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五常:常惹争议的经济学家

2008-09-18

大学 2008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文物

张 颖

他领航中国经济改革,在中国改革进程的岔路口,他从不缺席,一次次给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出药方。他就是有华人经济学第一人之称的张五常。

张五常为中国改革的出谋划策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当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形成一股热潮的时候,在全民激情高涨要将保护文化遗产进行到底的时候,他却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自家博客上语出惊人:是打开始皇陵的时候了。

我为什么提倡要早日打开秦陵

文/张五常

秦始皇这个人不容易明白:一方面有丰功伟绩,另一方面发神经,很大的神经。不知是真是假。记载说,他13岁即位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建了三十九年,动员七十多万人,为了守秘,最后不少建墓者被杀掉,或被迫陪葬。焚书坑儒何足道哉?

发神经,墓地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今天被誉为天下第八奇迹的兵马俑,只是其中一小角而矣。我到过西安,兵马俑变化不多,一目了然,奇就奇在中国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傻皇帝。但当我见到墓地主场的外观,是大山丘,很想知道内里的设计如何,放着些什么?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天下无敌的大玩意?墓中文物可以教我们很多,为什么不打开来看看呢?我愿意花起码2000元进去勾留半天,细看一下炎黄子孙二千多年前的真实文化,而愿意花更多钱的君子数之不尽吧。赚这种钱对社会有利,对世界有利,说不定西方的君子会多一点对我们以往的敬重。起码在感受上,始皇之陵,对人类文化的启示,应该超于埃及的所有金字塔。

众人皆说,不打开始皇之陵,因为打开会受到氧气的侵蚀,部分文物会受损。问题是如果永远不打开,等于没有,或有等于无。这是愚蠢的浪费。早晚要打开才有价值,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问题是何时打开才对。

我认为今天是打开秦始皇之墓的大好时机,二千多年来最适当是今天,不要再等了。想想吧,两个世纪前科技不足,打开与保护皆有困难,而跟着兵荒马乱,打开了惨过败家。

俱往矣!今天科技没有问题了,可以做到应有的保护。更重要是向前看,虽然没有保证书,但我们看不到兵荒马乱将至。是的,打开始皇的墓,不仅可在地球上炫耀一下,也间接地公布,中国是个有恃无恐的国家。这两年北京办奥运,再过两年上海搞博览,不知可否赶得上把始皇的墓一视天下,热闹一下呢?

写到这里,我想到作研究生时老师艾智仁的一小段往事。读利息理论,我向他求教财富定义的一些小节。他问:“如果你有中国人说的万两黄金,收藏好了。可如果有人把你的黄金全部偷了,你自己不知道,永远不知道,跟没有有什么分别呢?”我答:“我会认为自己还是那样富有,消费继续以富豪姿态从事。问题是这样的消费不能持久,早晚要把黄金拿出来。如果借钱消费,银行老兄会要求我以黄金抵押,或起码要给他看一眼。如果他相信我,不用看,早晚中计。讯息不足的自我安慰的消费行为,不能持久。自己相信有但其实没有的财富,不能真的算是财富。如果可以算,假设自己有钱的人多得很。”

秦始皇的陵墓,猜想猜想,打开何止值万两黄金,值百亿两也不止吧。墓陵不打开,等于没有,或等于艾师提出的例子,有万两黄金,给人全部偷精光也不知道,只是幻想自己有黄金万两,看不到,用不得,自我安慰地夸夸其谈。究竟是否那样富有?打起官司法官会说是没有的。

西安,去年的游客总数2400多万,其中只有77.6万是外宾。而兵马俑的参观者只有总游客的8%,可能因为它变化不多,见面不似闻名。

打开始皇陵墓是另一回事。有什么奇形怪状的东西在那里一目了然,墓地50平方公里,就算空空如也,在墓内行一遍也值钱。我于是想,进入陵墓,每人收费500元,每年会有多少游客进去呢?如果安排得好,每年大约可以秩序井然地接待500万参观人次,每年的门票收入是25亿元。如果我们算进游客增加对西安带来的经济利益,倍为可观。

链接一

考古界学者的反驳

虽然电影巨星成龙在《神话》中将秦始皇陵想象成了一个无重力的非常神奇的世界,但秦始皇陵对于人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神话”。当张五常提出“打开秦始皇陵”,考古界的震动可想而知。

李占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我获得的信息来看,考古界对现在打开秦始皇陵均持反对态度,因为发掘后,从技术上来说,无法保证能保护好这些文物。特别是壁画、陶器、纸质、绢质、丝质等文物的保护现在还是难题。另外,打开秦始皇陵也和我国“保护为主”的考古发掘政策不符。

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如今几乎没一个国家主动开掘帝陵。技术上的瓶颈常常会使文物的开掘成为破坏。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刚发掘出来时,表面有艳丽陶彩,但现在已经逐渐黯淡,甚至变黑;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发掘中,千年鲜桃转眼化成一摊水。因此,“尽量不主动发掘”的理念在20世纪中后期成为国际共识。

段清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陵考古队队长):我们现在还没有资格讨论秦始皇陵以及其他帝王陵墓的发掘问题,因为目前对现有的文物遗址遗迹还没有保护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以发掘帝王陵墓为切入点,以文物带动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一种幻想,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在当前的环境下,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构成发掘秦始皇陵墓的借口。

张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这些文物在墓里埋了千余年了,已经达到了平衡状态。如果这些文物被挖掘出来,接触到阳光、氧气或者其他气体,就会很快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有些文物来讲是无法控制的。如在中国南方地区曾出土过一些象牙制品,这些象牙制品出土时洁白光滑,不到两个小时却变成了暗色粉末。

米切尔·佩塞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挖掘有时就意味着破坏。秦始皇的地下王宫太大了,如果这个地下宫殿是土质结构─就像秦始皇的地下军队兵马俑一样,那么挖掘出来几个月后它就会彻底毁掉。现在全球仍没有可靠的技术来保护兵马俑这样的土质结构,任何挖掘都不能是为了好玩或好奇。

张五常的过去和现在

过去:成长、学习

现在:思考、运用——“我的政策分析文章,是写给北京的朋友看的”

当张五常的名字在内地媒体上频频出现,当张五常的讲座在大学校园场场爆满时,内地的经济学研究者却对这位被大学生顶礼膜拜的华人经济学家颇有争议。

面对来自四面八方欲食肉寝皮而后快的口诛笔伐,张五常表现得异常冷静。他说“我不需要回应。我是一个学者,假如我说了几句连我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我就丧失了一个学者的会员证。我可能会出错,但我不会为任何人说话,我只为真理说话。”

诚然,他的《佃农理论》发表以后,美国很多大学的学报将矛头指向他,他一概不回应。现在过了30多年,他的文章还在,但那些批评他的文章早就遁入时间烟海之中。“从来都是原创,而不是批评或回应,能够在学术上取得成就。”也许,这单纯的想法正源于他率性简单又传奇的生活经历。

张五常有一头蓬乱卷曲的白头发,虽然年逾古稀,看上去仍然十分卡通。他的经历也是卡通化的,有一种现实世界缺少的简单和戏剧化。比如,他自己都无法肯定生于哪一年,因为他妈妈说他生于1935年12月,他姐姐说他生于1936年。他小时候常常逃学,两次被开除出校。在佛山华英中学念书,他破了该校的三项纪录:唯一一个从小六升初一,又从初一再降小六的人;因为顽皮而被罚站旗杆下立正时间最长的人;华英历史上唯一被赶出校门的人。但是中小学不堪入目的成绩似乎没有影响他的成就。他际遇奇佳,屡遇名师。在加州大学,他师从阿尔奇安和Hirshleifer,在芝加哥大学,他与科斯、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巨匠亦师亦友。从1959年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到取得正教授资格,他仅仅花了9年时间。学术上他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专业是经济学,但是他和香港三位名摄影家一起出摄影集。而书法上的成就更是不逊色,他曾被上海中国画院封为画师。

1982年张五常到香港大学任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在港大这么多年,他从来不用名片,房门上挂的牌子只写着“张五常”的英文名字,没有教授的头衔,也没有说自己是博士。

1991年,在香港大学“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

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他教书几十年,从来没有想到要写一本教科书。用他自己的话说:“写教科书对我没有什么用处,今天写下来的,到讲课时有了新灵感,怎么可以墨守成规呢?”而且,在他的课上,学生有疑问可以随时举手与他讨论。

张五常这样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以“你对教师的学问是否有信心,教师对你的思想上的启发如何”来评定,那么张五常一定是最佳的教授(早在20世纪60年代张五常就得过“美国最佳教师奖”)。如果要问“教师备课准备得如何,教师的讲义清楚不清楚,教师开给学生的教学参考书是否容易”,那么张五常的得分就一定不会高。根据这两种评判标准,“最优秀的教授”与“最劣的教师”这种判若两人的形象就会奇怪地集于一人之身。

张五常自称从1969年以后就没再看书了。在他看来,一个人有读书的阶段,也有思考的阶段。在他家里,找不到一本经济学的书。他曾经非常用心地念过,有三年时间就睡在图书馆里,读了几千本书,在经济学上扎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的阶段过了,他就想自己过一下思考的瘾,将经济学运用到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中。这就是张五常的治学方法。

虽然年纪大了,张五常说话却依然风趣,依然喜欢和美女吃饭。张太太说起这些还是耿耿于怀,“事后都不记得了,跟我说,上次吃饭在旁边那个女的是不是你?”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链接二

张五常谈中国经济改革

1.我对中国的腐败印象真的不是那么差

理由:中国改革过程中,当权者从中捞取了很多不应得的好处,但是这些所谓的“好处”,比起印尼、泰国、印度,相对来说是不严重的。

2.中国农民五千年来没有这么好过

理由:一年多来,珠三角、长三角发生民工荒,工厂提升工资百分之十也不容易聘请劳工,说明农业收入大有改进。

3.中国没有两极分化

理由:你现在一个月赚10000元,我赚 1000元,比例是10∶1,你的薪水今年上升了10%,那你一个月赚11000元,我的薪水上升了20%,是1200元,以前我跟你相差9000元,现在相差了9800元,差距是增加了,但是比例上呢?以前是10∶1,现在是11∶1.2,长此下去,我的收入一定会赶上你的,你赚多了,我也赚多了,但我的增长率比你快,所以我不应该眼红。

4.反对最低工资法,反对福利制度,反对人民币升值

理由:没钱我都不想去干活,你给我钱、给我福利,我还有动力去干活吗?最低工资法、福利制度扼杀了劳动者的机会,人民币升值也扼杀了劳动者的机会。

5.中国的失业问题并不算问题

理由:很多人不是被老板炒鱿鱼,而是他自己炒老板鱿鱼,这不算失业。

6.中国的楼市没有泡沫

理由:多放一点土地出来做房地产,楼市并不存在泡沫。

7.中国的教育和医疗制度必须改革

理由:中国现在的教育,是无趣、无味,弊端丛生。医院也是,公非公,私非私。病人躺在公家病床上医院可能见死不救。

8.通货膨胀大吉大利

理由:农产品的价格上升那么急,是大好事。大家不是抢着说要改善农民的生活吗?多花一块几毫购买他们的蔬菜,才是通过市场来协助农民的妙方。

“挺张派”与“倒张派”

“挺张派”代表人物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张五常是一个天才,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过去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八九不离十。让农民卖地进城,我比较赞成。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只有一条路,就是减少农民,帮助农民进城。帮助农民,花一些钱在农民身上,这个没有问题,但是看这个钱怎么花。现在政府花的钱是有点冤,有些帮助让农民反而离不开土地。

“倒张派”代表人物

夏业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张五常有五常行为:一是常常夸大其辞,每次演讲都有“爆棚猛料”,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二是常常炫耀自己曾与大师为伍,借名人名校抬高自己;三是常常过于自信,凡自己之创见均为开天辟地之宏论,只可惜诺贝尔奖委员会有眼无珠;四是常常突出自己鹤立鸡群之处,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经有三十年不读书,也从来不读他人的论文;五是常常以自己的预测准确而自豪,动不动就说自己某年某月的预测如今已经成为现实,并且相当准确,俨然一个“事后诸葛亮”。

内地三个时段的张五常热

上世纪80年代,张五常两度晤见中央领导人,并向中国高层领导推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在大陆刮起了经济学旋风,张在中国内地的声名很快超出了学术圈。

1990年代中期,经过长达四年的沉寂,《经济学消息报》开始刊登张五常的文章,他的名声再度渐起于大陆。

2000年之后,张五常开始在中国的高校巡回演讲,受到了明星般的追捧。张五常热持续升温。

(责任编辑:陈慧仙)

猜你喜欢

经济学文物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国民经济运行向好基本走出疫情影响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