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视奥运首席记者”王小节

2009-01-07

女士 2009年1期
关键词:小节

卡 玛

北京奥运会期间,电视屏幕上,除了那些体育明星,最耀眼的应该就是她了——王小节,央视奥运首席记者。

这么年轻的女孩子,在人才济济的央视,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上,竟然可以登上首席记者的宝座,凭借的是什么?王小节说:“凭借的就是我年轻,因为年轻,我的棱角没有被磨掉,虽然也许要承受被打磨的痛苦,但是在一大堆光滑的石头中间,一下子就能显出来。”

个性,让我的学生时代精彩无限

于小节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同学们的印象里,大学期间的她总是“犯懒”。懒到什么程度?期末大考,同宿舍的女生背书背得昏天黑地,她躺在床上鼾声大作。扰得人家静不下心。人家将她叫醒,她振振有辞:“暖,有没有搞错?我这个睡觉的人都没有抗议你们这些读书的人打扰我。”考试那天早晨,别人早早起来准备,她照例睡到日上三竿,起床后用手抓抓头发,套上双拖鞋,压着钟声奔到考场。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是刚15过关,绝不多考几分,她说:“过关就好啦,考那么多分干嘛,浪费!”

大学里,她惟一用心的事情是参加了学校的话剧团,她至今还对当初入团考试的题目记忆犹新:“当时考情景题,其中一道题是取自行车时跟人产生摩擦,那个人和我吵架,我想吵架谁怕谁啊,就哇啦哇啦地说‘你怎么把我丝袜都刮破了?我就这么一双丝袜……我能说,语速又快,把考官都给说傻了,他们言不发,听完了以后就在下面鼓掌,使劲乐,我就这样靠吵架顺利地进了话剧团。”

话剧让王小节的大学生活变得精彩。大一时排练《暗恋桃花源》,导演原本安排她演云之帆,个像百合花般清雅美丽的女子。可是她觉得这个人物太“正”了,说啥也不肯演她想演“春花”,“春花”是一个潘金莲式的人物,谋杀亲夫,想和自己的奸夫在一起她说:“我就是喜欢有个性的人物,演起来才过瘾!”她塑造的那个“春花”,深深地留在了当年人大学子的心里。很久之后,她已经在央视工作了,栏目组里有一位来自人大新闻系的学弟。赖声川版的《暗恋桃花源》在京城如火如荼地上演的时候,学弟邀请她一起去观看:“让我再重温一下那个可爱的春花吧!”看完了,学弟转过脸对她说:“谢娜演得不如你……”

由于个性飞扬,再加上四处演出,王小节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至今大学里还流传着她的许多“段子”:校园里栀子花开,她骑在一位男生的脖子上摘花,男生没抓牢她的腿,她从男生脖子上翻了下去,险些骨折;和男生喝酒,一开始谁也没把她当回事,结果她一个人摆平了8个男生。她竟然面不改色;因为听歌星的演唱会,凌晨时分翻学校的围墙被当场抓住,学校让她写检查,检查贴在校园的橱窗里,她居然笑嘻嘻地站在橱窗前和自己的检查合影……“我就是一个花天酒地、惊天动地、顶天立地的女子。”她这样形容自己。

在话剧团的历练,让王小节成为一个不怯场的人。央视去人大招聘的时候,有道考题是模拟主持晚会。她几乎不用任何准备,拿起话筒就上,滔滔不绝、言之有物,完全没有紧张的感觉,把所有的人都震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优势,专业成绩并不是很突出的她顺利地进入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单位——中央电视台。

个性,让我在央视崭露头角

初入央视,王小节跃跃欲试想大干一场,可是一切并不如她预想的那样。最初的两个月,领导给了她摞录像带:“先熟悉一下吧,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她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同事们出去采访,她心急如焚、顾不得人家也许会说她沉不住气或者是爱出风头,她一次次向领导请缨。最终,领导架不住她的软磨硬泡,给了她一次当出镜记者的机会。

第一次上镜,王小节对着镜头说了3个错别字,准确地说应该是发音不准,比如屡见不鲜的“鲜”,应该读“xiān”,她读成“xiǎn”;比如绢花的“绢”,应该读“juàn”,她读成“juān”。审片老师毫不留情地——指出,最后,她出镜的采访完全不能用。王小节沮丧到了极点,她恨自己怎么这么不争气呢!主任批评她:“还是学新闻的哪?竟然犯这样的低级错误?”那一天,她狠狠地痛哭一场。这次失误导致的结果是现在无论去哪里,她都会随身带一本最新版的《新华字典》。

可王小节毕竟是王小节,一旦熟悉了整个工作流程,她就情不自禁地要开始展现自己的想法了。有一次去海南采访,要是换作别的记者,一定会老老实实地这样介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现在是在海南省琼崖县。”可是王小节说:“清清的万泉河水,把我带到了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同行的老摄影师大吃一惊,当下把机器往边上一扔:“你说什么呢,哪有记者这么说话的!”她不让步:“我偏要这么说,为什么不能这么说啊?别人不这么说,并不代表我这么说就不对啊!”最后,摄影师不得不让步。片子播出以后,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还有一次,王小节去采访“中法文化周”,体验法国大餐。一口酥皮甜点黏在了她嘴里,一时半会儿咽不下去,又没有人给她递水,她只好一张嘴对着镜头喷渣儿,还大言不惭地自我解嘲:“不好意思,实在是太香了!”在场的人都笑疯了。节目播出后,有观众打电话来问:“你们那个对着镜头喷渣儿的记者是谁啊?真是太可爱了!”

王小节说:“真实永远是最可贵的,伪装自己去讨好别人,反而会让人不自信。坚持自己的风格虽然会招来争议,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明白这点,就不会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了。”

除了自己特有的风格,王小节的优势还在于她能吃苦。2005年盛夏,她在广西采访,顶着烈日采访了4个小时,结果中暑晕倒,把腰摔伤了。躺在地上休息了40分钟,她继续采访,第二天又坐着汽车一路颠簸去了云南。腰痛难忍,她买了个护腰板扎上,坚持工作,一直坚持到回北京。去医院检查,她傻了眼: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这样的病无法完全治愈,会一辈子受影响。

即便如此,王小节面对任何采访任务从不说“不”。她说:“既然领导把任务交给我,就是信任我,士为知己者死,我除了出色地完成任务,没什么好废话的。”常年高密度的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她的睡眠成了问题,她的包里常备着3种安眠药:有的吃了可以睡一两个小时,有的吃了可以睡三四个小时,最长的一种可以睡8个小时。

2005年,26岁的王小节成为最年轻的“全国先进新闻工作者”。

个性,让我的采访对象记住我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2006年4月,领导一个电话让没有任何预感的王小节临危受命,牵头创办央视新闻中心惟一一档奥运新闻专题栏目《奥运来了》。从那时起,她就站在了北京奥运新闻报道的战场之上。也正因为这个契机,当奥运会真正开幕之后,当央视需要一位熟悉奥运并且在体育圈拥有良好人脉资源的首席记者时,王小节成了不二人选,以她名字命名的栏目《小节探

营》应运而生。

奥运期间,观众总能看见王小节带来一些和其他记者截然不同、富有趣味和激情的报道。她总是能拿到第一手的绝密资料,总是能采访到那些炙手可热的体育明星。而这一切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用王小节自己的话说——“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能专访到“飞鱼”菲尔普斯,王小节很是费了一番心思,走正常途径肯定没戏,她就曲线进攻——在菲尔普斯比赛的时候,争取坐到菲尔普斯母亲的旁边,又是递扇子又是做免费翻译,还告诉“菲妈”在北京哪里买东西又便宜又好,大得“菲妈”的欢心。“菲妈”一高兴,回去对宝贝儿子说:“你一定要接受那个中国记者的专访,她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女记者!”于是,一切水到渠成。

“飞人”博尔特获得两枚金牌后,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王小节知道,在这种全世界各国记者云集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果你不出一些怪招,你就很可能被淹没。作为央视的奥运首席记者,如果没有获得采访机会,她认为那是失职。新闻发布会当天,王小节穿着身粉色的外套,要多亮眼有多亮眼。发布会上,她顾不得女性的矜持,高举双臂、挤眉弄眼,吸引新闻官的注意。终于,在还剩最后3个问题的时候,她被新闻官点到:“请那位穿粉色衣服的记者提问。”她是那次新闻发布会上惟一一位获得提问机会的亚洲记者,后来她很不好意思地说:“这辈子没干过这么招摇的事儿。”

奥运会开幕式前夕,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期望能采访到总导演张艺谋,无奈老谋子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哪怕是一分钟的采访都不行。王小节想啊想,想出了一个办法:张艺谋不是陕西人么,这次为了奥运会在北京呆了这么久,一定很想念家乡的美食。于是,她去一家最地道的陕西面馆要了一碗陕西面皮,然后托人送给张艺谋,连同面皮送去的还有一张字条:“张导演,辛苦了,吃碗面皮吧!”就是这么一个贴心的举动,让王小节成功获得了对张艺谋的独家专访。

正是种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让很多采访对象记住了王小节,并且乐于和她交谈,使她成为在奥运期间惟一能采访到所有想采访的体育名流的“王牌记者”。

奥运会闭幕式的那个晚上,圣火徐徐熄灭的时候,王小节感慨万千。这时候,一直和她合作的摄影师对她说:“小节,其实你是一个挺让人心疼的女孩。”这样一句话,让王小节在将近10万人的欢呼声中,哭了。

编辑魏光

猜你喜欢

小节
女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的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
探析钢琴即兴伴奏在声乐表演中产生的艺术效果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分析
四川凉山彝族月琴曲《甘落调二》结构分析
小节距水松纸切割装置研究与设计
节节草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