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之道 源在人心

2008-11-24马泳译

大舞台 2008年3期
关键词:练字人心人性

马泳译

初秋,在书法会馆幽雅的“觅源斋”里与书画家谢志民一席长谈,从书画谈到《论语》,说到佛教心理,古今中外,无话不聊,似是无边无际,可又一以贯之,艺如其人,字如其人,智慧之道,源在人心。

与志民相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那时二十来岁,聪明伶俐,活泼快乐。在长安电影院任美工,每月画的电影广告画,构图巧、色彩好,有时看广告画的人比看电影的人多,在和平路那一段,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时,志民就开始练字,他没有过高的学历只是凭着对书法的一种爱好在不断刻苦的练字,经过自己的努力曾多次在省、市书法大赛中获奖。志民在电影院除了画广告、练字,大量的时间还要跑片子,放电影,那时他活的特真实。后来,他入民政部门,干了一段与艺术无关的工作,干脆他辞职了。这在当时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胆识啊!志民在商海中闯荡了十几年,在不断地挫折、不断地机遇中,体验着人生的另一种风采。他说:“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中心,或把他特殊的时期的个人生活经历作为立身处事的唯一标准,且时而难于自省。”正是这样的一个经历,志民在社会的海洋中并没有迷失自已,在“无自我状态”下的经商积累,逐渐的发现了“自我”的存在,找寻到了人生的归宿和人心的状态。他接着说:“对人‘本质的认识一定要跳出个人局部生活的自然局限,或许你会真有收获”。时间到了本世纪2000年后,他的“人生自救”完成了蜕变的过程,艺术的觉悟已经苏醒,逐步过度到自觉状态。因为艺术的真诚和人性的本善在这里契合的最好。他以成熟的人生定位、洒脱的人性情感。与艺术追求的生活化情趣,使他的艺术人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这时的书法作品,已经凝炼成他诠释人生的话语标志,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魏形已逝,却存魏趣,将隶书的柔美与平和,墓志书法的鲜活与率真作为终极追求的目标并贯穿方折时圆勒,拐划处柔动的艺术理念。正,是一切的基础,做人作品概莫如此。得一严又易失一趣,得一趣又失一严,所以书法家就要从中找到“度”,儒家讲“中庸”就是讲一个“度”的问题。志民对书法的追求是,刚柔并济,圆中带方,方中带圆,在方中用圆来化,在圆中用方来冲,即逢直则曲,遇曲则直,这种艺术观的指导思想的源头,无不是中华圣贤哲人思想的国学精萃,是作者对艺术人生的一种大彻大悟,他表现的思想是一种宽容和谐的智慧,是书法延伸到生活层面的实力积累。1987年他荣获河北省首届书法评展金奖、河北省首届省会员书法作品“长城奖”。志民在解释这种自然状态的书法艺术时说道:“自然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其状态的形成无不是在刻意量化的结果。所以要将技巧融于本能意识里,休眠于肌肤中,回到最初的‘感觉,让真实的本能再现,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传达人心良好状态,传递快乐的雅和清正人性理念。”正是。知而生智。志民常讲的智慧一词中,包涵了更多宽厚容纳的哲学命题。他在《随笔录》中,做了大量的关于人生、艺术、世界、人心问题的诠释,文理精辟字字珠玑。他长期担任着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工作,极力倡导学员要“学、疑、悟”,在学习书法中,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在生活中感悟艺术的真诚和人性的本善,他致力于推行书法的生活化、人性化,使其达到“从心所欲,而不愈距”,使书法成为表现人性高尚、人性和谐、社会理想,展现中华民族审美境界的一个载体。除其无他,否则以书而书,则不能开智,终究是一个书匠,而决成不了艺术家。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志民在课堂上大讲《论语》、《中庸》等国学名著,阐述佛教的觉悟人生的微妙意理,讲小品《卖拐》的虚实结构,深入浅出,妙语连珠。

我惊诧,志民在这几十年中所经历的和提纯的是何等的宝贵的人生矿藏。他豁然、洒脱的人生态度和侃侃而谈中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情绪,深深地感染着我。而我与他同处一个时代,在人生历练中遭遇的坎坷,反而成为思想包袱。他送我一册《随笔录》,说答案就在里边,我翻开细读,只见上面一段话写道:“人生不同章节的体验,皆值珍惜,因其是组成整体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或缺少都是憾事。也就是说不因此时的困顿而放弃心身的体验,更不要轻易越过。或许走过回头一看,它正是整体组合的最重要的细节。”

走在槐安路上,昂头看着蓝蓝的天,心舒畅了许多,思绪也跟着飘舞起来。

白云在笑,花儿开的更艳。

猜你喜欢

练字人心人性
自由
最冷不过人心,最暖也不过人心
芭蕉上练字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练字真的好烦啊
漫画哲理
爆笑四格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