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

2009-01-06孟国庆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课外教材课文

孟国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1-0054-02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教材中的课文,有的篇目较长,阅读量较大。有的内涵丰富,文化含量大,由于教学时间短,课堂容量会相应加大,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是有益的。

小学生预习,必须紧扣教学大纲要求、教材体系特点,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依赖于他们的认识规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分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 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3 重视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安排预习,必须要按照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逐步进深。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注意表扬鼓励,以激发预习兴趣。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3.1 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3.2 读、思、批、画

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3 给课文加批注

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4 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段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课内预习训练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形成了能力。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强预习。

总之,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体差异,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学会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学法学到更多的知识。正如一句话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

猜你喜欢

课外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