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题到细节

2008-07-24杨一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6期
关键词:夏瑜坟场革命者

杨一波

一、检查预习

学生填表

说明:1.小说情节的第四部分中,夏四奶奶出场了,故转为明线人物;而献花圈的革命者未出场,故属暗线人物。2.加下划线的文字为答案。

二、明、暗线比较

鲁迅先生为什么以明、暗两线来构建小说《药》的情节?提示: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1. 把暗线改为明线,结果会怎样?

情节变为:夏三爷告密——夏瑜被捕——夏瑜狱中宣讲——夏瑜就义——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议“药”——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

如此情节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使小说的结构变得冗长;二是引起主题的变化,华、夏两家由主次关系变为并列关系,冲淡了原主题(华家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如果抽去暗线,结果又会起怎样的变化?

小说的结构变得单薄;小说的主题缩小到迷信,政治色彩消失了,撼人的力量也就消失了。

归纳:由此可见,鲁迅先生以明、暗两线来构建小说《药》的情节,完全是出于主题表达的需要,是为了表现当时“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而文学又是反映生活的,“群众的愚昧”是清朝末年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因而作者以华家为明线而加以详写,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三、分析第三部分,进一步理解《药》的主题

1.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说第三部分。

2.分析茶馆主人华老栓、华大妈的愚昧。

学生划出表现华老栓、华大妈愚昧的句子。

提示:“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讨论、分析:“恭恭敬敬”、“笑嘻嘻”,表现华老栓对刽子手的敬畏、讨好的心理;“笑嘻嘻的”、“加上一个橄榄”,则是华大妈对刽子手的感激。

3.分析众茶客的愚昧。

面对夏瑜在狱中发出的“可怜可怜哩”这一深沉的忧愤,众茶客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划出相关句子。提示:花白胡子“恍然大悟”——“简直是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发了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疯了”。

归纳:无论年长、年少,茶客中没有人能理解革命者对“红眼睛阿义”不觉悟的忧愤感喟。

4.分析康大叔的愚昧。

康大叔的愚昧表现在三个方面:

设问(1):在茶馆里他重复最多的是哪一句话?

提示:“包好!”

讨论、分析:“包好”重复了八次。可见他是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这也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认知。

设问(2):面对夏三爷出卖侄子的卑劣行径,康大叔反应如何?

提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说“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言语中好生羡慕。

设问(3):对夏瑜在狱中宣讲的革命思想——“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康大叔他又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他说:“你想:这是人话么?”

讨论、分析:不是“人话”,即是鬼话。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视同鬼话,这是康大叔最大的愚昧。

进一步分析:康大叔是群众的“另一类”,是堕落了的群众。他的愚昧依然属于“群众的愚昧”的范畴。

归纳:可见茶馆里从主人到茶客没有一个不是愚昧的。这正是小说《药》的主题所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群众的愚昧”。

5.理解主题的另一面——“革命者的悲哀”。

夏瑜身陷囹圄“还要劝劳头造反”,只有勇敢,哪里可见悲哀呢?(设问,让学生找体现“革命者的悲哀”的句子。)

提示:抓住夏瑜对“红眼睛阿义”发出的“可怜可怜哩”这一悲叹分析。

进一步设问:他“可怜”阿义什么?

讨论明确:可怜其身为汉人却甘心作满清的爪牙;可怜其思想的愚顽不化,面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但“刀枪不入”,还极力维护其主子的统治。“可怜”重复两次,足见夏瑜忧愤之深重。

小结:其实,“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群众的愚昧”表现得越充分,越见出“革命者的悲哀”。试想:你想救群众于水火,群众却出卖了你,打了你,并且吃了你的血。如果你是一个革命者,你能不悲哀吗?

四、作业

课外研读课文第一、第二、第四部分,提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第二教时

一、字词教学(也是对预习、作业的检查)

二、讨论、探究

1.小说开头对“秋天的后半夜”的景象描绘给人岑寂的感觉,除了为不久夏瑜的被杀制造肃杀的气氛外,还有别的隐喻吗?

讨论提示:抓住“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探究。“什么都睡着”,四万万同胞能不“睡”吗?“秋天的后半夜” 隐喻清末昏暗的社会现状及当时人们麻木的思想状态。

2.在第一部分中鲁迅把“看客”们的形象描写得很滑稽,说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样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提示:抓住以物喻人的手法探究,人与鸭同,傻里傻气,令人可气。这是对“看客”们的讽刺。

3.第四部分写夏四奶奶给儿子上坟时,“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她为什么“羞愧”?

讨论提示:抓住上文“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探究。夏四奶奶是“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显然她的儿子是所谓的“死刑”犯,是犯罪被杀的,那么,作为罪犯儿子的母亲,自然是“羞愧”的。这一细节写出了作为革命者的母亲,对儿子“革命”行动的不理解,进一步表现“群众的愚昧”。

4.小说在快结束时写道:“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此处写得似乎有点莫名其妙,华大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讨论提示:句不离篇,还是要从小说内容的前后关联上去探究。前文写到了革命者所献的“花圈”,但夏四奶奶对这一新事物不了解,她“想了又想”,最终认为是儿子受了冤枉,“今天特意显点灵”,并诅咒说:“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这让华大妈非常害怕,因为她儿子吃了夏四奶奶儿子的血,而吃了被冤枉而死的人的血,是要遭报应的。但“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并没有飞上夏瑜的坟顶。这似乎告诉华大妈:夏四奶奶的儿子不是受冤枉而死,她儿子的血该吃。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心理刻画,依然是表现了“群众的愚昧”。

5.坟场上神秘的乌鸦隐喻着什么?

讨论提示:首先从生活常识角度考虑,坟场上出现乌鸦并不神秘。在旧社会,穷人常被浅埋于坟场,或干脆被抛尸于坟场,而乌鸦恰恰喜食死人之肉,故而常常逗留于坟场;其次,乌鸦的黑色,叫声,可以衬托两个老妇人失子后的悲凉心情;再次,乌鸦没有飞上夏瑜的坟顶,也预示了夏四奶奶的迷信思想的破产,进而表现其愚昧。总之,对乌鸦的隐喻义没有必要深挖,只要从艺术上理解其衬托作用即可。

三、归纳人物形象,揭示性格特点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即人学”,情节应该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因此,小说的情节靠人物性格发展来推动,环境描写、神态刻画、心理描述、肖像描绘等,也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拿《药》来说,明、暗两线中就分别贯穿着华、夏两家人的活动,传达出他们命运的悲喜;小说第一部分结束时的一段心理描述,就是为了表现华老栓买到“药”后的欣喜;对刽子手卖“药”时的动作刻画,就是为了展示其凶残;小说第四部分对坟场景象、气氛的描写,主要也是为了衬托两个老妇人内心的悲凉。我们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朗读人物对话,揣摩细节,解答疑义,其实是在从各个角度感受小说的人物。如果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那他们又是怎样的一些人呢?

讨论、归纳:华老栓夫妇——旧中国愚昧而又善良的普通群众;康大叔——旧中国愚昧而又凶残的刽子手;夏瑜——旧中国资产阶级勇敢的民主斗士。

四、理解小说题目的丰富含义

可用三个标点符号表现题目《药》的丰富含义——

“!”:愚昧群众居然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多么令人触目惊心啊!

“?”:改变中国社会现状的良药在哪里?

“:”:唤醒民众是改变中国社会现状的良药。

小结(鲁迅作品阅读提示):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深刻,艺术高超,不易读懂。阅读时应注意联系写作背景,边读边思,细加咀嚼,方能读出其思想之深邃,行文之精妙。

五、作业

课外阅读《读本》中的《狂人日记》,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及高超的艺术手法。

猜你喜欢

夏瑜坟场革命者
单车“坟场”
在博尔塔拉留影
最大坟场
打车市场“革命者”Uber的乐与怒
代孕“引喜”惹祸,女董事离奇死亡黑手是谁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体会
“比较”引我们走近鲁迅
磷火
磷火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