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绚灿致极 归于平淡

2008-11-27

大舞台 2008年4期
关键词:宋代审美陶瓷

孟 涛

【摘要】宋代崇尚一种清淡雅致的艺术审美。我们从工艺美术中的服装、陶瓷可以看出其高雅的艺术格调,主要的原因是宋代社会在政治领域、宗教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策略,即右文抑武的政治策略,三教兼容的宗教策略,复兴儒学、重整礼纲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宋代 审美 服装 陶瓷 清淡雅致

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演变中,宋代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蕴含了封建社会后期新的审美意识,审美风尚和审美理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明言:“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光铭也指出,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到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清所不能及”,并强调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中,孕育了宋代审美体现出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新特征——清淡雅致的风格,不论陶瓷、服装、绘画都呈现出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正如苏东坡所推崇的“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也就是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言:“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简朴、儒雅的宋装

从某种意义上讲,服饰是记录人类文明的历史文化符号,从古至今,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史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内涵。宋代服饰由于受理学等文化的影响,抛弃了唐人开放、裸露的样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服饰观念。唐人崇尚丰肥,追求雍容华贵,喜欢张扬, 宋代服饰的自然、含蓄、清雅之美绝不逊色于唐代服饰。而宋人却比起前者更为深刻,更为成熟,更具有文化底蕴。宋代服饰的儒雅,是对唐代开放、热烈、张扬服饰风尚的一种革新。从这一角度看,宋代服饰在中国服饰文化历史长河中是具有创新意义。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博士聂崇义上《三礼图》,在尊重历朝历代的服装制度的基础上,奏请重新制定服制。百官的朝服制度做了调整。编《三礼图》的宗旨,照聂崇义的说法,是“详求原始”,即详细地考证古代制度,“遵其文”,“释其器”,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之旧”。两宋服饰又恢复了自古以来宽袍大袖的风格,儒家所以倡导的简朴之理,在宋代服饰风尚中尽显。在宋代前后三百多年间,服饰风格式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宋代服饰风格以复古、尊古、简洁、儒雅、端庄为基本特征。由于宋代整个社会舆论主张服饰不应过分豪华,而应崇尚简朴。皇帝曾三申五令,多次申饬服饰 “务从简朴”、“不得奢僭”。如绍兴五年(公元1135),高宗对辅臣说:“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许入宫门。今无一人犯者,尚恐士民之家未能尽革,宜申严禁,乃定销金及采捕金翠罪赏格。”因此,宋代的服饰文化不再追求艳丽奢华,而是趋于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女子服装上身穿窄袖短衣,即襦和袄,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褙子在两宋十分流行,因为该服装本身具有“便事”、“利身”之优,它穿起来不紧也不松,不严也不露,恰到好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都收敛了许多,如深衣般合乎“规知准绳”,十分符合当时的审美,到了夏天,宋代女子一般多穿衫。衫大都数以轻薄的材料作成,颜色也以素淡为主。宋人诗文中的“薄罗衫子薄罗裙”的正是这类服饰。女子下装的裙子,颜色较为清淡,通常采用间色,例如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色,或素或绣,质朴、清秀,强调本色给人以优雅的感觉。由于受理学的影响,“礼”作为一把尺子规范着人们的服饰行为,即“合乎礼仪”,不合乎礼仪的一概被禁止,比如有一种叫纱公服的,夏天穿着凉爽舒适,很受欢迎,但是因其质料轻薄、透明、有伤观瞻,不合教化,而受到正统理学家的非议,一度被统治者禁止。而宋人的这种服饰观念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也带来大的影响。

二、幽雅、秀丽的宋代陶瓷

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为中外学者誉之为陶瓷的典范,所以,有人说宋代是一个“瓷的时代,不仅规模、制作技术,还是艺术水平,都达到火纯青的境界,宋代的瓷窑遍布全国,著名的瓷窑有官窑、定窑、哥窑、汝窑、钧窑等。宋瓷造型讲究完整、圆满、和谐,从轮廓、到内部都组合得自然得当,恰如其分。以中国瓷器史上流行时间最长、最受人们喜爱的梅瓶和玉壶春瓶为例,这两个造型都是在北宋时期创造的,梅瓶的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逐渐收敛,具有一种挺拔刚劲、而又雍容大度的美感。玉壶春瓶是侈口、细颈、圆腹、圈足,由于瓶体重心在下部,因而显得端庄秀雅,优美舒展。小巧玲珑的造型与柔软温和的曲线,让人感受到一种玉的纯美的韵味。宋瓷没有艳丽的色彩和华丽的花纹,而多以其细腻的釉色呈现出典雅涵蓄、高贵朴实的美感。宋瓷以单色瓷为主,五大名窑除了钧窑釉色鲜艳外,其它各窑无一不是靠细腻精致的单色釉取胜。如龙泉釉的粉青釉,釉色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梅子青釉色浓郁青翠,类似碧玉的色泽。温润滋厚,深沉凝重,是青瓷冰肌玉骨的完美再现。宋代在此时期的五大名窑中,有白瓷的只有定窑一家,白瓷改变了历史悠久的青瓷传统,定窑烧制的白瓷,胎薄质坚,釉色柔和莹润,光洁如美玉,釉层薄润细腻,白中略透牙黄,色彩柔润恬美,而黑釉瓷则以自然天成的肌理美,为单色瓷增添了新的艺术风采。被誉为“蓝色的宝珠”景德镇的青花瓷材质的精美可谓上乘,在造型和装饰纹样方面异常精美,历来为人们所倾倒。瓷体是蓝莹莹的基色,色釉明显而变化微妙。翠碧青湛的雅丽色彩,静中有变。同时期汝窑的釉汁稠厚莹润,通体有细片冰纹,色彩多豆青、虾青色,介于蓝绿之间,灰而不暗,翠而不饱,具有柔和淡雅的美感。钧窑的彩瓷具有乳光磷磷蓝天彩霞般的釉色,瓷器上出现了“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紫红、紫蓝或玫瑰紫的色彩。吉州窑生产的“鹧鸪斑”是瓷器釉色造成象鹧鸪颈上的那种紫蓝、粉青、暗绿、黄色等。另外还模拟夏夜星空的油滴釉,即是在黑色底釉釉面上,布满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圆晶点。宋瓷简洁优美的造型、柔和莹润的釉色、精湛的工艺,使宋瓷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般器物的功用价值,成为一个时代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三、宋代的政治、文化、哲学、宗教对宋代清淡雅致的风格的影响

“右文抑武”是有宋代一代统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宋代向以“郁郁乎文哉”而著称,赵匡胤在开国之初,便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控制将帅,由中央和皇帝直接掌握兵权。在推行“抑武”政策的同时,又实施“右文”政策。右文政策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除了兴办学校、普及教育和尊崇儒教、兼容佛道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大力推行文官体制,实行科举选官。宋仁宗时大臣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文官制度的出现,使宋代文臣的地位得以极大的提高。在重视文臣、优渥文人的同时,宋代统治者还为有志于天下的文人士大夫铺设了一条通途,那就是科举考试,通过科举考试,大量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庶族地主出身的文人得以走上仕途。宋太祖曾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宋太宗也非常重视人才选拔,他曾言:“朕欲博求俊义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谓致治之具矣。”另外,宋代帝王、地方官员也作各种“谕俗”、“劝学”之文,勉励百姓学习,这样,在宋代上自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到各级官吏、地主士绅乃至一部分平民百姓,构成了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层。他们与前代文人相比,文人意识更为自觉,他们的文化创造活动,也因此渗透着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这种强烈的文人气质渗透到审美文化中,则表现为含蓄内敛,崇尚朴澹自然,追求清新儒雅的文人风度。使人感到一种平易清淡的美。

在哲学领域,“程朱理学”是统治思想核心,宋代理学提出:“人之一心,天理胜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在文学艺术上,主张朴素玄化,反对错彩缕金,雕章琢句的浮华作风,诗文以平淡自如、文辞流畅为目标。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宋代审美充分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文化史名家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一书中对宋代文化这样论述:“所谓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宋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间;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词婉约隽秀,细腻雍容;宋诗如沙如葛,思虑深沉。”

宋代的统治阶层崇奉道教,在全国大力扶持和推行道教。道学“静为依归”,“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五色令人目盲”。青色的幽玄、静寂正适宜这个时期的审美情趣。一般而言,统治社会的意识往往会影响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因此,在理学盛行的宋代,人们追求的是造型美学上的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而反对矫柔造作的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高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学高度。

结语:宋代审美讲究的是细洁静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表现对神、趣、韵、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应相协调,并相互补充,成为一代美学风尚。冰肌玉骨的单色瓷,儒雅的宋装,看似平淡,但淡中见浓,言在意外,看似平淡无奇,但无奇中有奇,无色中有色,诚如《大毗婆沙论》中所言:“境,通色、非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为、无为,相应、不相应,有所依、无所依,有所缘、无所缘,有行相、无行相。”宋人所发展的这种审美理想,成为其后近千年中国审美取向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蔡襄.《蔡忠惠公文集》卷,[M] 四库全书本.

[2]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3] 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M] 东方出版社,北京,1999。

[4]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M] 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1995。

[5]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 [M],东方出版中心,2004.

[6]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5。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宋代审美陶瓷
趣图
陶瓷艺术作品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陶瓷鉴赏
陶瓷食具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