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中的较量——新中国空军智击美蒋“王牌”侦察机

2009-01-06燕客卿

文史月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王牌敌机侦察机

燕客卿

新中国诞生不久,为窃取中国大陆的重要战略情报,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台机构与国民党空军情报署密谋成立了空军飞行中队,一再派间谍飞机对中国大陆进行空中侦察。在我新中国空军机智严密的拦截下,美蒋“王牌”侦察机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萨姆-2型导弹击落“黑寡妇”

1957年,美蒋联手成立了“黑猫中队”,并配备当时最先进的RB-57型和U-2型高空侦察机。U-2是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开发的,由于其隐身技术及出神入化的隐蔽侦察性能,又被成为“间谍幽灵”“黑寡妇”。该机装载侦察用特殊照相机,飞行高度为27000米。

这个黑色幽灵曾光顾过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国当局搜集情报立下汗马功劳。它拍下了苏联在古巴兴建中程弹道导弹基地的照片,使苏联在政治上陷入窘境,被迫全部拆除24枚中程地对地导弹。1960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差一点为U-2间谍飞机事件打起来,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

U-2型高空侦察机频繁出入中国华北和西北等地,拍摄了大量中国正在建造的军事设施和其他重要战略要地的照片。据不完全统计,仅仅1958年,U-2飞机就滋扰中国大陆近10次。由于美国高空侦察机的飞行高度大大超出了当时中国空军装备的歼击机的飞行高度,中国炮兵最先进的100毫米高射炮也不能射击如此高的飞行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高空侦察机在中国大陆上空肆意飞行,如入无人之境。中国空军一度陷入尴尬境地,窝了一肚子火,但苦于技不如人,只好一面在外交上抗议,一面在军事上勤学苦练。

1956年,苏联成功研制出了萨姆-2型导弹。萨姆-2导弹是依靠雷达制导的地对空导弹,一套导弹系统由6个导弹发射架和一部能同时制导3枚导弹的雷达组成,有效射程为20多公里。在制导过程中它靠“扇歌”雷达提供信息,指示导弹飞向目标。

萨姆-2导弹被陆续运往中国和古巴等地,很快发挥了作用。1959年10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刚成立不久的防空导弹部队二营使用这种导弹,在京津地区上空击落1架由台湾飞行员驾驶的美制RB-57高空侦察机。1960年5月1日,美军U-2飞机在巴伦支海上空被苏联导弹击落,飞行员鲍尔斯被俘。这是U-2飞机首次被击落。1962年9月9日,中国部队的导弹二营再度出击,在南昌市郊区上空也击落了一架U-2高空侦察机。1962年10月27日上午,U-2高空侦察机侵入古巴领空,被刚刚运到古巴、尚未来得及调试的萨姆-2导弹再次击落,驾驶员美国空军少校安德森身亡。这一下,美国最先进的高空侦察机再也无法像以前那么逍遥自在了,在中国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领空的高空侦察活动一下子收敛了许多。

二、近距离击落“萤火虫”

美国优秀飞行员的屡屡被俘和阵亡终于把无人侦察机提上了日程。美国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培养一名优秀的高空侦察机飞行员非常不容易,于是,“萤火虫”无人机诞生了。

“萤火虫”无人机是美国瑞安公司在原“火蜂”式靶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其主要用途是模拟敌方飞机和导弹等战术威胁,进行战备训练。最初的“萤火虫”型无人侦察机通体黑色,绰号叫做“黑小姐”。机身长近8米,头部装有高空侦察照相机,飞行高度16800米,最大航速为900多公里/小时,雷达不易发现,要想攻击它也相当困难。

1963年7月,美国空军组建了第4028战略侦察中队,负责无人侦察机的工作。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试验后,约翰逊总统和五角大楼终于同意将“萤火虫”无人侦察机投入实战,首选地点就是中国大陆。

10月上旬,为了扩大对越南北部和中国的侦察活动,美国将“萤火虫”无人机的基地从日本冲绳迁往南越的岘港空军基地,并运进大量147B型无人机。1966年后,“萤火虫”无人机开始取代U-2高空侦察机,担当起在北越、中国和朝鲜的高空侦察、监视、目标探测、电子窃听、电台干扰、电子信息传播、发传单以及作为诱饵诱使对方防空系统启动的重任。

1964年9月至11月,“萤火虫”无人机连续4次入侵中国领空,由于中国空军对其性能和活动特点不甚了解,虽多次出动歼击机拦截,都未能成功。9月29日,中国空军一架歼-7飞机在1.8万米高空发现无人机,发射一枚空对空导弹,因距离过远未能命中目标。10月13日,中国空军一架歼-6飞机,在1.76万米高空发现“萤火虫”无人机,飞行员虽开足马力拼命追击,但是炮弹打完也未击中要害,只能眼睁睁看着“萤火虫”无人机扬长而去。

中国空军指战员在分析失利原因时受到汽车“冲坡”原理的启发,认为要打下“萤火虫”无人机,中方歼击机必须快速升高瞄准射击,并在近距离攻击方能奏效。这要求射击时机准确,但飞机在高空跃升容易失速,既危险,又有难度。

1964年11月15日上午11时53分,美国一架由C-130母机投放的无人驾驶侦察机从海南岛文昌大摇大摆地侵入雷州半岛上空。11时58分,空一师2大队5中队长徐开通驾驶歼-6型飞机起飞拦截,在高度1.66万米,距敌4.9公里的时候,采取半动力升限的方法,沉着迫近敌机。由于我机达不到敌机高度,徐开通咬紧牙关,奋力将操纵杆压到底,加足油门,飞机“轰”的一声,喘息着跃起,向敌机机腹直刺过去。当飞机跃到1.75万米高空,大约在距敌机230米的距离时,徐开通抓住有利瞬间,扣动火炮按钮。一阵猛射之后,敌机机腹被击中,冒着黑烟直落万丈深渊,“萤火虫”无人机首次命丧他乡。

旗开得胜后,中国空军信心倍增,一路捷报频传,在接下来的一年之内,共有9架“萤火虫”无人机被击落。1966年2月7日,“萤火虫”无人机又从云南侵入中国境内。空军飞行员冯全民驾驶的歼-7飞机紧跟敌机不放,迅速将其击落,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在高空高速条件下用机上火炮击落无人机的先例。从此之后,“萤火虫”无人机侵扰中国的活动明显减少,从年均22架次下降到5架次左右。

三、技术精湛智战“黑乌鸦”

美军在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连遭我军打击之后,又抛出了一种新型的“火蜂”式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窃取情报。这种飞机先由C-130“大力士”运输机挂载,飞至南海上空投放入侵我海南岛,经南宁、兴宁、厦门出境,在台湾、澎湖北回收。无人驾驶飞机脱离母机后,按预定侦察航线自动摄影侦察。其照相面积直径可达100公里,纵深数百公里,侦察航线长达1000余公里。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雷达反射面小,地面、机上雷达都很难发现。飞行高度达1.76万米,时速920公里。这种飞机颜色很暗,飞行时发出一种凄厉的怪叫,我空军指战员都叫它“讨厌的黑乌鸦”。

“黑乌鸦”被美军吹嘘为“世界上第一流的侦察机”。美军狂妄地说:“中国没有人能对付这种飞机。”的确,要想击落它,难度是很大的。1964年9月至11月,“黑乌鸦”连续4次侵入我国领空,我机4次截击,4次失利。

1964年11月15日,我空军某部中队长徐开通驾驶歼—6机击落一架“黑乌鸦”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军曾暂时停止使用这种飞机入侵。但是,不久他们对“火蜂”式高空侦察机进行了技术改进,高度由1.76万米提高到1.83万米,而时速由920公里降到800公里,飞行航线由长距离少转弯的平直飞行,变成曲折的多转弯的飞行。敌机性能的改进给我军的攻击又造成了新的困难。一是我机升限到这个高度,速度就小于敌机,不能接近射击;二是我机在这个高度上速度小,飞机抖动厉害,飞行状态不稳定,要在这个高度上击落敌机只有两三秒钟可用。飞行航线曲折多变又造成了我机跟踪上的困难。1965年1月2日,我出动3批飞机截击侵入海南岛榆林港的“黑乌鸦”,都因在跃升的一瞬间,敌机突然转弯,未能形成攻击或未击中要害。

“黑乌鸦”又一次入侵我领空。我驻海南空军某作战分队的张怀连奉命出击。当他到达战区时,敌机已离国境线不远。张怀连迅速跃升到1.74万米,逼近敌机,从距敌175米一直打到距敌机65米处,“火蜂”拖着一道浓烈的白烟向下栽去。

这次战斗后,1965年4月18日,“黑乌鸦”又从1.83万米的高度入侵我领空,偷摄我军事要地。张怀连又一次出征迎敌。他从1.65万米高度拉起,盯住压在头顶上的敌机,一面修正航向,一面继续拉杆上升瞄准。等与敌机拉平,在飞机自动下掉的一瞬间,张怀连按下炮钮,3条火龙直扑敌机,“黑乌鸦”中弹起火。张怀连的飞机也失速反扣下去,在万米高空中翻滚,出现了螺旋状态的先兆。张怀连没有慌张,他采用早就练就的一套动作,顺势左盘右转,终于制服了翻滚下坠的飞机,使机体在1.35万米的高度上恢复了平飞状态。他一面小心地驾驶着飞机,一面向四周环视。这时,敌机已坠地爆炸了。

在总结战斗经验时,张怀连深有感触地说:“在有相撞感觉之时,正是有效歼敌之际(距敌200米左右)。”这意味着飞行员首先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同时还要有精湛的技术。可见,只要有敢打必胜的信心,有一流的战术和技术,就可以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

四、设“埋伏”再击“萤火虫”

美国引以为豪的无人战斗机接连被中国空军击落,这让美国军方大为光火。在美国空军的强大压力下,瑞安公司对“萤火虫”无人机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先后推出了28种改型机。这些飞机与它们的“前辈”相比,不仅飞得更高、更远、看得更清楚,而且也更“聪明”了。瑞安公司技术人员不无得意地宣称:“让米格飞机望‘无人机兴叹的时代已经来临。”

为了干扰中国空军的拦截,美军还想出了一个阴险的方法——使用147N型“诱饵”无人机。147N并不具备侦察功能,它总是和无人侦察机一起发射,到达预定空域时就与侦察机分道扬镳,然后迅速加速逃窜,引诱对方歼击机追击。它的惯用伎俩是一旦被盯上,就把尾随的歼击机往大海上空引,并不断变换飞行模式,让“盯梢者”疲于奔命。据说有一次,一架越南空军战斗机因为紧咬住147N不放,燃料耗尽坠入海中。147N飞行速度很快,如果逃跑成功可以回收使用,如果不成也帮助了真正的无人侦察机,由于其功效显著以及高达80%的损毁率,147N型无人机曾一度供不应求。

“萤火虫”无人机性能的改进给中国空军的拦截造成了新的困难。一是当中方歼击机爬升到与“萤火虫”相当的高度时,速度就会慢于敌机,不能接近射击;二是在这个高度上歼击机由于速度慢,抖动过于厉害,难以瞄准敌机;三是无人机航线曲折多变,跟踪困难。

虽然美军新型无人机的侦察飞行得逞了几次,但其活动特点和规律也被中国空军摸透,他们发现无人机的飞行程序是事先设定的,无法更改,这样就可以推算出无人机的航线,在其必经之路上布下埋伏,等着“猎物”自己送上门。这个发现等于掐住了这些“空中飞贼”的“咽喉”。

中国空军的新战术很快收到了效果,1968年3月22日,中国空军导弹二营在广西宁明地区上空击落美军无人机一架,首开用地空导弹击落高空无人机的纪录。

此后,中国空军连战连捷,又击落美军无人机2架,并创造了用老式战斗机击落无人机的传奇战例。1970年2月10日上午9时左右,海南陵水机场突然警铃大作,雷达发现有敌机入侵海南。海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周新成和祁德起立即驾驶歼-5战机起飞迎敌。两人起飞三四分钟后就发现了目标,然而亚音速的歼-5战斗机(仿制苏联在20世纪40年代末研制的米格17战斗机)在战斗中只能飞到1.6万米高度,两人却发现“萤火虫”正在1.8万米的高空悠然飞行,根本无法靠近,但是已经熟悉无人机飞行特点的中国飞行员并未着急,他们知道,无人机很快便会降低高度。两人驾机跟踪了一段时间后,“萤火虫”果然开始按预定程序降低了高度准备加速逃离,一下就落入歼-5的火力范围内。周新成抓住这个绝好机会连开数炮,击中敌机尾部,“萤火虫”顿时变成了“着火虫”,拖着长长的火舌一头栽进了海南岛五指山的一片森林中。

至此,中国空军共击落美国“萤火虫”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20架。此后,美国基本上停止了使用“萤火虫”无人机对中国的侦察。

(责编 宋平安)

猜你喜欢

王牌敌机侦察机
《王牌对王牌7》开播《天赐的声音3》官宣阵容
《王牌对王牌6》原班人马回归
敌机不可怕 让民工吃饱更重要
王牌稀 土
SR-71侦察机
单兵扛导弹
敌机不支,腾空逃去
偷架敌机开回家
EP-3A和EP-3E电子侦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