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艺术审美走进语文课堂

2008-12-18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

王 芹

【摘要】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使艺术与文学和谐地融为一体,既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热情,也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 多媒体技术 艺术审美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指归。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以达到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品读就是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艺术与文学是相通的,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使艺术与文学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使艺术和语文课堂有效结合,能使文字、画面和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阀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热情,从而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自控能力较差,上课铃响后往往需要2到3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这样无疑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及课堂学习的效果。如何让学生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呢?最为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躁动的心平静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心理学上认为音乐通过其音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节奏舒缓温柔抒情的音乐有助于缓解紧张急躁的情绪。于是在一堂语文课之前,我尝试在课前几分钟开始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舒缓的音乐一响起,就马上吸引了好几个在教室外聊天嬉闹的学生。等学生们陆陆续续回到教室,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时,整个教室正回荡着古筝名曲悠扬、美妙的旋律,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们躁动不安的情绪逐渐被转移了。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都已经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音乐是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果能在课前播放与当天的教学内容相近风格的歌曲,不仅为紧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营造艺术氛围,而且能引导学生进入相应课文的审美意境中,从而收到良好的候课效果。

二、在教学中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催化剂。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自我约束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兴趣会唤醒他们学习的主动意识。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如能借助音乐图画等艺术手段,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一剪梅》一词,李清照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相差很远,而夫妻相思这种抽象的情感对于仍然是孩子的学生们来说也无法真正体会。如何让学生体味理解本词的意境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以《一剪梅》为歌词的歌曲《月满西楼》在课堂中播放,学生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缠绵凝重哀婉惆怅的曲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他们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结束,学生都感觉意犹未尽,强烈要求再播放一遍。两遍过后,当我让学生来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时,他们已经能通过曲调的风格感受到乐曲中传达出来的夫妻分别的缠绵悱恻、哀婉惆怅之情,从而较准确把握了这首词的意境。因此学生们回答踊跃,课堂气氛热烈。下课时我又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请大家回去学唱这首歌,明天上课时大家一起来合唱。”学生高兴的说:“没问题,学唱歌可比背诗容易多了。”第二天,当我要求学生将歌词默写出来时,学生们无一例外的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通过音乐,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利用图画的直观的效果,巧妙解决教学难点

思想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手段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诗歌表达手法中的工笔和白描这两种手法,源自于中国画的两种技法。这两种手法对于没有美术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更谈不上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辨别这两种手法。在讲解这两种表达手法时,我并没有着急讲解这两种手法的概念,而是将事先从网络上下载的两幅画(一为白描画,一为工笔画,见下图)用幻灯片的形式投影出来,让学生先比较一下这两幅画的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合信息后得出结论:工笔画的特点是颜色浓重,精密细致,一丝不苟;而白描画是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朴素简洁。在此基础上我再将这两种画法延伸到诗歌表达手法中。工笔,其实就是指对形象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白描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结合具体的诗作的品读分析,学生就很顺利地了解和掌握二者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并通过巩固练习学会在诗歌中辨别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手法。由此可见,如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直观感受,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更能使之顺利地突破学习的难点,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通过艺术表演等方式再现经典文学作品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在感官的前面”。意思是说,学习知识要尽量的直观。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从而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名著作品。这些作品韵味隽永经久不衰,是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有些名著所写内容距现代生活遥远,给人陌生感,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高中教材中选入的戏剧单元,虽然都是戏剧史上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但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阅读到干巴巴的文字剧本,无法真正体验到戏剧表演的魅力,故而学习兴趣不高。考虑到戏剧具有舞台表演的特点,在教授这个单元时,我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学生表演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先在班级里挑选出一些学生,要求参演学生在表演前先揣摩人物的性格以及相应的手势、口气、表情等,并在表演中体现出来,表演完后再让全班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对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这种新颖活泼的课堂模式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许多学生主动要求参加表演。为了演好角色和做好评论,学生们课前都主动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学习时通过教师的点拨和点评、同学的表演,最后都能较为顺利的准确理解作品内涵。艺术表演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直观形象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言,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自体验到了参与学习过程的快乐,对戏剧等经典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真正落实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标。

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展示语文课堂中的艺术魅力,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艺术审美教育与语文课堂的结合,能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资源,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构建了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大面积提高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王芹,福建省厦门湖滨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