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璀璨明珠海淀园

2008-11-14林抚生

中关村 2008年11期
关键词:海淀园科技园区海淀

林抚生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关村海淀园成立2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走过了不平凡的二十年,以改革为主线,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知识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道路,海淀园以强劲的高技术产业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璀璨明珠,成为我国高科技园区自主创新的高地,成为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典范和旗帜,为其他园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1988年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以北大、清华、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依托,规划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她的发祥地。

成就篇

海淀园在20余年的发展中,凭借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紧紧抓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性机遇,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在园企业总数突破1万余家,经济总量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名列前茅。联想、方正、同方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开始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波澜壮阔的20年里,海淀园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源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主力军和排头兵的重任,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旗帜,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000多家,园区收入近4000亿,园区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升级,有力地带动了海淀区及北京市产业和经济发展,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历数这里的奇迹,每天,有10家企业在中关村诞生;每3.6天,就有一家企业跻身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行列。年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超过523家,德勤发布的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中近40%来自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9%,高出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每年有一半的技术成果辐射到全国。技术收入的增速远高于园区总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64家,居全国高新区之首。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截止到2007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3000家,有9500多名海外赤子创办了4200多家企业。2007年园区企业总收入达到4077亿元,在推动海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的几代领导人都对中关村给予过特别关注和重要批示。同时,它聚集了清华北大等几十所高等院校、中科院等200余家科研机构以及40万人在校大学生,几乎全覆盖了北京的科技、智力、人才、信息资源。

2007年海淀园技术合同登记23894项,占全市的46.88%,全国的10.82%。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420.09亿元,同比增长35.85%,占全市的47.6%,全国的18.87%。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园区企业联想集团以2007财年168亿美元的营收跻身榜单,而在4年前,联想总营业额仅为30亿美元。奥运之际,海淀科技园区有30余项技术服务于奥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奥运会技术供应商。除此,还有1家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1家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

创新篇

20年前在海淀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不仅为海淀带来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更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树立了一个开放海淀的新形象,如今这种敢于改革、创新引领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海淀园区2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在园区发展背后深层次的创业创新文化:

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把握时代脉搏,“敢为天下先”。从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科研人员下海,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在全国率先加快科研院所改制,再到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后,海淀科技园区正式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坚持解放思想,把市场经济制度、规则的确立作为其工作重点,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涌现了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等诸多个全国第一。海淀科技园区大跨步发展的几个节点,都是解放思想、突破体制束缚的结果。

二是坚持独特的创新文化建设与创新精神的传承。创新创业文化对园区、区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硅谷能够引领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其独特的创新文化。从第一批科技人员以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为己任,下海创业开辟我国民营经济先河,到一批批创业者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扛起“中国创造”的大旗,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是海淀科技园区发展的灵魂。海淀科技园区的创新文化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从北大的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的时代;到金山公司历时数年研发的WPS承载着国人的希望,成功打入日本等国际市场等都是民族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二是勇于创新不怕失败。从陈春先、纪世瀛,到柳传志、段永基,再到张朝阳、李彦宏,一代一代的创业者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三是开放包容性。海淀高校云集、归国留学人员众多、国际留学人员、国外专家密集,这种聚集造就了海淀科技园区创新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三是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政府转型,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世纪80年代初“两不四自”原则的形成,到200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出台都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体现。园区管理机构不断地通过成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进“数字园区”建设等途径加速管委会由“管理”向“服务”转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未来篇

面对技术创新日趋活跃、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都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新机遇,海淀园管委会乘势而上,奋发有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二次创业”,充分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中关村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以“中关村创造”塑造“中关村制造”。 2004年4月30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重新挂牌成立,标志着海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新的生产关系平台,标志着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早在2007年12月海淀园管委会就启动了“做优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研究计划。经过三个多月的研究,《“做优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研究报告》及《创新突破计划2008》初步成型。

2008年3月18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召开2008年第一次主任办公会。审议并原则上通过了《“做优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研究报告》及《创新突破计划?2008》,通过了“一对一服务”中关村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方案。

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园区的进一步发展,一定要明确做优做强的目的,准确定位。在新的历史阶段,海淀园想寻求新的突破难度巨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整个创新体系的认识更清晰、对各个主体的目标、责任更明确,同时,政府对中介组织应该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制度的创新来推动要素的聚集、整合、成长,政府自身的服务体系也应该进一步完善。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做优做强海淀园,终极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中,敢为天下先,为国家整个创新体系建设摸索道路,海淀园有这样的条件,理应承担起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面对“园区泛化、政策变化、优势弱化”的形势,要不断重新审视园区的发展方向,随时思考、研究和制订促进园区创新突破的方法和措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海淀园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和自身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的新形势下,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越来越少,只有争取更加广阔的创新资源,进一步拓宽园区创新环境,才能更好地推进我们的创新目标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方向迈进。

新的形势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对中介组织应该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制度的创新来推动相关要素的聚集、整合和成长,使中介组织成为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政府自身的服务体系应该进一步完善,共享资源,重组要素,创新服务方式,争取更大创新成果。

今后海淀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成全球创新中心、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使其在建设一个科技引领、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安全健康的新海淀发展规划中,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践中,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海淀,为早日实现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宏伟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主任)

猜你喜欢

海淀园科技园区海淀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中关村核心区科技创新投入已达411.98亿元
关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科技园区规划理念及方法探讨
中关村海淀园人才工作再获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