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亮出你的文采来

2008-11-21樊红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9期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摘要】在高考作文评分的“发展等级”要求中,“有文采”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有文采”不只是体现在抒情类的写作体式上,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通过对称句、反复句、假设句、比喻句、排比句、引用句等句式的运用及词语的选用来达成。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有文采 句式运用

今年高考作文评分,特别规定了“发展等级”,该等级的重要一项便是“有文采”。“有文采”其实就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得当,意蕴含蓄。那么,如何使我们的高考作文有文采呢?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约二十年,积累了一些方法,下面就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写出文采的主要技巧挑几点谈谈。

一、对称句

所谓对称句就是运用一组或几组字数大致相等,语法结构大致相同,所说内容相反或相近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如果运用得当,将使你的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文采斐然。

[例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从善如流》

这段文字中,“兼听则明”与“偏信则暗”为句式的对称。“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与“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与“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与“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既是句式对称,又是事例对举。这一组组对称句的运用,既用足了论据,又使语言曳生姿。

再看几例:

[例2]在绚丽多姿的生活中,小节是最真挚的一幕;在酸甜苦辣的人生中,小节是最美丽的一色。摸索小节,就是摸索人生。

——《小节的心声》

[例3]成功了,不欣然自喜;失败了,不心灰意冷。迎接生活馈赠的鲜花与美酒时,坦然泰然;面对生活的刀风剑雨时,毅然凛然……人,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远离自负与自卑。自强不息者的头顶,永远是晴空万里。

——《自卑·自负·自强》

二、反复句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反复有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两种。我们所说的反复中心句(词),是指把能体现中心主旨的句子或词在文中或段中连续或间隔出现。其作用是:在内容上,因为句句紧扣中心主旨,因此可使中心突出;在形式上,由于它的出现,可使层次更清晰;在表达上,因其常与排比句连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与节奏感。反复中心句(词)手法,既可用来构段,又可用来构篇。

[例1]牵挂是一种美,却也是一份辛劳,天地间担起这份辛劳的,都是心中充满着爱的人。父母牵挂远方的游子,新婚的军嫂牵挂戍边的丈夫,学业有成的弟子牵挂白发苍苍的老师,德高望重的将军牵挂未曾脱贫的老区。牵挂是流沙河笔下那夜夜歌唱的蟋蟀,牵挂是余光中心中那等待启航的客船,牵挂是“来日纬窗前,寒梅著花未”的询问,牵挂是“乡泪容中尽,归帆天际看”的凝望,牵挂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书,牵挂是那声共婵娟的祝福。牵挂是连接亲情的纽带,牵挂是沟通友情的桥梁,牵挂是贯穿爱情的红线,牵挂是人间至爱的升华。

——《牵挂》

这篇习作中,“牵挂”一词出现达十五次之多,既使文章紧扣了中心,又造成了一种语言如江河之水奔腾而下的滔滔不绝之势,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达到美的享受。

我们再看一篇佳作:

[例2]

我若为官

女儿亲否?亲!女婿亲否?也亲;夫人亲否?更亲!王忠肃公,身为“长铨”,调升女婿,易如反掌。然而,竟坚拒女儿、夫人所求,不顾女婿要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拒不调婿。作为一个封建官吏,诚难能可贵也!

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

俗语说:“人非草木,焉能无情!”王忠肃公,也有人之常情:他何尝不希望女儿常倚膝下,骨肉团聚?他何尝不希望女婿得居高官?他何尝不希望满足夫人的愿望?然而,徇于私,则悖于公;顺于情,则逆于理。在公与私、理与情的矛盾面前,究以何者为重,是检验清官与否的试金石。王忠肃公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忠于公、逆于私,毫不为亲情所动,秉公执法,刚正廉洁,一身正气,千古留名!

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

令人痛心的是,今天的某些领导,竟利用手中之权,图谋私利;或安插私人,或大造别墅,或侵吞公款......他们简直连清廉的封建官吏都不如!所幸者,这类蛀虫,终为少数,而广大干部,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保持了无产阶级的本色。这方面,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是我们的楷模。他老人家身为总理,却以人民公仆自任,为了革命事业,日理万机,呕心沥血,生活简朴,毫不特殊;对于侄辈更是严格要求。一九六八年初,他的侄女,年方十六,就插队内蒙。两年以后,当地政府决定安排她参军,总理得知,语重心长地开导她:“内蒙那么多人,单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的面子上?我们不能特殊,一点也不能!”秉建同志听从了伯父教导,决心在边疆安家落户。凡知此事者,无不为之感动!敬爱的总理,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必为周公之官!

——《我若为官》

在这篇习作中,作者运用了中心句“我若为官”来反复构篇,就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也就增强了文采。

三、假设句

先看一例: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很显然,这是一道假设句的仿写题,说它“牵涉到有关议论文的方方面面。既检测了议论文体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又考查了语言的实际操作能力”者有之;称它测试了“依照特定的语言环境,将所学的各类静态的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运用能力”者有之;称它“为我们平时议论文阅读和写作提供了优化训练途径”者也有之。通过以上评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通过假设句的写作对学生进行语言文采训练,毫无疑问是切实可行的。

所谓假设句就是通过对假设条件下可能产生结果的推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一种分析方法。因其用假设复句构成,所以称其为假设句。

我们再看两例:

(1)正反对比式:

[例1]其实,历史已不只一次向人们鸣响了警钟,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信了扁鹊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又怎会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而精兵简政,又何以能变成贵州的“小老虎”而吃掉庞然大物的“东洋驴”呢?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2)例证式:

[例2]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四、比喻句

因为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所以,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比喻,除了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外,还能把深奥的道理、抽象的事物,浅显地、具体地表达出来,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独特作用。它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议论文。

比喻在议论文中,小而言之,可作为修辞手法运用,以句为单位出现;大而言之,它可作为论证方法使用,以段或篇为单位出现。

我们来看两例:

[例1]理想是前进的航标,实干是扬帆的航船;没有航标,航船就会触礁沉没;有了航标,航船也达不到目的。想盖大楼,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想要流长,必须有不竭的源泉;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有把理想变成实干的精神。

[例2]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童年是一首馨香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地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送我自由自在地飞翔。

——《成长的心曲》

这两例,作者都运用了比喻,把本来属于抽象范畴的“理想”、“实干”、“童年”、“少年”和“青春”等分别比喻成“航标”、“航船”、“馨香的乐曲”、“清纯的乐曲”和“蓬勃的乐曲”,既贴切,又生动形象,更增添了文采。

五、排比句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起来用,叫排比。它可由词组构成,也可由句子构成。它可以句与句间构成排比,也可段与段间构成排比。它既可以用来议论,又可以用来抒情、描写。在各种修辞中,它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排比句如运用得恰当,可极有力地增强文章的气势。请先看下例:

大度读人,才能读出“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开阔;大度读人,才能读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怀;大度读人,才能读出“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的睿智。

大度读人,是有情地解剖别人,是无情地解剖自己。大度读人,读来读去其实是读自己,读自己怎样做人。

——《大度读人》

其实,排比句是学生习作中用得最多的,我们再举几例:

[例1]今天,你将看到我们的阅兵队伍,每一步都是75厘米,脚离地面25厘米,军姿绝对标准,步幅绝对准确,步速绝对均匀,走向绝对笔直。这气势有如春天大河上下开裂猛烈撞击的巨冰,有如倾闸而出的熔炉钢水,有如夺路而下的黄河壶口瀑布,有如纵横驰骋大漠荒原的骏马,有如滚滚而来的钱塘江大潮……

[例2]幸福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朵鲜花,一片绿叶,可以带来幸福的气息;一间陋室,一卷书册,可以领略幸福的风景。幸福不仅在于物质的丰裕,幸福更在于精神的追求与心灵的充实。

幸福是一种感受、一种意识,是柔风拂面的惬意,是玫瑰盛开的芳香,是远处掠过湖面传来的小夜曲。体验幸福要有一颗纯正的心灵,要有懂得欣赏自然、甘于淡泊的智慧,要有宠辱不惊、纵横天地的气度。

六、引用句

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名言警句,能使文章增添色彩,能使得分的档次明显提高。何谓“闪光的语言”?“闪光的语言”就是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依照论证的需要而引用的名言警语。

古今作家都十分重视引用。冯至在谈到读书与写作的经验时曾指出:“有时也需从书本里得到一些启发,或是摘引一两句名言警句,给自己的文章加点分量。”所以有人总结引用的作用时,曾这样说:“可以用来写情,可以用来言志,可以充实内容,可以突出主题,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可以使读者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从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见闻,陶冶情趣。”一句话,可以起到开拓与深化,突出与升华,锦上添花之妙用。

引用分明引与暗引两种。但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或文章的中心相一致,并且在行文上自然和谐,能融为一体。

[例1]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他梦魂为紊、念兹在兹的也是“祖国”;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讲:“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甘洒热血,视死如归,所报者,也是“祖国”。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深沉、溶解不开的爱恋。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甘愿将血肉之躯献出,化入祖国的大地,“血沃中华肥劲草”。

[例2]纵观天下有志者,总是夙兴而夜寐,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心甘情愿为社会奉献。千百年来,奉献精神如同血液,在我们民族躯体中不息地流动;如同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如同火炬,点燃了炎黄子孙的爱国赤诚。从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与人民共患难,誓将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南疆卫士,真是英雄万千!他们在奉献之时,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这两段文章中,两位作者为了论证“祖国”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位置和甘于“奉献”的观点,分别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使得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喷珠溅玉般的炫丽光彩,的确妙不可言。

总之,要让考场作文得到高分,在“发展等级”上博得满意,就要想方设法增加文章的亮点。就像一美女子,美是美了,也要恰当地涂点脂抹点粉,这样才会显得华丽些。当然涂什么样的脂抹什么样的粉,就看各人的爱好了。

★作者简介:樊红文,广东东莞清溪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议论文写作
多文本阅读指导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基础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二四四二”方案
理性精神、意见表达与公民意识:议论文写作的价值旨归
浅谈议论文中材料的引用方式
突出“重围”
化素材为论据
第二语言议论文写作综述
让议论走向深刻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和写作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