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兵车行》教学设计

2008-09-26李连柯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8期
关键词:全诗战场灾难

李连柯

【设计思想】

学习《兵车行》这首诗,无疑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因此一定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还课堂以琅琅书声,指导学生在不同方式的朗读中体验感悟杜甫的情愫,深入理解杜甫的情怀。

同时,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为此,就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只起点评、启发、引导的作用,绝不能越俎代庖。

语文学习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应当“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为此就要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以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现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认识诗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诗人深沉、激越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品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出示伊拉克儿童受难的照片,营造氛围,导入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作何感想呢?战争摧毁了这个孩子的家园,夺走了孩子父母的生命,我们仿佛听到了这个孩子在悲伤地啼哭。是啊!战争是残酷的,无论正义还是不义的战争,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因此古人才有“宁为治世之犬,不为乱世之人”的感慨。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回到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笔下,看他描写的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吧!

二、听朗读录音,感受全诗感情基调

思考:

1.听完录音,说说你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何感受?(低沉,压抑,怨愤)

2.全诗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简洁概括。(家人送别,役夫申恨)

三、文本探究与诵读指导

(一)探究第一节

(幻灯出示徐燕孙根据《兵车行》创作的油画)

1.假如你就是阅尽人间沧桑的诗人杜甫,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用100左右的文字进行描述。(3分钟)

2.学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

3.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目睹这一情景后体会到什么感情?请从诵读中体现出来。

(指名朗读,点评,齐读)

诵读指导:

①“辚辚”“萧萧”语速可稍快,因为这时的场景使人吃惊。

②“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被震撼,甚至不忍述说,逗号后可以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延时。

③“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直上”要读出动态趋势;“干”是“冲”之意,要读出哭声震天,怨气冲天,生离死别,要读出怨愤之情,要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致入微。

(二)探究第二、三节

1.你认为造成这一惨剧的根源是什么?请找出有关语句,朗读出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①这两句诗的重点是哪几个字?(意未已)

“意未已”三个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唐玄宗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好大喜功,开疆拓土,正因为“意未已”,所以才有前面的妻离子散,哭声震天,才有后面的“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统治者无尽的贪婪,不断地穷兵黩武、开疆拓土,是人间悲剧的发源地。

②出示幻灯片,教师适当点评。

幻灯片一:天宝八载六月,哥舒翰以兵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拔之,唐士卒死者数万。(《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幻灯片二:天宝十载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诸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同上)

③诵读指导

此时此地,杜甫的感情是怎样的?(愤怒指责)

请把它读出来。读时既要强调武皇穷兵黩武的“开边”气势,将“武皇开边”重读,又应读出愤怒的指责与讽刺意识,“武皇开边——意未已”,后面停顿可稍长。“意未已”真是苦不堪言,要表现出叹惋无奈。

2.请你谈谈武皇开边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先找出有关语句读出来,然后谈谈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有:

[理解一]

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①“点行频”说明了什么?

“行”音hánɡ,古代军事编制25人为一行。

点,检查、核对。“点行”可理解为检查核对军队人数然后征兵。“点行频”,就是频繁地征兵。

②“十五”“四十”“北”“西”说明了什么?

“十五”“四十”说明战争时间久,百姓服役时间长。“北”“西”说明战争地域广。这些都说明战争给士卒本人带来了深重灾难。

③出征时裹头本来父亲也可以做的,为什么写里正裹头?

A.士卒出征时年纪小。

B.由于“点行频”,那时父亲可能已服兵役,也可能战死了。

C.这是用乐景写哀情,道尽人间悲凉。在战争爆发的不同时期,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战争初期,适逢大唐盛世,统治阶级利用人民的爱国热情与民族心理,发动战争,开疆拓土,因而战争虽有牺牲,人们还是把上战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看做是光荣的事,这样出征前的仪式是隆重的,里正要亲自送行。后来随着战争带来的灾难非常深重,人们对战争有了进一步认识。

④齐读这几句,要读出感情。

“点行频”是武皇开边的具体表现,应是苦诉,甚至是哭诉,读时略带颤音。

“还”要重读,要读出出人意料,读出无奈的挣扎,音要长些。

[理解二]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奈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1}你认为这几句中哪一句反映现实最深刻?(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战争不仅仅给战士本身带来灾难,还给他们的家人带来不幸:“死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老百姓怎么活?男子走了,妇女们为了养家糊口也要下地干活。但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她们哪里干过农活?所以“纵有健妇把锄犁”,也是“陇亩无东西”,收成之差可想而知。况且,战乱时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健妇又有几人?其他人的命运又将如何?于是才有“千村万落生荆杞”,在家的人饿死了,战场上的人战死了,这一幕幕该有多么凄惨。汉家山东如此,“秦兵”如此,全国如此!杜甫是多么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啊!

{2}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健妇”要重读,“犁”要拉长,“无东西”要重读,“不异”要重读强调。

[理解三]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1}作者为什么要写县官索租?

武皇开边,需要抓壮丁上战场,也需要钱财来支持。钱财从哪里来?只能从老百姓那儿搜刮,一个“急”字,把县官穷凶极恶的嘴脸刻画得活灵活现。可以想见,由于大量男丁被迫上战场打仗,老百姓的日子本来就日益艰难,再加上官府的摊派搜刮,老百姓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武皇穷黩武,不仅给家人带来灾难,而且给社会带来灾难。

{2}找同学朗读,师生点评。

这几句的朗读速度不宜快。“长者”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县官急索租”速度宜快。“急索”可以看出逼迫之急,压迫之深,要重读。

[理解四]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战争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带给人们观念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

联想《诗经·小雅·斯干》的诗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A.生了男子把他放到床上,让他穿上衣裳,让他玩弄玉璋;生了女子为她包小被子,把她扔在地上,让她玩弄纺锤。由此看出了什么?——男尊女卑。

B.本诗呢?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女尊男卑。

C.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连年战争,男子大量死亡。生女再不好,还可以嫁给近邻,不会死在战场上。而生男只能是死在荒野之中白骨无人收。

联想:“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东汉末年的战乱使人们的心态变了。

D.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就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都是生女儿的话,就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比邻之男在何处?可见生女生男都无法摆脱悲惨命运。

{2}指名诵读。

“反是”应读出怪异自嘲的感情。

“生女犹得嫁比邻”体现出一线希望,速度宜快。

“生男埋没随百草”,如同一位老者在荒冢前两眼茫然,欲哭无声。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之悲,读时语调悲郁,低缓深沉。

以上几种理解可由学生说出,老师适当点评。

3.如何理解诗的最后几句。

{1}点拨,讨论,理解。

A.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寒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B.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强烈对照。

C.昨天在青海战场上死的“旧鬼”,是前日咸阳桥头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这种“新鬼烦怨旧鬼哭”,与前面的“牵衣顿足拦道哭”相映照。

D.结尾发人深思。眼下的战争、人事,究竟 给国家人民带来什么?全诗对战死疆场、为国牺牲的无数战士着墨不多,但落笔惊人,字字是泪,声声是血。

{2}指名朗读。

结尾四句是全诗高潮,“君不见”应重读。

“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愤慨,要缓缓读出。

“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令人悲痛欲绝,尤其“无”应重读,声调是凄楚的。

可反复诵读,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解读中邂逅了咸阳桥上送别的场景,感受到了役夫长者对武皇的指责;我们通过朗读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悟到他那颗为民请命的火热丹心。我们说杜甫是诗圣,因为他秉承了圣人之道,以一颗仁爱之心,大张旗鼓地为人民呐喊。我们说他是诗史,是因为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今天,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也应以国家为己任,为人民谋幸福,把杜甫的情怀发扬光大,让杜甫精神永放光芒。

五、齐读全诗

六、作业:熟读背诵全诗。

(山东省夏津一中 253200)

猜你喜欢

全诗战场灾难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劝学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三大战场风云变幻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记忆的奥秘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