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大白象

2009-01-06

航空知识 2009年12期
关键词:巴赞布里斯托尔布拉

司 古

1949年9月4日早晨,许多人陆续聚集在英格兰西部布里斯托尔飞机制造公司的试飞跑道周围。好奇的布里斯托尔人占据了每一个视野良好的位置,而工厂的职员们和他们的家属则簇拥着来到机场旁边的专用观察所。除了一万多观众,现场还有25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新闻记者,他们全都来见证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跑道的尽头,停放着一架比人们所见过的任何飞机都要巨大得多的飞机:优美的机身线条加上光滑的金属蒙皮,曼妙的外观足以打动每一个人。但人们心中尚存疑惑——如此巨大的物体真的能离开地面吗?过去两天多,许多人都看着这个大家伙在跑道上多次进行滑跑试验,滑跑过程中丝毫看不出有要离地的意思,今天滑跑试验结束了,真飞的时刻到来了。

10时整,人们的耐心终于得到了报偿。随着飞机上8台大功率“人马座”活塞发动机低沉而厚重的轰鸣和人群的欢呼,这架被称作布里斯托尔“布拉巴赞”的当时最大最先进的客机沿着跑道不断加速,然后离开地面。试飞员比尔佩格禁不住大呼:好样的,它真棒!

为了战后的前途

“布拉巴赞”的设计和当时大多数大型飞机一样,诞生在二战期间。1942年英国和美国政府决定在飞机生产方面进行分工协作:美国集中制造运输机,而英国则集中生产战斗机。即便在当时,英国人也明白,这样的分工将导致英国战后在运输机技术方面的落后。英国人不想丢掉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他们想暗下功夫,决心收复失地。1943年,英国航空部一个以布拉巴赞爵士为主席的特别委员会提出,英国应着手开发一种可载客100人、能从伦敦飞往纽约的大型豪华客机。这一富有远见的意见促动了英国政府,决定研制一种能跨越大西洋的大型运输机。

布里斯托尔公司积极响应这一计划,此前布里斯托尔公司曾有过一个159型远程轰炸机方案(该方案后被放弃),该机空重约100吨,航程可达8000千米。现在布里斯托尔公司重新找出这一方案,对其重新修改,以期实现布拉巴赞爵士的设想。英国政府给予布里斯托尔公司大力支持,公司因该项目拿到了1200万英镑的拨款。人们为该计划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辛劳——这一项目维系着布里斯托尔公司的未来、公司员工以及供应商的生存,乃至英国作为航空设计技术领域领导者的声望,最后,还有英国民用飞机制造工业的复兴。

大英帝国的雄心

“布拉巴赞”的设计称得上雄心勃勃,布里斯托尔公司力求让该机能够携带更多的乘客,在更大的高度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更远的航程,舒适程度也要超过从前的飞机。该机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容纳80名拥有卧具的乘客,或150名昼间飞行的乘客。布里斯托尔公司甚至还考虑进一步减少载客量,以提高人均空间和奢华程度。计划中的客舱设计还包括大厅、酒吧和电影放映厅。要装下更多乘客,机体就必须增大,这也是“布拉巴赞”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制造如此巨大的飞机要面临严重的超重问题,为此设计人员尽最大努力在不影响飞机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取消了所有多余的金属部件。在制造上的公差规范以及工艺流程,后来被现代飞机制造业所广泛采用。公司还必须建造新的机库——“布拉巴赞”230英尺(约70米)的翼展超过除空客A380外的所有现代客机——公司现有的机库根本无法容纳这个大家伙。在完成首飞时,“布拉巴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基飞机。和道格拉斯DC-3相比,“布拉巴赞”的翼展、机长和起飞重量分别约是前者的两倍、三倍和八倍。在飞行速度和高度上,“布拉巴赞”也胜过DC-3。

“布拉巴赞”在当时采用了全新的制造技术,体现了布里斯托尔公司当时出色的创新能力。该机通体覆盖拉伸金属蒙皮,这使得机体结构能承受更大的载荷,同时自身重量又能控制在较低水平。零部件的制造公差要求也相当完善,为后来的飞机制造业所广泛采用。“布拉巴赞”还采用了许多在当时令人惊叹的先进技术:发动机电控技术、液压操纵技术和客舱增压技术。增压客舱可以让飞机在更高的高度飞行,显著提高了航空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而坐在增压座舱内的乘客却可以像在低空飞行一样舒适。“布拉巴赞”还配有空调装置,这成为后来所有客机的标准配置。英国人的要求是,飞机客舱内的条件应和8000英尺(2440米)以下高度相当,舱内温度应为18到24摄氏度。而液压操纵控制系统则要求使用液压伺服机构来操纵控制面,液压系统必须能把飞行员的操纵力变为恰当的操纵面偏转量,同时还要给飞行员足够的“反馈”,以便让飞行员准确地操控飞机。

为了降低飞行阻力,实现载客100人不着陆飞越大西洋的设计要求,英国人需要特殊的动力系统。经过分析,他们发现通常把发动机装在机翼上的布局方式产生的气动阻力占飞行总阻力的30%,而其中只有5%被用于发动机的冷却。设计人员认为,如果技术上可行,最好能把发动机完全埋设在机翼内部,这样就能使阻力减少25%。为了实现这一点,发动机必须采取并列布置,两台发动机共同驱动一副螺旋桨,这样可以增加外翼部分的储油空间,从而实现远程飞行。1949年首飞的“布拉巴赞”安装了8台“人马座”活塞发动机,每两台并联驱动一副对转螺旋桨。虽然“布拉巴赞”原型机采用了老式的活塞发动机,但批量生产型上准备采用涡桨发动机,最大航速可达330英里/小时(528千米/小时),可以在12个小时左右飞越大西洋。此后将近20年,“布拉巴赞”的技术水准、复杂设计以及外形尺寸都无人可及。

1947年,第一架“布拉巴赞”原型机完成了总装,全厂大部分雇员都目睹了这庞然大物的出厂。这架总重约68吨的大飞机,承载了英国人重整大型运输机事业的雄心。在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后,“布拉巴赞”在1949年完成了首次飞行,首飞进行了27分钟。在急切需要航空领域好消息的时刻,伊丽莎白王后还专门接见了试飞机组,BBC用8种语言同时向世界转播了“布拉巴赞”的首飞实况,这也是二战之后首次利用无线电广播向全球实况转播。几乎所有的报纸都详细报道了试飞的经过。

然而,辉煌的首飞却未能撕开前途的阴霾,“布拉巴赞”的最终去处并不是遍布世界的机场,而是历史的故纸堆。

神伤的结局

首次飞行中,“布拉巴赞”的实际飞行性能和设计性能吻合得非常理想,虽然螺旋桨安装部位结构强度略显不足,但从总体上看该机的设计并无大的问题。除了试飞员,搭乘该机的其他人员也对飞行的平稳和宽阔的内部空间感到兴奋。这和那些颠簸且局促的老式活塞客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按照上世纪40年代后期的标准,“布拉巴赘”还是一种相当先进的飞机,该机是英国曾经制造过的最大飞机,其尺寸和霍华德-休斯H-4“大力神”(也被称作“超级大鹅”)巨型水上飞机相近,但木制的H-4使用的完全是过时的技术,

注定没有前途;而“布拉巴赞”则是先进乃至超前技术的结晶。从这方面讲,用波音747与“布拉巴赞”作比较也许更为恰当:两者尺寸相当,波音747借鉴了“布拉巴赞”的轻金属结构、增压客舱以及液压飞行控制系统,但这种现代化的喷气式客机直到20年后才出现。

从试飞情况看,布里斯托尔公司似乎离大笔钞票只有一步之遥。但战后的形势也在悄然变化——西方各大国之间的生死同盟开始变质,他们的互助变得更为客套,而在民航机市场的争夺则开始升温。战争期间美国就大量制造军用运输机,战后这些飞机作为剩余物资在全球大量兜售,占据了许多市场。有了先前这些存货铺垫,日后波音和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推出喷气式客机波音707和DC-8时,原有的市场就很容易接受新一代产品。虽然“布拉巴赞”在1950年的范堡罗航展和1951年的巴黎航展上大出风头,但却没有一家公司承诺订购。本来有一两家英国民航公司曾打算使用该机,但经过考察发现该机价格过于高昂,且维护成本和难度都不小。刚刚经历过二战的欧洲一片破败,很少有人能坐得起这种飞机;大洋那边的美国人又正在忙于开发自己的先进客机波音707,不可能会买“布拉巴赞”的账。能够赢得英国公司的订单,对“布拉巴赞”的生存至关重要,遗憾的是这一幕没有发生,“布拉巴赞”的命运已经注定。由于没有打开销路,第二架“布拉巴赞”原型机连生产线都没能走下来。最后在1953年,世界上第一架也是唯一一架“布拉巴赞”——属于未来的豪华大型客机,无声无息地被拆解报废了。

平民化的隐痛

今天许多人把“布拉巴赞”的失败,归咎于英国飞机工业对战后民航运输业市场理解和判断的错误。在采用诸多先进技术的同时,“布拉巴赞”的设计理念却依然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战前那种豪华越洋空运时期,那时乘坐飞机的人无非是富有的实业家、家道殷实的旅行者和那些需要处理要事的政府雇员。等到二战的烽火熄灭,民航运输业已经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尽管“布拉巴赞”的尺寸和重量与现代的波音747相当,但前者却只能运载100多个乘客,完全无法和波音747高达300多人的载客量相比,显然不佳的运营经济性为“布拉巴赞”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更为小巧,速度更快的涡喷动力民航客机也正在开发。更多的乘客当时愿意放弃更大的空间和舒适性,以追求更快捷的旅行。

“布拉巴赞”拥有许多新技术,但关键的动力系统却没能及时更新,即便能够换装涡桨发动机,该机的市场定位依然有问题。美国人发现,美国大众有着强烈的乘机旅行愿望,他们想到欧洲去亲眼看看战争的创伤或者凭吊战死的亲友。相比之下,“布拉巴赞”的目标用户是那些愿意以奢华方式飞行的富有乘客,这一定位的偏差断送了“布拉巴赞”的前途。或许真是造物弄人,后来英国人凭借喷气式客机“彗星”再度差一点就赶超美国,然而“彗星”的致命事故却让它再度归于沉寂。等到英国人重振旗鼓,美国人的背影已经遥远。

“布拉巴赞”那些颇具未来色彩的设计特点和超大的尺寸常常被人看作是其失败的诱因——奢华肯定不是“布拉巴赞”的错,今天人们已经能够享受到丝毫不逊色于“布拉巴赞”的奢华航空之旅,飞机的载客量也越来越大。A380那样的飞机甚至可以为乘客提供睡床、酒吧和夜总会。不要忘记,“布拉巴赞”当年证明了这种可能的存在。波音747在上世纪60年代飞上天空时,旅行者们显然获得了更多的实惠,而他们也更乐于进入喷气时代,世界正在等待这样的飞机。而当“布拉巴赞”出现的时候,世界显然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它。

责任编辑:思空

猜你喜欢

巴赞布里斯托尔布拉
吉米问答秀
从消极的作者到独立的作者:安德烈·巴赞的“作者策略”探疑*
安安琪琪的故事16不拉肚就靠“布拉杜”
阿布拉卡达布拉!
VR(虚拟现实)技术与“超时空电影”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