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政府的三次有近代化趋势的改革

2008-10-18解保海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08年8期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政府变法

解保海

中国,这个东方的文明古国,曾经在漫长岁月里,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17、18世纪,西方的英、美、法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古老的中国却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在封建道路上徘徊。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丧失了大量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渐加深。内外交困之下,清王朝在最后的几十年统治中,也进行了三次政府主导下的改革,以求实现富国强兵,维护自身统治。虽然这三次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三次改革适应了近代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的政治进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人民反抗,因此,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立的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运输等困难,洋务派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规模大的有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天津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洋务派还筹划海防,建立了三支海军。文化教育方面,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新式人才。

由于列强不会让中国真正掌握关键技术和清政府内部的破坏,特别是缺乏一个坚强的健全的领导核心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先天不足等因素,洋务运动最终失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的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注定了洋务运动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的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时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式人才,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进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二、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知识分子,发展了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并将维新思想理论化和系统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维新派兴办学堂、招徒讲学,出版报纸,成立强学会,为变法做准备工作。同时维新派还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大论战,宣传变法,并得到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初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递了《应诏统筹全局折》,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从6月11日变法开始到9月21日变法失败,此次变法共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员;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发明,改革财政等;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取士,编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等。

由于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而只采用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群众,只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上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的疯狂反扑,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抨击了传统的封建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还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

三、清末新政

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清王朝风雨飘摇的统治,从1901年到清廷灭亡的11年间,清政府又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历史上称之为清末新政。清末新政主要分两个时期,1905年前实施新政,1905年后实施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很多,包括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禁止鸦片、修建铁路、改革司法制度、推行立宪政治、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等,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领域。但是,清末新政作为传统集权政治条件下的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大量增加杂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遭到人民更猛烈的反抗。而且,由于清末新政在推行立宪政治中充满骗局,还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由于无法应付这场现代化趋势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并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终于在日趋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和自身的封建统治腐朽没落中垮台了。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在最后统治阶段谋求的一种政府主导下的改革运动,统治阶级上层和社会底层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产生了更多的社会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阶段,清末新政就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中国此后历史的影响而言,甚至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晚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和时代的发展注定了这场改革的结局。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清政府变法
徙木立信
从家国情怀角度再看李鸿章
徙木立信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