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话唐人采莲诗

2008-09-26陈洪茂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采莲芙蓉木兰

陈洪茂

荷花亦称莲花,又叫芙蓉、芙蕖、菡萏,早在《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等诗句。荷花除了可供观赏外,它的种子可以食用。夏秋之际,江南妇女驾小舟出没于莲塘,采摘莲子,汉时文人往往将此情此景摄入诗赋,唐代也有不少诗歌吟咏这一古老而又情趣别具的劳动形式与劳动场面。

采莲诗和采桑织丝、捣练絮衣等劳动诗歌一样,主人公是爱美的妇女。

霍总《采莲女》:“舟中采莲女,两两催妆梳。闻早渡江去,日高来起居。”早上要渡江去采莲,可日上三竿之时才起来,于是三三两两、叽叽喳喳地相互吆喝、催促,一“催”字显出了梳妆打扮的忙乱情景,活脱如画。

戎昱《采莲曲》:“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头上插满鲜花,划着木兰舟在湖中欢快地荡漾,天色已晚,而这群女子仍争先恐后地一展歌喉,毫无归意,似乎是珍惜这难得的相聚。“争唱”和“不肯休”再现了她们活泼欢快和依恋忘返的情态。

王昌龄《采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碧裙似叶,笑脸如花,人花难辨,只闻其声,正是“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其婉转的笔致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其人虽不见,而自然美丽之态引人遐想。

刘方平《采莲曲》:“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一个体态轻盈曼妙的女子,欢快地唱着菱歌,采着莲子,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她为什么还不回家呢?原来艺高人胆大:采莲熟稔,不惧风浪。塑造了一个勤劳、勇敢的妇女形象。

张潮《采莲词》:“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早上晴空万里,没想到傍晚乌云突起,狂风大作,小船摇摆不定,大有颠覆之势。危急时刻,恰遇相识邻女,两舟并排,既可壮胆,又不怕狂风恶浪。写出了采莲女团结互助、机智灵巧的心灵。

貌美容丽、顽皮活泼、勤劳善良的采莲女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们以独有的方式表达了她们的恋情。

白居易《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小船悠闲自在地从荷叶荷花深处划出,遇到了自己心爱的小伙子,欲说还羞,低头嬉笑时,不想碧玉簪落入了水中。一个含羞带笑的少女如在目前。

皇甫松《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少年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细腻逼真地刻画了采莲女子的内心独白:自己被英俊少年吸引了眼球,忘记了采莲,忘记了划船,率直纯朴;为表示爱恋和引起对方注意,向他抛掷莲子,泼辣大胆;被人看见,脸红了半天,娇羞可爱。一位多情热烈而又羞怯的采莲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崔国辅《采莲曲》:“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着木兰舟。”一群男女在水塘里竞舟采莲,一对情侣相逢,自然喜出望外,为避“乱流”冲舟,不顾他人取笑而并驾齐驱,紧紧相靠。“畏”道出两情相悦的心理,“并”绘出两情相依的情状,显示了他们对爱情大胆、炽烈的追求,已无初次相逢时的娇羞之态。

王昌龄《采莲》:“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弥漫,清江初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这位调皮的女子,欲与莲花试比美,专门摘了一朵娇艳无比的荷花,带回去娇嗔地问问丈夫:荷花的颜色哪一点能比得上我呢?明人沈野《采莲曲》也透露了“比美”的消息:“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

南朝羊侃之妓张静婉,姿容绝世,其《采莲曲》吟道:“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郎心似月月易缺,十五十六清光圆。”其意不在采莲,而是用谐音手法表达自己的相思和怨恨之情:藕断丝(思)牵,莲(怜)子情深,可郎心不定,如月光一样只是短暂的团圆。这是别一样恋情的表达。

[作者单位:湖北保康一中]

猜你喜欢

采莲芙蓉木兰
九九采莲
木兰剧片段展示
不如去采莲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若是木兰能网购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的芙蓉李树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轻嗅芙蓉妆
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