英放了3个月的假,让她在家静养,可生性闲不住的她刚休息不到一个月就待不住了,于是她决定去学车。那时候学车的人非常少,6个人一辆车。另外那5个人天天去学,杨英因为身体还未完全康复,并不能经常去,她落下了很多课。戏剧性的是,最后这6个人中只有她顺利地通过了所有考试。一时间,杨英成了驾校的名人。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她外表柔弱却怀揣凌云壮志,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如何更上一层楼,挣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丢掉铁饭碗

杨英天天计划着做生意。可公务员做生意是不被允许的。为了圆自己的梦,杨英只能选择割舍,她放弃了“金饭碗”工作,毅然“跳下了海”。刚开始,杨英到处寻求合适的商机,但四处碰壁。直到有一天,弟弟对她说:“姐,要不然你成立一个公司,我可以从公司批来电脑卖,你看怎么样?”杨英的弟弟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方正公司,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杨英一听这个建议顿时有了兴趣。1996年,杨英在畅春元饭店租了间屋子,注册成立了公司——北京春元商贸有限公司。

凡事开头难,从起初的租房、刷墙到跟单、送货,全是杨英自己忙乎。有一天为了办执照,她光是去海淀工商局就跑了八趟。由于是刚接触这行,她险些被人骗得底儿朝天。但杨英始终没有放弃梦想,在原地跌倒,爬起来继续战斗。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北京春元商贸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北京春元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不断地发展扩大。杨英认为,用对人就要放开手。现在,公司的主要领导班子是一批有卓越远见、高素质、高学历、齐心协力与公司一起发展的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的平稳发展。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英在英国看中一种化救品,纯天然提炼而成,她觉得非常好。2002年,她从IT业纵身一跃跳到与之风马牛不相干的化妆品行业,成立了北京薇琦美科技有限公司。原以为找到了好产品便赢在了起跑线上,可杨英想得过于简单了。把原料从英国运到广州之后,产品得根据亚洲人的皮肤特点重新调配与定位。

真是不干一行不知一行难,杨英说:“创业中所付出的艰辛与泪水,现在回头看是种欣慰和自豪。”

每做一个公司,杨英都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看着它们从出生到成长,从青涩到成熟。对于自己的弟弟妹妹,杨英也这样守护着。

身为长女的杨英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父母竭尽全力让孩子吃好穿暖,同时不忘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做善良、有爱心的人。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子女,而成年后的杨英也将自己的爱回报给家人。对于4个弟弟妹妹,她一直照顾有加,从小时候为他们打架出头、抱不平,到后来替父母负担他们的学费、为他们开拓事业。她把弟弟妹妹从西北带到北京这个大都市,并把父母接来与自己同住。弟弟妹妹也很争气,现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做得很成功这也是杨英最大的欣慰和骄傲。

直到现在,杨英还一直为弟弟妹妹们操心,只要她能做到的,一定会尽全力。有时候她不像个大姐,更像是父母,一路照顾、守护着弟弟妹妹,操心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甚至他们孩子的保险问题。为了他们,她什么都舍得;为了他们,她什么都愿意放弃,只要他们过得好。

一直为家人默默奉献的杨英,在认识了先生后,才真正活出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

抓住幸福的每一瞬间

杨英在美国生活,平时主要是画画。虽然没有专门学过美术,但她的悟性很高,作品常常被别人当作是专职画师所为。有一次在美国大学举办的画展中,杨英有3幅作品参展。

除此之外,杨英更多的时间都花在如何扮演好大使夫人方面。“大使夫人是一个职业,很多的事情需要做,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

有一次为灾区进行募捐筹款,各国大使夫人纷纷拿出自己国家的特产,或者亲自下厨做一些美味拍卖,拍得的善款全部捐献。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杨英对于此类的社交没有一点压力。虽然她是一个不爱交际的人,但总被人夸漂亮,夸举止得体,每次都能成为焦点,这也在无形中给了她莫大的自信。有时候先生出去参加演讲或别的活动,总是把杨英带在身边,本来他是中心,却把杨英推在前面,让她成为大家关注的人物杨英总能得到很多好评,先生也很自豪:“上帝造你就是为你定下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是专门为你而准备的。”

在国外的很多场合,每个人都是一个分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融入进去,人的身份越高越谦卑,非常注重礼节。也许一些人出现在电视上只是一种政治、一种身份的象征,可在见到本人后,你会觉得是在与一个朋友交流,会比原来更尊敬他。

布什总统第一次见到杨英的时候不住地赞美她说:“你真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中国女性。”他态度之和蔼,让杨英感到意外,也让她的先生非常自豪。布什的夫人劳拉是一位非常优雅的女性,第二次见到杨英时,她居然能直接叫出杨英的名字,这让杨英觉得备受尊重。

可外面再好,终究不是家,难免会让人没有归宿感,无法扎下根。杨英说:“就像你天天住在豪华饭店,享受之余却总觉得不踏实。家虽破虽小,但那是身心的归宿。”她坦言,也许有一天先生退休了,他们会双双归来,追寻那一份久违的归宿感。

很多事情是需要通过时间的沉淀才能明白的,年轻时杨英会把朋友与事业放在第一位,可随着经历的不断充实,特别是在认识先生之后,她觉得爱情与家庭同样重要。杨英觉得,比起先生给予她的,她为他做的太微不足道了。现在,她只想给先生一个家,一个温暖的港湾,然后专心地经营家庭。

有人觉得杨英智慧,有人觉得她传奇,可她谦虚地说:“我只是因为幸运,幸运的是每一个机会都抓住了,每一步都踏到点儿上了。虽然没有过多的计划,但机会来了,我部没有错过。”

编辑尼尼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