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优秀作文的写作启示

2008-11-21孙卫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9期
关键词:立意选材语言

【摘要】高考优秀作文从内容上看,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从选材上看,涉猎广泛,材料贴切;从语言上看,行云流水,情感充沛;从卷面上看,干净整洁,字迹美观。高考优秀作文的这些特点启示我们:除端正态度、勤习书法外,还应不断尝试,努力做到感悟生活、深刻立意,一材多用、巧缀成文,文采飞扬、斐然成章。

【关键词】高考优秀作文 立意 选材 语言

高考优秀作文大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从内容看,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从选材看,广泛涉猎,材料贴切;从语言看,行云流水,情感充沛;从卷面看,干净整洁,字迹美观。向优秀作文看齐,除了端正态度、勤习书法外,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下尝试。

一、感悟生活深刻立意

相对于广泛贴切的选材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表达,我们在文章中展现出的深刻的生活感悟往往更能触动阅卷老师。纵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考生都能在以下方面展现其感悟:

1.独特的角度,精巧的构思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构思是“驭问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即构思是写文章头等重要的事。构思最为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善于开掘,从总体上反复酝酿。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你是什么人》,以卢梭《忏悔录》中的一段话开头,以荀子“日三省乎己”结尾,指出“时代不同,人们的认识也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因而对人的评价也不一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进而提出“人道主义、环保意识、和平观念、公平公正”等应当是每个现代人的“自我规范的准则”。文章构思角度非常独特,由古及今,旁征博引,表现了多样性与唯一性的辩证关系和驾驭材料的高超技巧,真是令人拍案叫好。

2.细微的观察,以小见大的笔法

2000年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位考生作文中就做到了“把日常生活的矿石变成宝贵的金子”(契诃夫)。该文从一次遇到棘手的数学题写起,由看到一只小黄蜂撞在玻璃上想飞出去入手写自己的感受:“连最微小、低级的生灵小黄蜂尚能遇挫折时静下心来换个角度去思考,去寻求生命的出口,何况自诩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呢?……看问题的角度越多,你生命的出口就越多,生存的机会就越大。”作者善于观察,能在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见的新鲜的东西,并拿来为我所用,以小见大,借物以寓其意。文章论怎样对待挫折、成功、生命、人生,因为使用带了生活露水的有特点的细节材料,显得极富哲理性。

二、一材多用巧缀成文

许多同学都苦于没有足够的素材而为自己的高考作文担忧。其实“材不在多,会用则灵”。研读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看到一些材料连续几年出现在众多高考佳作中。如项羽兵败乌江、陶潜归隐田园、苏轼赋诗赤壁……而且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只要善于捕捉,勤于思索,我们也可以把手头有限的素材写入不同的话题,巧缀成文。

例如,以“诚信”为话题的语段:

苏武忠贞爱国,拒绝折节叛国,甘愿与羊为伍。地窖冰冷,他咽白雪啮毡毛;北海荒远,他“掘野鼠藏草食而食之”。他用赤胆忠心奏响了千古绝唱——贫贱不能移,富贵犹能忘。(四川考生《永远的苏武》)

同样是“苏武牧羊”这一材料,我们也可以将它和“选择”、“忘记与铭记”、“暗影和阳光”等话题勾连起来。

[示例1]以“选择”为话题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头到白发,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老的丰碑。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样固执的人?”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索永恒的答案。

[示例2]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为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示例3]以“暗影和阳光”为话题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枝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他就是苏武。当他被匈奴人关进地窖时,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充饥,地窖冰冷黑暗,他却热血沸腾,心中充满阳光。是啊,是大汉朝的光芒照射着他的心灵。暗影是庸人身后长长的叹息,阳光是奋进者心中燃烧的火炬!

如此语段,观点鲜明,文笔流畅,并且与话题紧密相连,怎能不打动阅卷老师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的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需要注意的是,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结论要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上。叙述事例语言要简练,内容要充实。

再如:以李白为例,可以写材与非材,自然与心灵,出与入,个性、尊严等。而苏轼赋诗赤壁这一素材可表现忍耐、勇气、挫折、人格、信念、财富、灾难、审视自我、学会接受、多彩的美、摆脱内心重负、精神生活的魅力等众多话题。

总之,在一材多用的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多侧面和多角度认真分析材料。分析时又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在广度和深度上对原材料进行扩展、发挥,并融进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此,我们方可运用手中有限的材料,以不变应万变,在考场上写出动人的篇章。

三、文彩飞扬斐然成章

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应该是美丽的面庞了。恰如袁枚所云:“美人当前,灿如朝阳。虽抱仙骨,亦由严妆。匪沐何洁,匪熏何香?”我们在文章中处处显示出的流畅而又富于文采的语言无疑会吸引读者。从诗词的披沙拣金到语句的跌宕起伏,从音韵的和谐到层次结构的排列,从情感的抒发到哲理思维的开启,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采之处,直接影响印象分的判给。

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幽默地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追求,考试中熟练地“包装”语句,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会使自己的作文生色,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使我们的文章脱颖而出,决胜千里。下面从标题、开头、结尾三方面介绍几种语言出彩的方法。

1.迷人标题亮人眼眸

文如其人,字如其面,而标题则恰如其双眸。明眸善睐往往先声夺人,新颖别致、文彩飞扬的标题,使人赏心悦目。“切合题意,符合文体;富有文采,富有创新”,这四条考点要求首先从标题显现。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眼”,是“窗口”,是“前沿哨所”,是第一印象。好的标题能让阅卷老师油然生爱,怦然心动,慨然给分。你能“慧眼传神”,我方“一见钟情”。那么怎样使标题亮丽迷人呢?不妨试试以下几种形式:

(1)引用式。直接引用与中心材料相吻合的诗文、名句做文章的标题,这类标题含蓄典雅,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极易引起阅卷老师的青睐。例如:《问世间情为何物》、《莫让浮云遮望眼》、《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移借式。把甲行业术语引入乙领域,通过临时错位、替代取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如:《拍卖诚信》、《守住心灵的契约》、《联想1+1》。

(3)翻新式。对一些与文章中心基本契合的名篇题目、诗词、成语以及广告等巧加改造、增删或变换个别词语,翻出新意,拿来做标题,以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例如《阿Q新传》、《爱是怎样炼成的》、《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爱问才会赢》。

(4)修辞式。就是锤炼修辞,以达到言简旨远、新鲜活泼、形象生动的效果。例如:《人生拒绝抄袭》、《梦想在现实中起舞》、《让心情打个盹儿》。

(5)公式式。有些文章的内容常常涉及几种因素关系,这时可以借助相应的数学、化学、物理等公式来做标题,这类题目新颖夺目,很受欢迎。例如:《7-1=0》(话题“诚信”),《1+1≠2》、《1+1>2》(话题“合作”),《天才=勤奋+汗水+方法》(话题“成才”)。但拟此类标题要注意:在行文过程中对过于抽象的数字一定要在适当的位置做相应的解释。

拟题不只是单纯的技巧,而是思想的提炼、语言的积淀。有一个装满思想的头脑,才会有一双明亮的眼眸。有了语言的丰厚积淀,才会心有灵犀、出手不凡。记住:拟题异彩纷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灵美凤头展示才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的开头很重要。文章有了好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就含有这个意思。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并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略表如下:

(1)开门见山,话题点穿。如果你在高考作文中选择议论文,不妨“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话题,单刀直入,亮明观点,让急于知道你的文章是否符合题意的阅卷老师吃一颗“定心丸”。例如《不诚不信不为过》一文开头这样写道:“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我们都讲究待人诚实守信,喜欢老老实实做事的人;可是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

(2)景语传情,铺垫渲染。如果你选择记叙文,可借助景物描写在开头营造意境,借景传情,这样既为下文的叙写作好了铺垫,又能给文章涂染一层文学色彩,从而令阅卷老师渐入佳境,引发共鸣。例如《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一文开头这样写道:“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

(3)摄取镜头,具体生动。选取能体现话题主旨的生活镜头入手,写来形象、具体、生动。例如《五颗亮亮的心》一文开头这样写道:“风雨中,三位老人正挤在一把伞里,冻得脸色苍白。尽管他们坐在屋檐下,可是雨还是不停地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此时,他们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4)名句发端,文采斐然。如果你想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取胜,你可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作为全文的总领。这样的开头,文采斐然,韵味十足。例如《给灵魂一个支点》一文的开头:“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翘起来!”

(5)设问引入,带动全篇。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以这种方式引入,既可很快入题,又可带动全篇,何乐而不为呢?例如《人格》一文的开头:“何谓‘人格?人格即人的道德、品格、节操。”

(6)寓言故事,倍感新鲜。如果你想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在文章的开头写一两个小故事,借助故事导入话题,引出论点。例如《感情亲疏影响对事物的认识》一文这样开头:“有位母亲总是认为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即使他在做服务员时打碎了不下十个碟子,做售票员第二次出车就丢了钱,做邮递员时竟把别人邮寄的信件给人家全送了回去。终于儿子去当兵了。三年后母亲自豪地去参加儿子的检阅仪式。人们望着走过的队伍哈哈大笑之时,母亲却激动地放声高喊:‘哦——亲爱的保罗!他们都走错了,只有你走对了!”

(7)借助修辞,焕发光彩。如果你想用语言文采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可在文章的开头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使语言如珍珠美玉,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这种方法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评卷老师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拥有答案的幸福》一文的开头:“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3.闪光结尾余韵悠长

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有耐人寻味的结尾。考场中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式:

(1)呼应式。结尾点题与文题遥相呼应;或与开头相照应,凸显主旨。例如《找回诚信》一文:“雨,哗哗的雨,豆大的雨点不由分说地砸了下来。眼前白蒙蒙一片。”(首)“雨依旧不见小,真希望它能洗去多余的灰尘,还我们光彩明亮的世界!”(尾)

(2)点化式。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升华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中心深化。例如《诚信》一文的结尾:“三个故事,五颗诚信的心,不感人,情却很真。人活着不就是坚持这么个理么?”

(3)归纳式。例如《破碎》一文的结尾:“破碎是什么?是责任,是诗篇,是失败,也是成功……答案就应该这样的丰富多彩。”

(4)余韵式。例如《诚信》一文的结尾:“成长大学的第二篇补充说明又发出去了……”

(5)引用式。例如《心灵的选择》一文的结尾:“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我们一定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只乐而乐,而且要做得更好。”

(6)设问式。这种结尾提出问题,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例如《心灵的选择》一文的结尾:“朋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面对这两者,你选择谁呢?”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善于根据所写文章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恰当而巧妙的结尾。

★作者简介:孙卫东,河北灵寿中学教师、教研组长。

猜你喜欢

立意选材语言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说“立意”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我有我语言
选材“碰头”好热闹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