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伯夷:“地球村”的中华文化使者

2008-11-14

中关村 2008年11期
关键词:伯夷灾区

勒 川

在地球向“村落”过渡的进程中,许伯夷从“村子”的这头遛达到那头,时不时绕着“村子”转悠一圈——这样的远足在他看来已是平常,粗略算来,他已经围着这个“地球村”沿着不同路线走了近30圈,抵达过1000多个大小城市和地区。这是一位为传递中华文化风雨兼程20年的现代玄奘、法显式人物。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列传》

传奇许伯夷

初见许伯夷,平头、短装、运动鞋,精神矍铄,健谈且待人真诚,说到兴奋时,笑声爽朗。他身上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豪气,英雄的霸气和侠客的义气。

第二次见到他已经相隔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这期间,他从台湾出发,去到阿拉斯加的白令海峡及北冰洋,辗转至亚特兰大,从巴哈马到牙买加、古巴,后来回到欧洲后去到非洲的乍得、喀麦隆、埃塞俄比亚等地区,回到中亚伊朗,至阿塞拜疆,再从中东返回国内……围着地球又转了一圈。在地球向“村落”过渡的进程中,许伯夷从“村子”的这头到那头——这样的远足在他看来已是平常,粗略算来,他已经围着这个“地球村”沿着不同路线走了近30圈,抵达过1000多个大小城市和地区。

许伯夷将这样的旅行称之为“行脚”,与时下的旅行家不同,他随身携带的只是简单的行囊和一部相机,还有厚厚的几本护照。他所抵达的地方也不是喧嚣繁华的时尚之都,而是象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乌干达等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他不走马观花,而是和当地的居民吃住在一起,其间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1992年,许伯夷行至斯里兰卡,看到当地许多居民贫病无医,原本从医的他,有心施以援手,然而碍于当地的医疗法规,于是他圆顶出家,托钵行医,在那里他过了近一年托钵内修的生活。

他仗义疏财。在他38岁之前,依靠房地产发家的许伯夷已身家已近十亿,在事业的顶峰时期,他却忽然宣布推出商场,开始环游世界、帮助“第三国家”贫困的居民,“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他恰好从以色列进到土耳其,一下飞机便奔赴灾区,把随身的所以现金和从非洲带回的宝石拍卖百万美金悉数购买急需品,协同当地组织进行救灾工作,获得政府赠旗表彰;他赴柬埔寨洞比萨湖灾区发粮救助灾民,其情殷殷;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许伯夷捐赠9万元食品和饮用水以及价值19万元的发电机、帐篷等灾区急需物资,并且随车队前往前线赈灾。不仅如此,他还将价值不菲的珠宝进行拍卖,所得款项也将用于灾区的家园重建之中。四川政府为他颁发“抗震救灾”纪念勋章。

他关注文化事业,1987年,许伯夷在北京创办中国话剧“金狮奖”。如今,20多年已经成过眼云烟,当时国家领导人宋任穷以及时任文化部部长贺敬之为许伯夷颁奖纪念的情景,历历在目。

他醉心艺术,不仅擅长书法,还将收藏的奇石异宝(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等)构图设计,以纯手工精雕细琢成数百件璀璨夺目的艺术创作。而拍卖后所得款项,许伯夷也将其赠予慈善组织。他说要回馈社会,就要学会“放开”。

有人称他为台湾的“慈善首富”,赞他生活俭朴、慈善大气。台湾国立大学校长林仁义称他“集艺术家、旅游家、生活家、设计家、慈善家、社会教育家、国民外交家于一身”,为推进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殚精竭虑、孜孜不倦。

2006年,许伯夷获台湾中央研究院通过“口述历史计划”,然而却因为他大多数时间都游历在外而没有时间配合完成。

“古有伯夷,今有伯夷”、“奇人不凡,凡人不奇”……凡是与许伯夷有过交流的无不为他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和他这博大的人文精神所折服。他说:“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寻求心灵的富足和智慧是他一直的追求。

在他游历的过程中,各个国家、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和生活,如何与他们沟通和交流?他说很多时候语言贫瘠,关键在于你在做什么。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以将你的情绪表露无遗。当他离开那些他帮助过的国家,当地居民依依不舍,无语胜千言。他说:“那时候,你才能真正能体会到‘地球是我家,四海皆兄弟这句话的真实内涵。”这位来自东方的中国人,将“仁义礼智信”以及博爱的精神悄然传递,大爱无声。

我们的采访在这个秋日的午后开始,断断续续,沿着童年经过的那些时光,来到台湾,许伯夷出生的地方,耳边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红似火……”

无到有,有到无

出生于台湾高雄的许伯夷祖籍福建泉州,家境并不富裕,家人以做茶叶生意过活,虽说衣食无忧,但也为生活奔波劳苦。在这环境下长大的许伯夷自然比平常孩子成熟了许多。

他的创业故事也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小时候我也是鬼精灵一个,从小学就会做买卖赚钱了。”原来许伯夷所谓的“做买卖”就是为有钱的孩子们到城里买邮票,一转手就有了利润。

这种从小便培养的“经营头脑”为许伯夷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从高中毕业后,许伯夷开始学习医生方面的知识,待工作后,赚了一笔钱。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房地产火爆,极富眼光的许伯夷投身房地产,不几年变成为炙手可热的“商界明星”。

“高雄南部当年最大的标志型建筑‘滨湖天下就是我建造的,当时也算是叱咤风云了。”谈及往事,许伯夷几多感慨:“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都有一段艰辛的奋斗史。谁也不能例外。”

生命是一条河,总是在人意料不到的时候拐上一道弯。就在许伯夷的公司股票上市,财源正滚滚而来时,他却忽然宣布退出商界,一度自绝于人群,隐居在自己潜行经营的“伯夷山庄”中,静坐冥思。那一年,他38岁。

“因为这个原因,父亲20多年不和我说话。”当时很多人不能理解他的这个决定,这其中包括许伯夷的家人。

而许伯夷却有他自己的想法:“我的人生是这样的,从出生到20岁,我是在父母的教育下长大成人;从20岁到40岁,成家立业,打拼和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糊口,教育小孩。从40岁到60岁是另外的一种活法,赚钱之后要知道怎么样去用这个钱,不能做钱的奴隶,为钱去工作,而是知道怎么去用这些钱,回馈社会。而我有能力提早两年去做这件事情,因为这个时间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退出商场之后,许伯夷有了更多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除了隐居山林外,更多的时间他是走遍世界,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南极到北极,走到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乌干达、阿根廷、柬埔寨、印度、俄罗斯等许多人难以到达的国家,去和当地的居民吃住在一起。

“那些被称为‘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活惨不忍睹,一般人是没有办法接受的。在平常人看来是没有办法生活的,他们躺在地上,有的连衣服都没有,缺少食物,贫困的不得了,哀鸿遍野。”

每每这个时候,许伯夷便慷慨解囊,甚至在多数时候都倾囊相授。几次游历回到台湾机场,身上钱财散尽之后,没有钱坐车,干脆步行回家。

1992年,许伯夷游历到斯里兰卡,在那里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出家,托钵行医。

“那里的居民十分贫穷,没有钱看医生,我有心施以援手,可是碍于当地的医疗法规,两天后我决定圆顶出家。”于是为了照料贫穷的许伯夷毅然削发出家,过起了僧侣的生活。在这段日子里,更是发生了不少传奇故事:一次,当地穆斯林长老的儿子得了重病,急需医治,许伯夷身着僧衣前往。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为防冲突,当地居民极力劝阻许伯夷不要过去。许伯夷救人心切,执意前往。当许伯夷医治好长老的儿子后,为感谢救命之恩,全部落人各捧着数颗宝石赠送给他。盛情难却,许伯夷挑选了一颗蓝宝石收下。多年后,这段佳话一直流传。

从无到有,从有再到无,这个轨迹正是许伯夷财富的写照。多年来热心慈善事业、慷慨大方的故事被人熟知,被冠以台湾“慈善首富”的美名,他却说:“首富不是真正最富有的人,而是心灵最富有的。”

国民外交家

许伯夷不是官员,他没有显赫的头衔,却被称为“国民外交家”,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这得从1999年的土耳其大地震说起。8月17日凌晨3时01分,土耳其西部地区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造成1.8万人丧生、4.5万人受伤,60多万人无家可归。许伯夷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赈灾,与当地特勤部队一起救灾。事情还没有结束。1个月后,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南投发生7.6级地震,重灾区在日月潭,整个灾区死亡2329人,灾民32万人。当时国际社会上最早反应的是土耳其,他们首先派救援队奔赴台湾。当时民众十分不解:日本和美国都还没有赈灾的行动,何以土耳其反应如此迅速?后来才得知许伯夷之前在土耳其地震中的赈灾事迹,无不称赞其在民间慈善事业上的所作所为。

天灾无情,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更是牵动着许伯夷的心。地震发生时,许伯夷特意从台湾奔赴四川灾区,代表台湾高雄市政府“送爱到四川”,购买9万余元食品、饮用水等灾区急需品,然后一个人等在路边看到有车去灾区就请人带走一些捐赠品,直到全部食品和饮用水被即时送往灾区为止。

许伯夷在获悉四川省川剧院举行赈灾义演后,立即加入到捐赠行列,向灾区捐赠了价值19万元的发电机、帐篷等灾区急需物资,这些物资都是许伯夷费了很多心思、四处想方设法购买到的。许伯夷在灾后第三天就随同四川省川剧院的车队将物资送到都江堰震区的工业园,将所有物资交到了当地震区的组织部门手中。

台湾高雄社会局局长代表市长赞扬许伯夷“这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大爱精神,正是传递两岸情谊、促进两岸和平的最佳典范。”四川政府也为许伯夷颁发“抗震救灾”纪念勋章。

许伯夷更应被人记住的就是创办中国话剧“金狮奖”。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要追溯到198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吴雪和许伯夷有一次谈话,核心内容是中国话剧需要推动,如何振兴话剧事业?许伯夷便提议,在美国有“奥斯卡奖”,台湾有“金马奖”,我们也应该为话剧办一个奖。为什么要用“金狮”这个名字呢?许伯夷说:“这是我想到的,因为在中国,狮子代表吉祥。”后来,在吴雪的主持下,把正式名字定为“金狮奖”,由许伯夷投资设办——一直到现在,在奖杯的背后还刻着“许伯夷”三个字。当时,吴雪特意为许伯夷题了四个字:“金狮之光”。能为祖国的文化事业推动奉献一点力量,他说很欣慰。

在台湾,许伯夷也不遗余力用民间力量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1999年,他赠送给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近3000件文物成立博物馆,并举办“风华再现”文化活动;2002年,他捐赠电影文物,协助成立高雄市电影图书馆;捐赠中央研究院近3000余册日据时代台湾书籍,供专家研究;因为这个原因,他两次获得台湾行政院文建会“文馨奖”金奖。

行走中的风景

走在路上,许伯夷不仅有跋涉千山万水的双脚,还有一双欣赏美景的眼睛和满怀的智慧。从乍得到喀麦隆,他看到满天的繁星闪闪一直延伸到地平面上,整个星河挂在天际,星星象落在地上的雨点,哗哗飘下来,美妙绝伦;在几内亚,他看到环绕天际的360度彩虹,那天他恰要潜水,仰头看到这美轮美奂的景致而啧啧赞叹,他说:“百年一遇的风景就在路上,不停的走,就会发现更多的美。”

他手中的相机便是记录一路所见所闻的最好工具。这部相机不是数码相机,而是一部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相机,装胶卷的那种,从地球走一圈,许伯夷便会用完近百个胶卷,然后冲洗、存档。

旅途中没有豪华的酒店宾馆,没有奢侈的代步工具,有的是赶路的行者和一颗充满爱的心。在克什米尔,他睡在牛粪中间;从南极到酷热的城市,他经历各种残酷的环境——吃和住都不挑剔,经历各种的环境,练就一身强健的体魄。那些和他同时代的朋友,有三分之一的人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有三分之一的人已经故去,而他,却在行路中身心俱健。我亲眼看见他单手做俯卧撑数个而面不改色。他说他喜欢跳舞,笑言20岁出头的小伙子也未必是他的对手。此言不虚。

而“伯夷山庄”充盈的却是许伯夷“捡回珍宝”的智慧。30年前,许伯夷在旗美地区购地,原本只想买一小块地兴建自用住宅,没想到当年邻居生活环境不好,大家都希望土地被收购,最后总共买了将近五十公顷土地。于是在这块宽阔的土地上,许伯夷开始打造他的“伯夷山庄”。

“从小时候我便有一个梦想,居住的地方象儿歌唱的那样:我家门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红似火……所以,建设‘伯夷山庄也便将这个梦想场景加入其中。”为了打造理想中的家园,许伯夷开始搜购各地的古文物,例如古床、瓷器、画作、农具、电影等器具与文物,只要跟生活相关的器具他都收藏,400年前的战车,女儿出嫁的花轿,富贵人家的锦绣床、鞋、澡盆、刀、犁……,举凡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后来有不少人主动上门兜售古文物,数不清的文物约有近10万件,因此“伯夷山庄”成了典藏惊人的“民俗文化馆”。这些“捡或购”回来的文物随着台湾多年发展,已经有许多遭受破坏,早年人们丢弃不要的门楣、木片、老琉璃花瓶,如今都已价值不菲。

倘若执着于物,也势必被物所役。许伯夷深知其中精妙所在,故而用开放的精神将“伯夷山庄”向公众开放。如今已经免费接待了上千团队,访客数十万。其中包括各国元首、诺贝尔奖获得者、社会名流、学生以及游客。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在于,所有参观“伯夷山庄”的游客需要通过信件的形式来申请,工作人员说:“这是因为许先生相信,这年头能写信的,不会是坏人。”

而这远近驰名的“伯夷山庄”以及其中的所有藏品,许伯夷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打算,他在等待机会将这些藏品拍卖或是赠给真正珍惜他们的人,以完成自我大爱的人生哲理。他说:“我是由零开始,眼前所有一切,都是大家的,最后总是回归于自然”。

上古时的伯夷求仁得仁,认定人生价值不在于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而如今的许伯夷亦正在路上,为追求梦想而风雨兼程,为传递中华文明而无怨无悔。

“人生苦短,越是散尽财富,我的财富更胜以往。”这就是本色的许伯夷,他坐在我的面前,双手合十,目光炯炯。

猜你喜欢

伯夷灾区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伯夷列传 / 杨明臣
朴趾源의「伯夷論」연구*——논증 방식을 중심으로
从《论语》析伯夷形象
赴灾区日记
不食周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