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文阅读训练

2008-08-05杨日红钱德宝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 2008年7期
关键词:塑料袋外交

相 勇 杨日红 钱德宝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民间外交更能打动人心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中国还没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使我们的话语缺少了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崛起的喜悦中夹杂的狭隘民族主义成分所产生的众多解气的话语,不仅无助于中国说服世界的努力,反而成为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负面内容的重要原因。中国迫切需要在对国际政治和中国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培育大量具有说服世界能力的民间人士。换句话说,中国人多,中国外交更需发挥民间优势。事实上,民众有意识的参与使众多涉外活动具有了外交意义,甚至比经过精心修饰的外交表述更能打动人心。

从二战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间,中国和美国处在敌对、猜疑、相互隔绝和互不了解的状态。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之后说:“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是我们面临的最抱敌意的国家。”但他第一次到上海时,早晨抽空跑出去看了看街上的人,回来却说:“中国人是一个和平的民族,脸上带着佛一样的微笑。”见到面目慈祥的中国人,观念就变了。基辛格转变观念的启示,也为我们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长久以来,西方人坚信他们的文明是世界惟一成功的文明,它们是国家治理的范本,其生活方式值得向往,有些国家推行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就是以这种意识为思想蓝本的。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却必将证明“价值观外交”政治视野的局限性。2007年韩中贸易额为1500亿美元,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之间已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最近总结说:“在世界上,能与中国人用杯子喝53度白酒的只有韩国人,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中韩两国人士炖上一盆狗肉,盘腿上炕谈生意时可能没想到外交,但却促进了外交,所以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事实证明,通过经济活动中民众的交流,中华文明逐渐扩大了在西方的影响,西方在如何看待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方面逐渐变得客观起来,对中国持肯定态度的声音越来越多。

中国的文化中有“朋友信之”,“近者悦,远者来”的传统。现在每年有将近4000万人出国。中国人、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已经遍布全球。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么多人出去容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宣传太像“宣传”,官员学者出国很怕说错一句话,民众的声音出不去,外宣就不真实了。不要担心扩大民间的声音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说明了民间和外界的交往越深,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越大。英国首相布朗称:“到2025年,中国讲英语的人将超过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若此,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将大增。

如今,国际事务中的言说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现代政治就是言说政治,其突出特点就是,人们往往不仅仅要看一国的官员说了什么,更要看民众怎么说,说了什么。一个国家无论有多大的外交实力,有多少外交官,都不可能代替民间的交往。而在很多时候,几十个外交官说的“官话”,还往往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俗话”更具有感染力。

(摘自《环球时报》2008年2月15日,作者孙培松,有删改)

1.对“民间外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外交可以在官方宣传缺少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时弥补中国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的不足。

B.民间外交有助于西方客观看待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消除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的负面内容。

C.民间外交强调民众有意识的参与,这使得基辛格第一次到上海就转变了对中国的敌对、猜疑观念。

D.民间外交不必担心会给中国带来负面影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越深,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越大。

2.对文中“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上只有韩国人能与中国人喝53度的白酒,韩国通过与中国的白酒贸易使两国贸易额连年激增。

B.2007年韩中贸易额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韩中之间每周往返的航班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 。

C.韩国人在和中国人谈生意时对中国的发展的赞美虽然没有想到外交,却促进了外交。

D.中韩两国民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流比官方外交更具感染力,它使双方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互信,从而促进了韩中经济贸易的发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使中国更易发挥民间外交优势,从而更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B.人员流动的全球化证明了西方国家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观外交”存在政治视野的局限性。

C.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外宣缺少民众的声音,太不真实了。

D.中国讲英语的人比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还多,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这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日,作者刘梦溪)

4.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A.传统的继承

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文明的共相

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5.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一基本国策已实行了近30年。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6.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限用塑料袋能令行禁止吗?

它们随风飘舞,装扮了树木,点缀了河流。它们把手指勒得紧紧的,与腿脚碰撞。据估计,中国每天使用30亿只塑料袋。

但是,如果政府能做到令行禁止,对这个国家有害的这种薄塑料袋很快将成为过去。根据在2008年奥运到来之前宣布的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国将自6月1日起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袋。

理论上讲,中国应该更容易转到布料和竹子等做成的篮子,因为许多消费者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放弃使用,许多中国人对它们记忆犹新。

但是,中国以前推出的相关禁令都不是那么成功,批评者认为塑料袋禁令只不过是一种宣传招式。近几年,北京先后对塑料包装材料、一次性木制筷子、塑料餐盘以及酒店客房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宣布禁令,但不到几个月,各项禁令都变得形同虚设。

环保主义者说,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思维定势,动荡的“文化大革命”致使大多数公共利益观念荡然无存,而如今人们正一头冲向财富。

但业内专家认为,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塑料袋政策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施的问题。“小小的塑料袋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塑料》杂志总编辑说,“这是检验政府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金石”。例如,禁止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而不是要求厂家通过强度测试,这种规定有可能造成中国使用更多的塑料。

其他人说,规定的许多细节尚未敲定,包括对违反者如何惩罚及对较厚塑料袋的定价。此外,如果政府真想改善其资源利用和城市环境,就应鼓励塑料循环。一些人认为,这项新政策的出台可能是出于对奥运前的形象和高油价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对环境的关注。北京的一名鱼贩说:“不论在中国还是国外,塑料袋都很方便,大家的习惯改不了。塑料袋还要用200年。”

然而,中国“绿家园志愿者”负责人指出,人们总是不愿改变,但最终会习惯的,“许多人抱怨,这需要一些时间适应。但中国人这么多,我们的资源又少。这对于地球也是必要的”。

(摘自《环球时报》2008年1月28日)

7.下列对中国限用塑料袋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先后对塑料包装材料、一次性木制筷子、塑料餐盘以及酒店客房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宣布禁止,但形同虚设、死灰复燃。

B.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限用塑料袋是出于对奥运前的形象的考虑。

C.它们随风飘舞,装扮了树木,点缀了河流。中国每天使用30亿只塑料袋。

D.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由布料和竹子等做成的篮子。

8.对“这是检验政府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金石”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禁止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而不是要求厂家通过强度测试,这种规定有可能造成中国使用更多的塑料。

B.老百姓限用塑料袋后,习惯难以改变,生活极不适应,怨声载道。

C.2008年6月1日禁令实行后,政府如何监督?对违反者又将如何处罚?

D.习惯成自然,一时难改变。对于使用过的塑料袋,可采取焚烧和填埋的办法解决。

9.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限用塑料袋完全能做到令行禁止,对中国有害的塑料袋很快将成为过去。

B.中国人喜欢使用塑料袋的原因是它方便生活,人们早已习惯了。

C.人们难一改掉使用塑料袋的习惯,完全是因为思维定势。

D.小小的塑料袋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中国将自6月1日起禁止生产塑料袋。

附参考答案:

1.C(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促使基辛格转变观念的不是“民众有意识的参与”。)

2.D(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A并非“白酒贸易”,B是表现不是“缘由”,C因果倒置。)

3.A.(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B应为“必将证明”,C“太不真实了”歪曲文意。D应为“到2025年将超过”。)

4.C

5.D(A这只是我们的目标之一。B“令人欣喜”不当,其中也有堪忧之处,如穿袍服等。C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

6.D(A“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推断过于绝对。B“大量”出现原文无据。C“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这个推断的观点与原文的观点相反。)

7.C(C项描述,实际上说的是环境的污染问题。A只能说明中国以前推出的相关禁令没有得到执行。B注意倒数第二段中有“可能”一词,同时也是“一些人认为”的。D文章第三段有“理论上讲”、“更容易”等限制。)

8.D(文中无据)

9.B(A文中第二段是假设语气。C是“部分原因”。D是超薄塑料袋。)

(作者单位:安徽省涡阳第四中学;江西省峡江县峡江中学;河南省固始慈济高中)

猜你喜欢

塑料袋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危险的塑料袋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实用塑料袋封口器
有些塑料袋不能装食品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对塑料袋说“不”
塑料袋:正确还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